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
原创‖董芳
名著的经典之处就在于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在读《追风筝的人》,从教师的角度看到了拉辛汗那句经典,“孩子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要光顾着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从父母的角度看到了童年时期的阿米尔为讨父亲喜欢的百般努力,心中万分怜惜;从追梦者的角度,我看到了无数人为了心中的风筝勇往向前,有的人追到了,还有些人的风筝不知坠落到哪里去了……
相信大部分人还是因为哈桑为友谊的忠诚而感动。张一山在《朗读者》上重温经典,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足以泪目。
哈桑和阿米尔拥有着共同的回忆,他们有共同的生活经历,有共同的“病玉米墙”,一棵属于自己的树。他们在院子里那些交错的树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与强盗,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虫……
最重要的是哈桑是阿米尔的知音,他总能看透阿米尔的内心,在阿米尔无助时站出来保护他,在他紧张时不动声色地安抚他,在他不自信时诚恳地鼓励他,在他背叛友谊时原谅他,在他远走他乡为他守候最后的家……
总之,“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得不说,正是哈桑的付出,召唤了阿米尔成年后的心灵救赎。
我们无法评判孩童时期的认知和行为,友谊来的突然,结束的也没有道理。
儿时的我们,哪有什么交友准则。
我孩提时的美好友谊,大抵起源于那个叫莹莹的女孩。她寄养在我们同村子里的姥姥家,姥姥家前有个废弃的小院,里面长满了稀奇古怪的植物,现在想想不过是向日葵,薯葵花,山药藤和一些蔬菜罢了,最惹眼的是土墙上一排的仙人掌,刺刺的,圆圆扁扁的,偶尔还会看到小小的黄花。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喜欢莹莹,只是记得莹莹转走以后,总会痴痴地敲门问她的音讯,还会偶尔写上几封信塞到门缝里,那种羞涩的捂着小嘴的我,真是傻得可爱。那种期盼和淡淡的失落伴随了我整个童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后来我们神奇地在同一所高中相遇了,在大礼堂开学典礼上,我认出了那个念念不忘的女孩,竟激动到无语凝噎。我回过头流着自己的泪,很矫情地哭。
后来,就好像是一场梦,我们并没有因为相遇而再续前缘,这一场友谊就此搁浅了。
高中时候的我,开始了认知上的变化,总觉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像是举行一场大选一样,寻觅着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毕业时,一个叫香玉的女孩打电话给我。她说,“和你在一起,我总是找不到存在感,你眼里没有我。”在我的惊诧中,我们结束了。她的那个电话像是一个告别仪式,我们从此天各一方。
我寻寻觅觅的哈桑就这样无疾而终。
后来大学,我遇到了一个切实的哈桑。她鼓励我竞选,帮我争取勤工俭学名额,为奖学金替我向体育老师求分数,教我为人处世怎样圆滑些,甚至刮风下雨她都知道我会胃疼……
然而我却因为我们为人处世态度的迥异,渐渐疏远了她。只是态度上的疏离,毕业以后,我们便失去了联系。
直到有一天,我幡然醒悟,哭着给她打电话诉说情长,她很是默然,或许她早就想到我会领悟吧,情真意切的付出,只是当时道寻常。
挂了电话,我们仍然没有再拾起过往。
那一段时间,我一度怨恨距离。因为距离,我们无法让友情常鲜。
而立之年再想,不过是为了掩盖不作为的说辞罢了。
我曾试着做哈桑,可是内心总有个尺子,挡的多了,朋友便住不进来了。
尚还年轻的朋友,希望你今后遇到一个哈桑,而不要追问理由,只记得友情里那个“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终究是爱你的。
后记:
赠简妮娜,仅此以表达我的谢意,你有哈桑一样的倾听和鼓励,让我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