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婚姻育儿

在孩子爆炸前,家长需要…

2017-11-22  本文已影响34人  孙岳

最近好多新闻反映孩子被家长或老师气得原地爆炸。

其实,近一二十年来,各种孩子被父母或老师刺激后跳楼的新闻一直层出不穷。孩子为啥这么脆弱,经不起刺激,一点批评就引爆了呢?

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很少是简单的线性,多数问题的背后都有各种各样的因素综合起作用。重要的致命的因素通常只有几种。

我分析,导致孩子自我引爆的因素大致有这两个,一是生理因素,二是亲子沟通模式

首先是生理因素,最新的生理学研究发现,大脑前额叶皮层要到25岁才发育完成,比之前认为的18~21岁又迟了4年,有的家长可能知道,大脑前叶皮层负责控制情绪处理,抑制冲动,自我认知的功能,既然25岁才发育成熟,那么之前,可想而知青春期的孩子是不成熟的,他们抑制冲动的机能还不完善。具体到每个人,自然也会有个体差异。

同样一句负面的话,你说给成年人,没什么大不了的后果;说给孩子,有时候结果就可能让你触目惊心了。

这引出了第二点,如何跟孩子沟通

沟通可简单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具体问题寻求答案的沟通,一种是情绪沟通。出问题的孩子主要是卡在了情绪沟通上。

先说说情绪沟通,啥叫情绪沟通?

“小明,你看起来不开心呀?发生什么事了,说来听听,说不定妈妈能帮到你呢?”这就是情绪沟通。

据说很多家长跟孩子情绪沟通为零。很少考虑到孩子也是一种会有情绪的生物。跟孩子对话永远是“就事论事”。你没考100分就是你不对,你作业没做完就是你不对。更甚有些家长跟孩子沟通就跟教练一样,还不是普通的教练,是驾校教练。

张嘴就是:你瞎啊,没看见这题有陷阱!你脑子抽了吗,这种题也能做错!...很吓人吧。

家长不让孩子有情绪,自己说的话却带着各种负面情绪。且不说你对孩子的负面评价,是不是犯了用不会爬树来评价一条鱼的错误方式,仅就你的教练方式,有谁能在你手里成才,天才也能让你变成白痴。不信的家长,改天给孩子辅导作业时录个音,你听听回放,感受下自己还认识录音中哪个狂吼的陌生人吗?

换了是家长,在单位被领导这么骂?是不是立马就想辞职不干了?对不对?孩子也是人。家长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最常忘记的就是这一点。你一定不敢狂吼领导和同事,对于孩子,说白了你就是觉得是自己人,自己辛辛苦苦上班,提供给他能给到的最好的物质条件,打骂一下应该不算什么。反正怎么骂,他也不会认别人当爹。问题是,孩子除了未成年,人的一切情感他都有,他也会对你伤心绝望的,你造吗。好好想想,那些常被父母念和吼的孩子,生活跟坐牢能差多远?并且还是终身监禁。孩子又不能换父母。作为家长,给你一套长期的总统套房,但你的人生每天干什么都得我说了算,你会同意吗?显然不会。

你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听听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对我这么好,全家都围着我转,爸妈除了不能帮我学习,要什么都给;我也很想报答爸爸妈妈呀,可是爸爸妈妈要求太多我做不到,整天挨骂我快受不了,怎么办...怎么办,冲突多了就抑郁了呗。被骂得多了哪天一冲动可不就...

那家长该怎么办?赶在孩子爆炸前,迅速弥补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呗。怎么弥补?

家长可以回忆下自己是怎么谈恋爱的?

很多家长谈恋爱的时候,对对象各种体贴,各种讨好,仔细咀嚼反刍对象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不开心...恋爱中的你,简直就是FBI微表情专家。应该说多数父母爱孩子的程度,丝毫不逊于对丈夫/妻子的爱,那这时候微表情专家去哪了?其实对孩子你当过微表情专家,还记得吗?孩子刚出生那阵你比恋爱时还激动,每天一回来就激动的捧起孩子的小脸蛋,亲个没够,孩子要尿了,没等他哭你都通过他的肢体动作看出来了。要是时光停在这一刻该多好?

好景不长,孩子稍大几岁,到了叛逆期,你不知道该怎么对付,一开始还能控制自己的脾气,时间长了,耐心耗没了,时不时就训斥+动手的放飞自我了。再后来,你训着训着成了习惯,孩子一不让你如意, 兜头就是一盆各种蠢话脏话混合的麻辣烫泼在他头上。这么火辣,谁受得了,孩子自然跟你渐行渐远了。是吧,各位家长,多数家庭亲子沟通都是这么个发展历程吧。

那该怎么办?对于你的孩子,特别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你跟孩子沟通时,多观察观察孩子的表情,一旦发现孩子情绪不对,赶紧闭嘴。日常多跟孩子沟通下心情问题,每天耐心问问孩子有啥开心不开心的事儿,这也不是超级难,对吧。毕竟你每天看到他也就是早上和下班后了。别说没时间,相比失去一个孩子,你每天花个十到二十分钟跟他说说话的时间?真能没有?

什么?有家长说孩子不愿意跟你说话?那自然是你过去说话伤到他了,赶紧学点沟通技巧去道歉吧。你只要从现在开始,把跟外人说话的态度,挪到跟孩子沟通上,不少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亦舒曾说,人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可能有的家长不服气,跳出来说自己孩子可乖了,不会发生这种事,大错特错,你造吗?越是乖的孩子,越容易出问题,乖的背后是对你的情感需求的绝望。这一点,但凡了解点心理学常识的都知道。跳楼的有很多这种孩子。那些失去孩子的家长,当初也是像你这样想的,不然是怎么失去的呢。

不乖,是一个孩子的正常表现,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动力就是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你的理想型。一个孩子很乖,总是顺从父母,他的自我去哪了?你想过吗?这样的孩子即使没出事,将来也多是没出息的,老话说不听话的孩子更有出息。儿子不听老子的话,有时候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关键是分清楚哪些是孩子必须要听的,哪些是可听可不听的。家长不能为了图省事,一味地把孩子教育成完全服从的乖宝宝。这样的孩子,除了没主见,更严重的是没有力量感,软弱无力。一个人只有发自内心的做自己才会迸发能量。你一定不想未来收获一个没有任何自主能力,凡事总受人摆布的妈宝男妈宝女。教育孩子,多想想未来,不要只贪图眼下的省心。

第二个是家长的绝对化思维,很多家长传输给孩子的都是必须好好读书。除了读书,没有别的出路。拜托,都二十一世纪了,人类早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了,家长还是这种思维。太老土了。

正是家长这种绝对和片面化的思维,才造成一些孩子在高考前说出“考不上清华,我就去死”这种话来。在凡事只有两张可能性的家长眼里,不存在开放性问题和答案,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封闭型的,对或不对这两种。不上学,你能干吗?不写作业,你想作死吗?

家长要想想,好的大学就那么几个,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大部分掉下来太正常了好不。真为孩子着想,就从孩子幼小时开始多观察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有没有值得发展的特长?如果孩子不是那种超一流的学霸,咱就避开独木桥,多看看其他路行不?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可不止三百六十行了,光我们国家登记在册的行业都有九百多种了,更何况具体的职业数量。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可以说每一天都在产生新行业。家长们,不要盯着老黄历,心里只有公务员,教师,医生这三古老而压力山大的职业了好不。眼下毫无疑问,创新型人才是当下和未来的刚需。你要不改改你的绝对化思维,就算你孩子考上清华,未来也可能发展惨淡。因为未来已经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那个年代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严重的绝对化思维的背后是什么呢?是缺乏安全感,不能接受变化的固化思维的体现。当足够严重,就是强迫症的一种需要心理治疗了。一般人没有严重到这种程度,主要是从小到大所受教育缺乏弹性,没有看到黑白之间还有无数种灰度的可能造成的简单对立思维。我们正身处一个经济和思想都在产生剧烈动荡的年代,这种思维不改基本上就能决定孩子未来发展黯淡。

说了这么多沟通问题,可以看出来,沟通问题非常重要。绝对化思维+零情绪沟通如果强度足够大,杀伤力足以毁掉一个孩子。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委屈,祖祖辈辈可不都是这么过来的么?为啥就现在的孩子难管。因为一来祖祖辈辈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在温饱线上浮沉,还没机会上升到心理层面的需求。现在不同了,没几个家长为温饱发愁,一出生就衣食富足的孩子,需求自然就跳过衣食需求,直接是情感需要了。二来过去孩子多,即便父母在教育上有不当的行为,压力也能由兄弟姐妹分担。所以,各种孩子情感问题,就是从独生子女这一代开始浮现和扩大的。

可以说世界上超过百分之九十的父母不懂教育,仍然在很用力很用力的教育孩子变成自己理想的人。如果真爱孩子,不用等到孩子引爆,从现在开始,像做任何一门职业一样,先去学习学习怎样养孩子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