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人情社会
2021-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微辣Bones
- 周末书店,翻到一本书《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是出生于重庆,生长于台湾,定居于美国的孙隆基。翻了翻,序言里一句话吸引了我:
中国人处于人际关系中较倾向心情抑郁,个人情感与外界之间呈现断裂疏离。
一杯咖啡,一本书
-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西方讲究个体,西方人的成长方式是断裂—分离—个体化;
- 东方文化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讲的是国家、大家、小家在前然后才是自己。是呀,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先考虑他人的感受,要考虑集体利益,要考虑大家的利益,最后才是自己。
- 记得我有次给朋友说我是个很典型的利已主义者,还被他们规劝了很久。
- 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人的依赖性,没有独立的人格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 国人习惯于什么都讲人情,比如“法律之外,尚有人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什么要会变通。有熟人,事情就好办。没熟人,寸步难行。
- 大家已经习惯于将真正情感以外的领域加以人情化,我对你好,对你有恩,帮了你的忙,实际上想的是下次你要还给我。利益与友情是挂钩的,利益与人情挂钩。
- 究竟这个是好?还是不好?翻遍全书,作者没有明确说!
- 不知道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只是觉得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个习惯,让许多人感到疲惫,而处于与外界之间的断裂疏离,更喜欢孤独而不想出去社交了吧。
- 常说人情债、人情债,虽然是人情,但其实是债,总有一天,你是要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是利益是债务关系。
- 这也许就是当我们劝退一位不合格的管理人员时,对方往往会觉得是因为他得罪了你或他的上属,而不会反省自己的能力模式是不是确实与这个岗位不匹配!
- 也许,以上的想法,也只是我们基于智力的优越感而评判他人!实则我们又有什么资格站在自我道德的高点去批判别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