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进化论》

2023-12-03  本文已影响0人  比峰
《权力进化论》封面

权力的历史总伴随人类的历史。然而,真正了解权力的人,除了那些当权派,所剩也就无几了。《韩非子》是一部讲权术的经典,却难容于学术主流。用它的人,打心眼里叫好,可话到嘴边,立马就变了味儿。误解最深的,非《厚黑学》莫属。大众认为,把厚黑上升到学问,为阴谋家正名,为犯罪者洗白,把无耻合理化,把权谋道德化,没有比这个更败坏伦常,更能把人教坏的了。光天化日读它的人,不是无良之辈,便是大胆狂徒。

《权力进化论》,可能也会是一本有争议的书。作者杰弗瑞·菲佛从认识权力的关键作用出发,围绕如何获取权力,将“权力之路”凝缩成七条法则:摆脱定式、打破规则、示人以权力、建立强大的品牌、拓展人脉、运用你的权力,以及成功就是一切理由。它是一本人人可以学习、运用的实践指南,在令人知其然的同时,也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帮助读者做到知行合一。

关于权力,王阳明在《寄杨邃庵阁老书》中说:“夫权者,天下之大利大害也。小人窃之,以成其恶;君子用之,以济其善。固君子之不可一日去,小人之不可一日有者也。欲济天下之难,而不操之以权,是犹『倒持太阿而授人以柄』,希不割矣。故君子之致权也有道……”不难看出,王阳明的权力观是非常积极的,他鼓励君子们努力争取权力,而不只是当一个干净的,却百无一用的读书人。正如作者在书的结尾处所说:“知识固然有用,可倘若不能转化为行动,它的价值也就所剩无几了。”

权力,说到底,只是一个工具,重要的是目的。如果权力的目的善的,那就接受权力规则,并努力获取它,不必背上沉重的道德包袱。权力不是“黑暗”的艺术,它是成功的钥匙;权力与道德无关,它的目的才与道德攸关。如果“好人”不能摆脱思维定势,执意要遵从所谓的道德规范,那就正落入“恶人”的谎言,不仅这辈子注定一事无成,还让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正义不是守清贫,清贫也守不住正义;惟有躬身入局,成为那个掌权者,人才能够调配资源,向着正义一侧倾斜。

下面说说全书的核心内容,关于权力的7个法则:

法则1:摆脱定式

思想是行动的开关,一个人不想做的事,它一定不会发生。权力也是一样,除非你想得到它,否则甭指望它会投怀送抱。想要获取权力里,还得打破思维里的墙。它们与权力规则相悖,违顺相争之间,便成了人们的一块心病。

人们的普遍观念,追求权力是一件卑鄙的事。作者认为,这种认识虽没道理,却有其根源。首先,我们从小被教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么想要获得权力,就要付出相应的努力。然而,权力的规则似乎无视努力,为人不齿的故事倒是不少。无论最终是否步它们的后尘,人们都难免产生自我怀疑,仿佛成了权力的偷窃者,见不得光,也见不得人。于是,人就产生了一种错觉,心理学术语叫作“冒充者综合征”。

“冒充者综合征”表示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即个体即便已经具备诸多能表明自身成功的外在证据,却还是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名不副实”的“真面目”可能暴露在众人面前持续担惊受怕。作者告诉我们,克服冒充者综合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关注职位比自己高的人,思考他们与自己的区别。事实上,他们未必比我们更有资格,有时成功不过是运气或出身的产物。另一种是逼自己一把,即使状况令人不适,也一定要展现和推销自己。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会变得越来越自在、越来越娴熟。

克服冒充者综合征正是迈向权力的第一步。一个人,如果连自我认可都做不到,那么大概率会向别人传达出消极的自我评价,这必然会影响他所展现出的外在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讲,人们默认人人都会为自己考虑和争取;如果他自己不行其事,那别人也就没有义务站在他这边了。所以,如果不在言行中彰显权力与自信,那么最终被拖累的将是我们自己。

在诸如阶层、家族、圈子、性别、学历、种族之间,权力固化的现象屡见不鲜。作者在解释该现象时,引用了彼得·贝尔米的研究成果。贝尔米认为,人们在追求权力时,通常遵循着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通过对集体做出贡献获得权力,叫作“亲社会模式”;一种是通过权力规则获得权力,叫作“权术模式”。对于社会阶层较低的群体,他们对使用权术模式表现得更为排斥,这让他们无法完成阶层的流动。

贝尔米认为,社会阶层之所以能影响人们运用权术手段牟求权力的意愿,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相对而言,在较低的社会阶层中,集体主义倾向往往强于个人主义倾向。这种差异可以在相当多的研究中找到佐证,它意味着,如果要让阶层背景较低的个体将一己私利作为行动的唯一目的,那么可能会引起他们更加强烈的不适。

从本质上讲,谁掌握了社会规范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权力。这是一股无形的力量,但是它足够强大,也足够隐蔽。它以令宿主极其舒服的姿势,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只要宿主稍一动弹,就会被狠狠地拽回原处。它控制的不是哪个人,而是所有人,每个人都是它豢养的战士,不仅负责看守自己,还帮着它监视其他人。

权力是有限的,掌握它的人不想失去,就必然要施加种种限制,以防着那些后来居上者。他们这么做是有效的,确实喝阻了大多数人;他们这么做又是徒劳的,总有人不信邪,非要捅开那层窗户纸,一探究竟。正如作者所说:你不必甘于局限,也不必屈从社会阶层、性别、教育背景或种族强加给你的社会期许。你大可以放手一试,追求权力,不过,你得先摆脱定式、愿意采取眼下必要的策略才行。

苏轼在《艾子杂说》里讲了一个神像的故事,放在此处恰如其分。故事如是说:「艾子行水,途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而去。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像直有如此亵慢!”乃自扶起,以衣拂饰,捧至座上,再拜而去。须臾,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以为神,享里人祭杞,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以谴之?”王曰:“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小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祸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对权力而言,真诚是好的吗?熟稔历史的人不难回答这个问题,问题是现在言不及“真诚”,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懂领导力。真诚是个令人振奋的东西,可不能因为振奋,自己就昏了头。究其本质,真诚其实是个伪命题。人类世界是靠真诚运行的吗?显然不是。人与人之间,之所以隔着一层浅浅的肚皮,还不是为了把那些不可告人的东西藏起来,哪怕它们已是别人心知肚明的秘密,至少还可以把面子上的和谐维持下去。你可以说这是人性之恶,也可以说是人类之智,但是你不能否认,人如果没有这样的本事,现实世界不知又要凭添多少灾难。

领导者需要的是盟友、支持者。领导者想要招来他们,真正管用和可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形而上的真诚领导力吗?一阴一阳谓之道,即便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恐怕也少不了形而下的部分加持。那么,形而下的部分是什么呢?利益,不可明言的利益,扎扎实实的利益。人类虽然已经学会在精神世界里遨游,可生活却是彻彻底底地扎根于物质世界。空谈美好,丝毫不考虑皮的感受,试问毛将焉附呢?

受人喜爱是权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吗?只能主观上说是,现实却会狠狠打脸。受人喜欢往往是权力的绝缘层,过度关注他人的想法会成为获得权力的阻碍。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几乎毫不在意自己是否冒犯了他人。权力是慕强的,关注的是能力。把宜人性作为自己的目标,带来两个有关能力的悖论:第一,别人可能会觉得你能力不足;第二,各种评价标准只在乎管理者的办事能力。想想也没什么可怪的,毕竟权力是为问题设立的,而不是为人;如果不能解决问题,谁掌握了权力都会被反噬。唯一要在意的是谦逊和高傲之间的平衡,前者让更多人与自己站在一起,后者让自己不可被别人小觑。

法则2:打破规则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循规蹈矩”,然而这对追求权力是要命的。权力的职责是制定规则。想要获取权力,就是要打破旧有规则,建立新的规则,从而宣告新权力建立,旧权力打破。其中,最关键的是主动出击,务必切实地做点“出人意料”的事情。作者举了特罗伊蒂诺带男友参加晚宴的例子。

特罗伊蒂诺很想参加一场晚宴活动,便给主办方发去了申请邮件。出人意料的是,对方回复了她的邮件,并让她从两场晚宴中选择一个。按照常人的思路,这个时候应该立刻予以回复,但她特意等了48小时才回复,好向对方传递一个信号:这肯定是个相当重要的人物。最后,特罗伊蒂诺回复说周五没空(其实是有空的),但是可以参加周六的那场。在填写邀请确认链接时,特罗伊蒂诺尚不确定男友是否有空,便没有注明有随行人员。后来,特罗伊蒂诺带着男友直接去了宴会,虽然她打破了规则,但工作人员还是让他们一起进去了。当然,除了愿意打破规则,特罗伊蒂诺本身也具备一些其他优势,比如毕业于知名学府。

在常人看来,特罗伊蒂诺是一个骗子,不仅装腔作势,还得寸进尺。可如果不动用这些权力的技巧,特罗伊蒂诺需要历经漫长时间来取得显赫地位,等着这个享誉盛名的内部活动主动向她发来邀请。现在,她什么也不用失去,唯一的代价就是发出了一封邮件而已,然后就有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还不用伤及任何人的利益。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吗?

作者总结了“打破规则”带来的四种优势:

第一种,违背规则能让人看起来更有权力,进而真的给规则破坏者带来实权。对于那些不守规矩的人,人们一边暗暗谴责他们,一边小心揣测他们行为背后所倚恃的权力。

第二种,大多数时候人们总是循规蹈矩,而打破规则的人常常让旁人一时间无所适从。这种意外的成分对规则破坏者来说是一种优势,因为这样一来,别人会来不及准备、不知如何反应。

第三种,除了使人意外,在冲突中成事对于权力的获得也非常重要。一旦你已经把事情做成,它就变为了既定事实,覆水难收。除此之外,所带来的一切收益将会变成损失厌恶。

第四种,规则本身就向着规则制定者。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按照那些把你置于劣势的规则行事呢?想想聪明的大卫是如何击败庞然大物歌利亚的吧!不要把自己活成一个瞎子或草包。

关于规则,还有一个悖论:一方面,人们希望合群,渴望被接受,不愿意因为破坏社会规范遭到排斥。另一方面,人们又想脱颖而出,与众不同。要是太随大流,人难免要变得寂寂无名、泯然众人。作者认为,打破规则就像开口求助一样,它看起来不那么正确,其实是整个社会创造的一种误解。在寻求建议或帮助时,求助者事实上无形中抬高了对方的地位,使其居于施舍恩惠、接受感激的位置。更关键的是,帮助者可以通过遵从请求,来彰显自己对求助者而言有多么重要。因此,纵使许许多多的力量都催逼着你遵守规则、随波逐流,但你要清楚,获得权力的各种方式,其必要条件都是挣脱期望、罔顾传统,以及打破规则。

法则3:示人以权力

在面对错误时,要示人以歉意吗?没有任何依据时,盲目自信可取吗?回答这些问题时,大多数人几乎用不着思考。绝大多数情况下,本能的回答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本书讨论的是权力,置于权力的环境之下,类似的问题就得格外谨慎一些。

心理学家纳里尼·安巴迪说:“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能力,是人类的一项关键技能。”研究表明,人们仅靠稍纵即逝的微表情、微动作,就能迅速地对他人的人格特质作出判断。随之,人们还会继续捕捉具有倾向性的证据,去不断验证、确认、巩固自己最初的判断。也就是说,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和评价总是倾向于保持一致。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人们普遍有着证实偏差。

凡是有利必有弊。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存效率,这是有利的,凡事总得先快一步;但快了就顾不上细和全,这又导致我们会错判很多人和事。尽管我们更希望把自己看作理性的动物,但无法否认的是,我们的很多决策其实是由情绪和情感驱使的。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我们认知系统的一个漏洞,而权力之所以不讨人喜欢,正因为它善于利用这些漏洞。

作者列举了许多能够展示权力、地位与支配力的非言语行为,这些行为的作用都已经被实证研究证实了,诸如更多手势、更高的音量、适时的打断、更长的发言时间,更无拘束的笑声、更长的注视时间、更舒展的身体姿势等。包括一开始的提问,只要搞清楚谁是真正的受众,正确答案也就浮出水面了。如果对你获得权力有决定作用的人正在一旁看着你,无论如何,展现出你的强硬与自信,而不是一副人微言轻的怂样。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强有力的演说。它包括如下特征:简洁明了,遣词有力,从不提问,不断重复。这些特征并不费解,想想那些伟大的演说,哪个不是这个样子?那些有权力感的人,哪个不是这个样子?说话和演说本质上是一回事。如果你想通过说话树立权力感,除了言语干脆、果断有力、明确清晰、强势灌输、不容置疑、循环重复,你还能想到更多吗?

法则4:建立强大的品牌

品牌只是一个符号,就像人的一张脸,又或者他的名字。品牌之所以有影响力,不在于这些看得见的东西,关键是背后那些广为流传的动人故事。树立个人的强大品牌,本质上就是讲好个人故事。然而,人们往往恪守“沉默是金”的原则,在需要大声疾呼的时候,恰恰选择了沉默,并由此引发诸多恶果。

首先,错误的信息重复一万遍,也就成了真相。如果不想接受错误的真相,那么让真相存疑就不是最坏的选择。

其次,再香的酒,不把封盖打开,谁知道它是酒呢?所谓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关键不在酒,在于酒的主人。他得舍得打开酒坛,而且一直就这么开着,而不是心疼酒气的挥发。

最后,好故事最好的传播办法是借别人之口将它说出去。但在这之前,你应该先让别人知道这个故事,并且你有责任把这个故事讲好。

法则5:拓展人脉,一刻也别停

俗话说“有本事不如认对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认识多少人、认识哪些人,对你的影响力和事业发展都很关键。然而,人们对拓展人脉是存在道德偏见的,认为出于功利目的的交往是不恰当的。如果一段关系变得很重要,人们也倾向于回避利用它,仿佛这是对它的玷污和破坏。

于是,很多人把建立人脉当成了任务,明知道不得不维系,却做的很敷衍,很不走心。更有甚者,带着一副势利眼,存着用之即弃的心思,活脱脱把自己变成了小人。作者认为,拓展人脉是一项技能。因为,当你希望提升一项技能时,你肯定会更有策略、更重分析,以期做得更好,并从中获得乐趣与成就感。

作者在这部分介绍了高效拓展人脉的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寻求你的“弱连接”。作者认为,强连接中的人们与我们太过相似,因此很难为我们提供新的信息、视角和资源。弱连接中的人们则相反,他们具有我们接触不到的信息和圈子,因而更可能提供那些非冗余的信息和关系。在他们身上投入一定的时间,你很有可能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第二,成为“经纪人”。所谓的经纪人,就是在各种关系中占据结构洞的位置。信息与资源的流动离不开人,它一定是沿着某条人际网络来回往返的。可行的线路不会只有一条,但它们却可能共用某个节点,这个节点就是结构洞的位置。只要占据了结构洞,就能在网络中具备更大的影响力和竞争优势。

第三,成为网络的中心。作者认为,大多数人认识和了解的都是处于中心位置的人,而这种显示度将会构成巨大的优势,让这些人成为信息、机会的枢纽。另外,组织信息总是流经处于中心位置的人,因而这些人得以接触到更多信息,也能直接联络更多的人。

第四,为别人创造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条可能最重要。它是拓展人脉区别于拉关系的根本特征。如果你不能为别人创造价值,别人凭什么与你建立联系呢?如果你能持续地为别人创造价值,那么你将获得长期而稳固的人脉网络,从不断地从慷慨的行为中受益匪浅。正因为如此,人脉才有可能脱离世俗,变得温情脉脉。

很多人觉得建立人脉很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者给出的建议是,维持一段关系,特别是弱连接,其实并不需要多么密集或深入的联络。通常,随意地互通近况、分享双方共同话题的有趣文章,或是表达自己牵挂着对方,已经足够了。

法则6:运用你的权力

权力既然是工具,那就应该把它用起来。的确,权力只有得到充分的行使,才能彰显权力的威力与价值。相反,有权不用,反而显得掌权者软弱和无能,从而辜负了权力应有的价值。权力的使用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做事,一个是巩固权力。归根结底,做事的目的也可以归结为巩固权力,试想想一位尸位素餐的人,怎么能够长期把持着权力?就如何行使权力来巩固权力,作者给出了两个方案。

第一是快速做事。重点是快,因为组织总是蕴含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惰性的,想要运用权力带来改善,就必须调整现有的形式模式。然而,现有的人员和模式已经投入颇多,想要改变它们,离不开足够的权力。一旦动用权力引起改变,掌权者的权威也就得到提升;反之,则让现状更难撼动,而权力的威信也随之下降。

第二是引入同盟、排除异己。这个方法其实很常见,一朝天子一朝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般而言,新的掌权者是不能够完全服众的,特别是那些身处要职的人。一方面,他们担心自己的奶酪被动,为了展示自己的决心和态度,他们会倾向于展示强硬;一方面,他们可能是竞争的失败者,对新的上司难免就心存敌意;一方面,他们可能与新上司太熟,彼此知根知底,也就难起敬畏之心;一方面,他们可能觉得新上司缺乏经验,在业务上还缺少话语权,因此会摆起自己的老资格。无论如何,这种局面对新的领导者是一次挑战。想要改变这个局面,就必须要找出自己的同盟者,照顾他们的利益,赋予他们新的权力;另一方面,对那些不能听令行事的人,要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要么让他们改变自己的想法,要么让他们离开现有的岗位。想要做事的人,要牢记慈不掌兵的铁律。

法则7:成功就是一切的理由

这句话的朴素解释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成王败寇。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无论你用什么手段谋得权力,权力与成功都会教人遗忘、教人原谅。”这是七条法则中最重要的一条。

人们总是担心遵循权力所带来的后果,甚至产生这样的怀疑:“我得到的这些是合理的吗?别人会怎么看我的成功?我的成功会招来嫉恨吗?”作者认为,人们应该淡化它们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因为权力本身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在获得权力之后,过去的手段几乎不值一提,这也是第七个法则的核心。

这个观点有些厚黑,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但是,寻着他的思路想下去,确实存在一条严谨的论证链条。它大致是这样的:人是需要确定性的物种,这让我们对世界有掌控感,比如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旦种下这个念头,我们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心理学上叫动机型认知。我们只看见我们想看见的,只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并用自认为的那套逻辑解释世界。假如一个人有权了,人们更倾向于用积极的方式为他辩护;反之,不是不自量力,就是咎由自取。这些未必都是事实,但是不要紧,人们内心的价值感自洽了,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需要与有道德问题的掌权者合作,也可以采用“道德”脱钩的方式劝慰自己。我们需要的好的合作者,而不是一个好人,这就够了。当一个人的成功被证实之后,在证实偏差的作用下,人们更容易相信他会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也更容易看到那些能够印证原有观念的信息,并有选择性的遗忘那些不一致的信息。人越是有权、越是成功,就越能吸引共事的人才,而引来越多人才也就越能继续成功;同样,人越有权、越成功,别人也就越愿意在其身上投资或是与之共同投资。马太效应带来优势累积,让成功不断孕育成功,至于它们是怎么来的,少有人会去深究。

成功的母亲不计其数,失败的孤儿却无人认领。


《权力进化论》是一本敢说实话的书,有争议是必然的。其内容未必对每个人都适用,毕竟世上的事如棋局,没有一本书足以囊括它的精彩,也没有一本书足以应付它的复杂。倘若因道德感将它拒之门外,那就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我们所生活的是一个物质的世界。我们需要和这个物质的世界打交道,无时无刻不在与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它像铁一般坚硬,由不得我们的意志,除了顺势而为,我们别无选择。即使我们不想获取权力,了解权力的逻辑也是不错的,至少那些意图耍小聪明控制我们的人,他们很难得逞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