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功,先了解你是哪种人?最后一种人非常危险!
人人都想成功,但是太多人把成功放在外界的机遇上,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足够了解自己。
只有足够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哪里需要改进,哪里需要保持,做到“扬长补短”,我们才能走的更快更稳。
《目标感》的作者,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威廉·戴蒙把年轻人分成4种。
01
第一种人:疏离者
“疏离者”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在跟年轻人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有些年轻人没有说过或确定过任何目标。
他唯一想要做的事就是思考怎样减少一点生活中的痛苦,怎样用最无压的方式过日子。
他每天所想的都是:
怎样结交异性
怎样看场电影
怎样买到一部新的手机
怎样能够活得更开心
他所想的全都是玩,全都是物质享乐。
也许有人说,这种状态不是挺好的吗?每天没心没肺,傻吃傻喝,好像挺开心的,但事实上,疏离的人往往会痛苦。
以手机为目标的人,无论他得到了还是没得到,他都不高兴。得不到手机,当然很痛苦了;得到了手机,没多久又出新款了,所以他又想换新款手机,如此反复,永远都觉得没意思、无助、无聊。
这是疏离者,占到年轻人的25%。
02
第二种人:空想者
什么样的人是空想者呢?
空想者的特点是有幻想没行动,而且他们所幻想的方向往往是戏剧、娱乐、体育这些方向,比如要:
成为一个明星
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要成为一个艺术家……
他想了很多大而无当的方向,但是没有做过任何行动,只是天天幻想。
这种空想者,也占到25%。
03
第三种人:浅尝辄止者
浅尝辄止者会参与有目标感的行动,但是他追求的目标来自虚荣和待遇。
当他看中一份工作的虚荣和待遇的时候,他可能会为此努力一下,比如考证。
但他往往做一段时间就会放下,或者做一段时间就没劲了,因为虚荣和待遇所带来的动力是不够持久的。
时间一长,他就会质疑这件事情。
所以这种人是一种浅尝辄止者,也可以理解为三分钟热度的人,大概占到年轻人的30%。
04
第四种人:目标明确者
目标明确者大概占到年轻人的20%,他能够找到目标,能够努力和聚焦,并且能够看到这个目标背后的意义。
即使是很年轻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有目标的人。
曾经有一个叫瑞恩的男孩,年仅六岁,他看到网上报道非洲很多地方喝不到干净的水。于是,他就把自己的零用钱拿出来,打算捐给非洲的人打一口井。
这位六岁的孩子从此立了一个志向:要为在非洲打井这件事募捐。
他开始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先是自己去挣零用钱,挣完零用钱以后又号召大家捐款,做了一个长期的活动,叫作“瑞恩的井”。到他十几岁的时候,瑞恩在非洲已经捐了几百口井。
(长大成人后的瑞恩)
如果一个年轻人能够找到一个正确的正向目标,并且愿意为之努力的话,他是有可能创造奇迹的。这种人叫作目标明确者,占比为20%,他们的特点是乐观,性格里有理想主义色彩。
05
第五种人:被目标困扰的人
还有一类人,作者没有把他们归到这100%(上述的四类人)里面,因为这种人极为稀少又极具危险,叫作“被目标困扰的人”。
什么叫被目标困扰的人?
这类人找了一个反社会的目标,比如说实施恐怖行动的年轻人、校园枪击案的主角。
有不少研究机构专门去调查过这些孩子的背景,会发现他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报复别人、报复社会。希特勒就是这类人的典型。
这类人,人人避之不及。
06
不同类型人的改善方案
对于 “疏离者”和“被目标困扰的人”的人,最好的药方就是与“目标明确者”交朋友,从中发现自己感到兴奋的社会目标。
对于“空想者”,最好的药方就是时间管理,把不得不做的事情高效做完,腾出时间来做自己幻想中要做的事,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个前提就是撸起袖子,动手去干。
对于“浅尝辄止者”,最好的药方也是时间管理,就是把做事和目标关联起来,每天为目标做一点事,看看自己的进度稳步增长,即便目标是虚荣和待遇,看多自己一步步地想着目标前进,也能获得很好的满足。
读到这里,你知道自己是哪种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