"乡村振兴"系列评论之六:生活富裕 &quo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多元化”增收,是实现生活富裕的关键所在。得益于一系列惠农政策,在我市农村,农民的收入构成包括种植养殖收入、土地流转费用、外出务工收入等等,显现出日渐多元的特征,农民也已经习惯了寻求更多的增收渠道。
在我市,农民的“多元化”增收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拥有优越的条件。粮食加工、畜牧水产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对种植养殖产业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持续推进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改造、植树造林等也确保了土地收入增加。而把土地流转出去,腾出时间去打工,也成为很多农民的共识。流转出的土地,被种粮大户或企业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既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下一步,在延续这些政策和举措的同时,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进行适当调整。
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农产品生产不断“调优”“调绿”。我市今年也明确提出,发挥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作用,扩大优质粮品、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种植面积,提升京津冀“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市场份额。
发展农村新动能、新业态,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我市有相当一部分村庄有着加工业发展基础,有些村庄具备开发旅游的条件,今后需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加以扶持,把他们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大对人才尤其是返乡人才的支持力度。无论哪种产业要想发展壮大,归根结底要靠人才。一方面,对农村现有的技术能手、致富明星给予适当奖励,充分激发他们的带动作用;一方面,对于返乡创业的人才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用地等难题给予及时解决。
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的聚合作用,采用合适的形式,带动普通农户规避风险、对接市场、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