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七月,凉水井成了沸水井
![](https://img.haomeiwen.com/i5787372/f0685f8cd848650e.jpg)
“这是中国西部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只有100多名学生。现在我们的学生人数差不多有700多名,其中一半来自附近多其他城市。从20年前我们就开始了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些方法有用,有些方法也不管用,也面临各种困难和很大的压力。我们所想的就是在学校为学生提供更灵活和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梦想是建立一所没有任何边界的未来学校。”
——龙云君(四川宜宾凉水井中学校长)
在万里长江的源头,四川宜宾,有这样一所乡村中学,地处偏远乡村,却备受社会关注,年年创造教育奇迹;
在二十四道弯路的山上,有这样一群乡村教师,他们点石成金,相信学生的“学”比教师的“教”更重要;
在硬件设施非常简陋的校舍里,有这样一群乡村学生,他们自信自立,小老师让课堂真正成为学习场。
十年前,凉水井中学是一所无人问津即将撤并的山区乡村学校;
十年后,凉水井中学是一所门庭若市、学生纷至踏来的热门学校;
十年的课改与坚持,深度的改革与实践,让凉水井不仅仅是成绩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更是有目共睹。凉水井已经成为普通乡村学校弯道超车的课改典范。
变革的基因为何会在凉水井中学这样一所乡村学校如此深植?
新入校的同学能否适应如此与众不同的课程设置?
当下各地教育部门都在进行的课改从凉水井中学坚持二十多年实践之中,又能借鉴到哪些经验?
伴随着外界好奇的目光,在7月15日-17日,凉水井中学把针对全体新初一学生为期3天的“自主学习与管理新生实训营”作为展示的窗口,向全国教育者进行直播。并邀请百位校长,实地在凉水井的8间教室,现场直击,全程感受,在交流中解惑,在体验中升华。
![](https://img.haomeiwen.com/i5787372/16660744a6798817.jpg)
对于新入学的228名学生,刚离开小学进入初中,压力已经扑面而来,实训营3天的培训将为他们未来的三年奠定坚实的基础。他们将接受系统严格的实训,学习适应如何成为凉中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实训第一天关键词:团队
![](https://img.haomeiwen.com/i5787372/b56750a5ec4313cc.jpg)
为期三天的凉水井新生实训,每天的内容都浓缩着近年来凉中师生们摸索出来的课堂规范与礼仪,第一天的培训则着重于新生们如何从零开始组建起有效的合作小组、各环节所起的作用、及拓展训练与教学的关系。
每个初中学校在新生入学的时候都会安排军训以及其他规范集体纪律,但在凉水井中学,则把学生们首先分配成小组,各组由初二初三的小老师带领,在上午通过设计组徽、组名、组训、组歌等小组文化,培养同学们集体合作。在下午,则通过背立起身、笑容可掬、班歌比赛、拔河比赛等活动迅速在同学们心中树立起强烈的班级凝聚力和自豪感。
与此同时,在周六晚上互加计划的暑期公益教师培训第三讲中,吴虹校长以“凉水井模式”为案例,向参加此次培训的来自全国各地数千位教师进行专题解读。
实训第二天关键词:习惯
![](https://img.haomeiwen.com/i5787372/8590cef2e18cc73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787372/8954ef2bf5599d53.jpg)
“字与字的列间距为1个手指头(1cm),上排字与下排字的行间距为2个手指头(2cm),字体大小为6个手指头(6cm),每个格子6指见方(6cm)。”
甚至连从座位到黑板答题的过程,都有小老师一直强调“5秒钟上板!要求人走凳静,快速有序,凳齐人齐,各就各位。”
这样的课程安排令人吃惊,在一所以链接互联网进行课程改革而闻名的学校,如此重视同学板书的书写,并为此有着详尽的要求和不断的训练。这是凉水井20年课改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通过板书书写古诗词与课文,英语单词句子,以及其他科目的内容,可以很好的用书写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同学间互相检查比较,老师对于同学们的知识点掌握一目了然。
而在下午的“小组学习五步走”中,则按照预习—讨论—展示—对子过关—当堂检测的流程,预习强调圈画,重点标注生疏的知识点;讨论意在内部消化差异化的问题,留下共性的问题;展示是将小组讨论内容精炼化,小组之间形成比较;对子过关中,每组的同桌相互之间进行检查,互评;当堂检测则可以让老师实时了解同学们学习情况,以便接下来对掌握不牢的同学进行巩固。
在晚上陈萍老师受邀在互加计划群中关于白天的实训,与全国的线上观摩的教师进行沟通。解答了每一位观摩老师一天观课下来留在心中的疑问。
实训第三天关键词:融合
![](https://img.haomeiwen.com/i5787372/9c9d2aab354e13c9.jpg)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堂朱自清的散文——《春》,拉开了凉水井新生实训营第三天信息化教学课例 的帷幕。在语文课堂中,陈萍老师通过多媒体,从满眼生机的春天景物的图片以及抑扬顿挫的散文诗朗读入手,将同学领入一个诗意的世界;而在令一堂课中,张老师则通过同学们人手一个的平板电脑作为作业反馈的终端,二十道选择题下来,就将同学们掌握不牢的知识点有效梳理出来,并且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答。
在组织课堂纪律和流程的,不是老师,而是一个个刚刚升入初二初三的小老师,通过一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凉水井课堂学习的方式,并作为优秀代表,在新生入学实训当中扮演了小老师的角色来进行指导和授课。
真正的授课老师,则在课堂上被悄然隐藏起来,只是在小老师犯了小错误以及课堂需要引导的时候才指导一下,但课程的质量以及内容,则完全没有打折扣,反倒调动起同学们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一整堂课气氛都十分活跃。
通过智能云学习系统以及平板电脑的软硬件搭配,提高了课堂的可视化水平以及数据分析能力,将以往只有检验丰富的老师才摸索出门道的优质课堂,难度降低到通过简单的学习,连小老师都可以即时掌握的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的住每堂课的学习效果。
而又通过小组合作,板书等辅助手段,让同学的学习成果得以落实。自己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展示,测试反馈,通过多次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一个知识点在悄然之间已经被全部吸收。
总结
作为本次活动的技术支持,第一次遇到不站在讲台上上课而是机动灵活穿插在各个小组中的老师以及全班参与、人人发言的课堂,以往所有的课堂直播经验都无法在这里使用。而作为观摩课程,老师在课堂上展现的只是形式,而蕴藏其中的含义及作用,则需要更加专业的线上讲解员来为所有在线参与的老师们解疑答惑。
为此,我们经过讨论后,决定使用手机全程直播,使用手机支架+耳机辅助直播,电脑端进行暖场以及ppt展示。手机直播的优势在于灵活、近距离,可以在现场跟随老师的灵活的步伐,深入到每个小组之中,将小组内的互动讨论,小组演示,老师点评等都以第一视角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一视角的课堂呈现虽然精彩,但与走马观花式的简单观摩相比,如何与在线参与的老师充分互动,沟通?
![](https://img.haomeiwen.com/i5787372/e29975c3435238b7.jpg)
我们的方案是,课中由教研组老师+现场小老师在线用文字、语音上麦等持续互动,课后由任课老师,校领导,小老师等实际参与者在线分享、答疑。直观的课堂展示以及实时具体的课中、课后答疑,为此次三天的新生实训营打下了坚实的参与基础。
技术从来不是变革教育,它只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我们通过沪江CCtalk直播平台,将此次优质的课改实例免费进行全程直播分享,让全国的老师足不出户,不花一分钱,就可以参与其中,并且通过社群式的运营,引出老师们对此次实训的热烈讨论,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暑期完成对自身知识素养的加油充电。
在《温暖凉水井 | 乡村教育变革的力量来自草根》一文的评论区,时任凉水井中学初二四班学生的胡春琳充满感性的留言道:
以前一所升学率极低的学校,因为这样,才促使了今天的成就连续11年获得教学成绩一等奖。这些光鲜亮丽的凉水井的外表,却不知道那是十几年每届师生不停地努力,这辛苦,谁能体会,这困难谁能克服。十几年是一个孩子,从幼小的时代,走向懵懂的时代,童年过程,砍砍坷坷,正如凉水井,这不是快乐也不是悲伤,但能体会到那份独有的快乐。 因为有老师含辛茹苦的付出,所以才成就了今日的凉水井。这儿是学习的乐园,没有一个人怕苦怕累,每天都以微笑相待 但除了这些还不够!在这里,我们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独立,学会了知识!如何让学生成为凤凰,是凉水井中学老师毕生研究的话题。所以凉水井老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们先从课堂入手,把以前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改为了如今的活悦,活泼,让学生们从此沸腾起来。学生们成为了一个个优秀的小老师,而老师却为成为了一名倾听者。嘿嘿,这真是有趣啊!在课堂上小组长顶起了课堂的一半天,领导着组员们朝正确的方向发展,锻炼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口才,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责任心。
在凉水井教育人的身上,我没有看到对技术的极度崇拜,也没有看到对经验的格外推崇,而是将优秀教师引以为傲的依靠日积月累积攒起来的教学经验通过一系列的辅助手段使一名年轻教师即可掌握,是将一成不变的课堂内容由老师的单向输出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既减轻了教师重复劳动的工作量,又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增强教师内驱力,减轻教师外部负担,一加一减之间,是效能的增加和视野的开阔;增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训,但减少了对课堂内外学生学习生活的干预,使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凉水井中学模式对我们的重要意义,不在于你听到时的热血沸腾和热情满满,而在于在二十年的历程中,有辉煌不免就有低谷,有成功不免就有失败,有鲜花掌声不免就有指责谩骂,但他们坚持了下来,将改革的基因根植于学校的师生心中,并一直吸取失败的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
他们的故事将继续温暖着教育改革之路上一同前行的每一位教育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