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記Mar.29 | 一些关于O2O的思考(二)

2018-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从容小記

接昨儿内容,现在回到我在ShoppingMall工作时,经常有上门来谈O2O合作的平台,美团、百度糯米、口碑,还有一些垂直平台寺库,以及太小众的都忘记了,那时恍然觉得,互联网平台都热情地登门拜访了,在口若悬河介绍了一番好玩的产品外,实体的我们也是很机灵的,好伐,那你来贴补,我们帮你谈商户,反正平台不都是砸钱砸出来的嘛,欢迎你来我们这儿砸。平台皱眉头了,心里犯嘀咕了,这……(我们其实没钱)。

从平台角度来说,平台本身自带流量,通过连接线下商业体的活动,不但可以导流至线下,促进客流到店,还能给实体商业贡献额外销售额,岂不正是你商场的痛点(瞧你商场业绩辣么不好);对实体商业来说,平台你是到我们地盘儿抢客流来了,谁不晓得你流量紧缺啊,你内容不够了,来我实体这儿开发新资源了。

线下和线上,打着合作互利的旗号,实际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平台的用户数据一向是他的武器,这令实体也眼红,但实体有自己的经营模式,我们知道一般商业综合体的盈利是靠租金收入,这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租金可有两部分,固定租金和抽成租金(有的商业体只有固定租金,有的只有抽成租金,有的二者兼有),固定租金就看商业面积的出租率,而抽成租金跟每个商户都有关系了,商户卖的多,商场抽的多,从商场角度,那当然越多越好了,但怎么让商户多卖呢?商场本身会做一些大促(百货商场几乎天天大促),Mall做的更优雅一些,展览啊、events,吸引消费者的感官,促使他们到店体验,接而促转化,卖场会有大量的宣传品、代金券、消费积分、消费免停车等多种手段,以此吸引消费者停留和购买。从前,消费者是大包小包地买,现在的消费者呢,个个都带一个移动终端,决策购买前,先看看评价,再搜搜优惠,网上有同款同价的,直接下单快递到家。这下,商场急了,顾客大单都贡献给电商了,在商场就买个几十块的喝的。

于是,线下的触点就得往线上搬,实体也欢迎互联网各神,于是实体和平台牵起了手,开始了O2O,平台下沉到实体场景里,掀起了新零售之风,而实体插上O2O的翅膀,创造了营销上的话题,相爱是美好的,相处却是难的,最难就在于合作的持续性。

我司O2O做了两年多,最终做不下去了,结合教训和思考,简要总结三点,第一:平台太依赖线下客流,必难以持久运营。一款APP,没有线上流量入口,过分依赖线下资源,势必要增加地推的资源投入,以及规模化规模化的执念,即使获得海量用户,没有线上内容的黏性,流量还是会流失,一本不万利,就得拼命投入,砸钱,投人,加重运转的成本,这不是明智的模式。

第二:商业地产是一个传统领域,有他传统的经营模式,O2O于他,尚未使他认识到必需成立一个独立部门,纳入到组织架构层面,最多也就是做营销推广的一两个人干这活儿,所以平台要跟实体深入合作,在谈判和推进上必定很难,而且,很多实体还有自己的微信号以及APP在运营,实体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凭啥我场子里的客流数据都给你平台上,平台在下沉中必定会有千难万阻,所以那些聪明的平台直接开无人店,人、货、场,你实体有,我平台也有(怎么滴)!

第三:最重要的是,就是那个小九九,平台野心大,平台拿下实体,是为了以最少的时间和投入拿下实体里的商户,商户构成平台上的内容,用户才能在平台从Online to offline,offline to online,但介于逐个沟通商户成本太高,就不得不跟实体搞好关系,开展合作,所以在O2O的运营过程中,平台也很难大施拳脚;而实体呢,O2O对它而言更多是增添了营销上的话题,即使平台把数据给到实体,实体也未必会应用,最多做个数据分析,根本谈不上大数据应用,实体也深知自己的短板,但他更知道自己天生的长板,实体是以经营商户的,怎么让商户卖更多钱,怎么让坪效最大化,实体有自己的才智和手段。

总的来说,O2O是一个长期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结果,粗放的流量需要精耕细作的运营,真正实现“千人千面”的引流,不管是online to offline,还是offline to online,反正都一样。

随便配个图,打字打到眼睛要瞎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