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解(共十四讲)佛理.佛性.众生

《金刚经》第13讲

2018-12-10  本文已影响171人  清流法苑

妙果寺 则金法师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七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各位同修,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金刚经》。上一讲的内容,在刚才打坐的时候稍微回顾了一下,我们今天继续学下面的内容。
【25-3】
罗什: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这句话很好懂。如果如来说有众生可度,那么如来就有我、人、众生、寿者这样的见解,或者说这样的执着、邪见。这些道理应该不难懂,就是如来知道人法皆空的,没有能度的众生,也没有所度的我。

【25-4】
罗什: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虽然佛给我们讲法时用有“我”或者说“我怎么样,你众生怎么样”,好像有我有众生,但是这是佛用凡夫的语言和我们说法。如果不用我们的语言,那就没有办法跟我们讲佛法。所以这里讲“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佛的眼中是没有我没有众生的,只是你们凡夫认为有我。

【25-5】
罗什: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你看,刚刚说完你们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好像又承认了有凡夫一样的。那这里马上提醒我们说:如来说“凡夫”不是真的有凡夫。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大家把握一个原则,只要佛用我们凡夫语言安立的一切名词概念,其实都适用于这个三段论: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知道吧?比如说,佛说杯子,即非杯子,是名杯子;佛说话筒,即非话筒,是名话筒。你凡夫五蕴身心世界当中的任何一法拿出来,都可以用这三句话套进去。因为佛要讲的道理就是要告诉我们凡夫五蕴境界压根就不存在,是我们凡夫的错觉显现出来的幻象。只为了把这个说清楚,让我们接受认可了,然后我们去观修熏习,我们就可以醒过来。就是这件事情而已,没有太多复杂玄妙的东西,复杂玄妙是我们后人搞出来的。佛的智慧,佛的悲心,他只想把他所证悟到的真相,用我们凡夫能接受的最简单最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绝对不会给我们玩玄妙的文字游戏,他犯不着嘛,是不是?他又不需要到我们这个境界当中来显什么本事,是不是?他巴不得我们一听就懂。

【26-1】
罗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说,须菩提,你觉得怎么样?可以以佛的三十二相来观见如来吗?

【26-2】
罗什: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玄奘:善现答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
义净:「不尔,世尊!不应以具相观于如来。」

罗什法师翻译的这一段,“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大家看到这一句有没有觉得有点怪呢?理解不了?那对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句话很反常。你看从一开始须菩提问佛的话,须菩提都知道一切相是假相。佛的三十二相在前面就已经讲过了就是假的,不能见真实的如来。所以这句经文我们对照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的,还有梵本原本来看,这句话应该是传抄过程当中抄错了。知道吧?所以我们不要说拿着一本经书就死抠这个文字一定是这样。特别是这个已经翻译过来经过传抄的东西,他不一定就是原本那样的。那这一段经文如果没有梵文原本,没有其他法师翻译的本子来对照的话,我们真的没办法说清楚。
那我们就看一看其他法师翻译的。“善现答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义净法师翻译的,“不尔,世尊!不应以具相观于如来。”。所以在真理解佛经义理的情况下,其实你可以发现哪里有问题的。我们只是提出来说,须菩提在这个地方的回答很反常,但是这句经文接下去的内容已经把这个错纠正了。

【26-3】
罗什:(缺)
玄奘:佛言:「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
义净:(缺)

【26-4】
罗什: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玄奘:善现!若以诸相具足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
义净:「妙生!若以具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不应以具相观于如来。

我们继续看罗什法师,后面接着他说,“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转轮圣王是怎么回事?稍微简单讲一下。转轮圣王一般是说有四种类型,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从金到铁,各轮王的级别是逐渐地下降的。那么一般金轮王,银轮王这些都应该属于天人境界了。他有一个轮宝,就像我们现在讲的飞碟一样的,就是他的交通工具,级别越高的那个越先进,越发达,功能越厉害。我们现在看到的飞碟是不是转轮王?我们不知道。铁轮王在人间也有的。你比如说印度的时候,阿育王他们都属于铁轮王的级别,就是人间的一些帝王。特别是境界级别高一点的一些转轮王,比如说金转轮王,他们的身相非常的庄严,也有三十二相的,只不过是跟佛的三十二相比起来没那么微细精妙,但是也有三十二相。所以佛就说,如果你说以三十二可以观如来的话,那转轮圣王就可以叫做如来了,因为它也有三十二相。这个是不成立的,我们大家都知道转轮圣王还是凡夫嘛。


【26-5】
罗什: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玄奘: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
义净: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

我们看后面,须菩提他就纠正了这个问题,“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因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所以结合上下文来看,(罗什法师翻译)前面这一句(26-2句)应该是传抄过程当中出问题了。按翻译法师的水平,应该也不会出现这样的失误。

【26-6】
罗什: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玄奘:尔时,世尊而说颂曰: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义净:尔时,世尊而说颂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起邪觐,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我们先把罗什法师翻译的先简单解释一下,然后再看下面玄奘法师翻译的。这个时候佛就说了一个偈子,就四句话,他说若以色见我,就是这些形象、形色呀,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黄赤白黑种种颜色,再加上我们基于这个颜色分辨出来的形状,这些都属于色。以音声求我就是声音,我们讲话的声音,外界种种声音,比如说天乐盈空。如果以这些色相形色音声来求我,这里的“我”,好像站在释迦牟尼佛的角度讲,是讲释迦牟尼佛,对吧?但是我们从整个经文来看,哪怕结合最后这一句话“不能见如来”来看,其实这个“我”是偏向于真实,就是那个真相。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你就知道真实性,或者说真实相是离开了凡夫见的色身这些种种五蕴境界的。这里说得很严重——如果你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就是你这个人已经走上邪道了,走错路了,你修行走错了,是不能见真实相的。

那我们看玄奘法师翻译的,“尔时,世尊而说颂曰:‘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翻译的都多了后面一部分,就是“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义净法师翻译的是:“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跟玄奘法师翻译的是一样的。那我们着重看一下玄奘法师翻译的,前面的都差不多,就是罗什法师这里翻译的:“是人行邪道。”,玄奘法师这里翻译的是:“彼生履邪断。”。我们稍微地了解一下这句话,这个“彼生履邪断”字面的意思,就是说那个以色观如来的、以音声寻找如来的人,他生起了或者就踏入了邪见和断见,知道吧?

我们凡夫的邪见主要就是我法二执的邪见,你只要认为有我法的存在,你就陷入了自相矛盾,为什么呢?佛说我们凡夫的邪见常见的就是常见和断见,叫二边见,这个二边见是邪见。为什么二边见是邪见呢?你只要认为五蕴有,你必然就着了常见。什么叫常见呢?就是常存不变。既然你认为五蕴有,那就意味着它有自性,有自性才成立它有,这个自性就是它自己自体。一个事物,我们说它有,那就意味着它有它的自体,有它的自性,也就是说有它独立的存在性,不需要依赖任何条件,它可以自己成立为自己,这样才叫有自性才叫存在。那么这样的一种存在是不会有变化的,因为它不依赖任何因缘条件,这样子就是常见了。但是显然不是啊,因为我们看到一切都在变!这是一个矛盾。第二个,断。我不是认为有吗?它是常的吗?怎么又成了断见了呢?因为事实上我们就没见到过一个常的东西,我们都知道身心世界都在刹那变化,世界会毁坏,人身体有生老病死。这就是说身心世界存在过,然后又从有变成没有,这就叫断见。这都是自相矛盾!一个真实有的东西怎么会变没了呢,没到哪里去了?说不清楚。这就是我们凡夫自相矛盾的邪见。之所以出现这种二边的邪见,就是因为我们认错了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当作了存在,也就是我们五蕴身心本来是一个梦境幻化出来的,他认为这个是真的。这样的一个邪知邪见就导致了一定出现常断二边的邪见,所以你只要认为有凡夫境界存在,那你就一定是断常二边见,就是错误的知见。因为违背了真实,这样子违背了真实,当然就不能见到真实——如来。

那应该怎么见呢?这里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翻译的后面都有。他说“应观佛法性”,应该怎么去观佛的那个自性呢?即如何见佛的本质属性?你要知道,释迦摩尼佛导师他本真的那个身叫法身,真实身叫法身。那么导师的真实身是什么样的?“法性非所识”,那个真实法的自性,不是凡夫的意识所能认知的。换一句话说,他就不是凡夫的五蕴境界,所以“故彼不能了”——凡夫不能了知。为什么我们凡夫不能了达、不能了知那个佛的法身呢?因为我们凡夫是用意识分别来认识事物的嘛,也就是我们只有五蕴,没有其他的东西,所以靠五蕴是见不到佛的真实性的。那换句话说,见不到真佛。义净法师这里一句是“是人起邪觐”,觐就是见的意思,一样的。

【27-1】
罗什:「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玄奘: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应、正等觉,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觉耶?
义净:(缺)

【27-2】
罗什: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玄奘: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如来、应、正等觉,不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义净:(缺)

佛又说:“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就说须菩提,你如果这样想啊,“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藐三菩提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成佛。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罗什法师翻译的和其他几位法师翻译的相比较而言,不太好理解。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把它搞清楚。这里就是说,佛就告诉须菩提,你要是这样想,怎么想呢?“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不需要从相上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莫作是念。这一句就是接着上面一句,怎么样呢,你该怎么想呢?“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两句话好像联系不起来,其实佛要说清楚的一件事情,就是说,如来不以具足相故而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想说清楚这一件事情,知道吧?

我们看玄奘法师翻译的,“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应、正等觉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正觉耶?”。这是个提问,这个很好懂。我们看玄奘法师这个翻译怎么回答,他说:“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如来、应、正等觉,不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正觉。”。看到了吧,前面是问,你的意思怎么样?那佛以诸相具足,证到了无上正等正觉了吗?这里就回答,佛不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他不是以他自己的三十二相,圆满了三十二相就叫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相是虚妄的,知道吧?我们凡夫看到的三十二相跟真实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们看看这个罗什法师翻译的,这个“不”字就是有问题的,知道吧?这个不字应该是传抄过程当中搞错了的。所以大家如果没有多个版本对照的话,有时候我们真的很多问题搞不清楚的。梵本这里面就没有这个“不”字,知道吧?梵本原本里面就没有这一个“不”字,只有把这个“不”字去掉,后面“须菩提,莫作是念”这句话才说得通。也就是说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这是不对的,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就通了,所以这里的 “不”字,据很多人的意见,应该是传抄过程当中被人家弄错了。因为古代的经书不是印刷的,特别是鸠摩罗什法师的那个时代是没有印刷技术的,都是靠手抄的,那么传抄的过程当中就有可能出问题,这是一个正常的情况。所以我们要依义不依文,这也是佛在四依法里面告诉我们的。这是关于罗什法师这个版本的问题,还好我们有玄奘法师义净法师他们的一个版本做参照,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是可以说清楚了的。

为什么需要把这个问题反复说一下呢?因为有些人他就抓住这些点来说五蕴不能空,五蕴是有的。他就为凡夫的五蕴幻像幻境找合理化的依据,知道吧?这个依据是靠不住的。因为上下文来看,根本就说不通的,何况还有其他法师翻译的,乃至于有梵文原本做对照。而且佛这里就讲了,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嘛,对吧?整个经文下来,其实就是要表达这个观念。

我们继续看玄奘法师翻译的,他说:“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如来、应、正等觉,不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菩提。”,对吧?这个都是大白话了吧。那我们继续看下面,这里又开始重新说一个问题了,跟上面已经没有联系了。为什么看得出来呢?因为这里玄奘法师翻译的“复次”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另外一个内容了。

【27-3】
罗什:须菩提!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
玄奘:复次,善现!如是发趣菩萨乘者,颇施设少法,若坏、若断耶?
义净:「妙生!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其所有法是断灭不?

我们继续看罗什法师翻译的,他说:“须菩提,若作是念。”,作什么念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这里佛就叫着须菩提说呀,如果这样想,或者说这样说,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这个菩提心者,而去说诸法断灭这样一个相貌。这个诸法断灭相,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叫断灭?断灭的意思就是先有后无,一个事物先有,然后后面变没了,这就叫做断灭,先了解到这里。

我们看玄奘法师翻译的,玄奘法师翻译:“复次,善现!如是发趣菩萨乘者,颇施设少法,若坏、若断耶?”。玄奘法师翻译的最清晰明了。大家看一看,这段包括罗什法师翻译的和义净法师翻译的法义其实不是太清晰。玄奘法师这里翻译得非常清晰明确,我们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我们就以玄奘法师为主,他说:再者,善现,如是发趣菩萨乘者,就是说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会怎么样呢?他有施设了那么一点点法吗?这个施设,我们以前讲过,就是安立或者说建立,施设就是放在那里的意思。就是说发大乘心的人会安立一点点法,说这个法变坏了、变没了,断了、灭了吗?不会的,五蕴本空,没有法的存在,连一颗微尘都无,这样的见地怎么还认为有法坏了、断了、灭了呢?所以就不可能有这样的问题。我们看佛怎么回答。

【27-4】
罗什: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玄奘: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诸有发趣菩萨乘者,终不施设少法,若坏、若断。」
义净:汝莫作是见。何以故?趣菩萨乘者,其法不失。」

先看玄奘法师翻译的,他说,“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诸有发趣菩萨乘者,终不施设少法,若坏、若断”。看清楚了吧? 你不要去想,那个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还施设了那么一点点法,说那个法有坏有断了,不要那样想。“终不施设少法,若坏、若断。”这句话能反应过来吧!就是在真正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看来,没有法可坏可断。因为我们说一个法变坏了,变断灭了、没了,前提是认定有这个法存在。那么真正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或者说学大乘正法的人,他就知道他不会去承认安立有一个法,然后这个法变坏了,变断灭了。不会的,没有可坏灭之法的存在,“五蕴皆空”这才是大乘的正见。所以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得出来,五蕴空,就是没有五蕴的般若法义。五蕴当中连一颗微尘,连一丁点法都不能安立为有。

好!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罗什法师翻译的。他说:“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那把玄奘法师的一对照你就可以知道了,理解罗什法师翻译的就不会误会了。为什么呀?发了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这样的人没有法可断。因为他都知道凡夫境界内一切法根本就不存在,哪有什么法可以断可以灭的。而小乘的说法、理论,认为一切都是无常的——有法的存在,但是法都是无常变化的。那是小乘的法义嘛!他不能算大乘嘛!

小乘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的前提是有法在变化、无常的。诸法无我呢?小乘的诸法无我与大乘说的诸法无我无自性含义不一样。小乘的诸法无我是什么?是一切法自身都做不了主宰,当中也没有能主宰法的那个自我,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个具有主宰性的自我。所以说诸法无我!小乘证到了这个诸法无我,就可以进入到涅槃的境界,就是灭苦了、止息轮回了,灭除了一切轮回当中的苦、烦恼,就是证灭嘛!入灭了嘛!那个涅槃当中是很寂静的,寂静什么?没有轮回、种种烦恼痛苦。这是小乘的三法印。
那到这个地方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就是发了无上正等正觉、成佛的菩提心的,这是大乘人!大乘人跟小乘人的见地、眼光就不一样了。就不是说有法存在,然后无常了,变坏了,从大乘的角度,那个是邪断见。严格来说,其实是常见和断见,常见也犯了,断见也犯了。所以小乘不究竟不彻底嘛!这里就直接说,这一切法压根就没有存在过,无生,所以叫做无生法忍嘛!证大乘、修大乘,最后一定是要证得无生法忍,才算你真正地成就了大乘的圣位。既然一切法都没有出生过,它就不存在断灭的问题。

【28-1】
罗什:「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玄奘:「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应、正等觉;若有菩萨于诸无我、无生法中,获得堪忍,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彼。复次,善现!菩萨不应摄受福聚。」
义净:「妙生!若有男子、女人,以满弶伽河沙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于无我理不生法中得忍解者,所生福聚,极多于彼无量无数。妙生!菩萨不应取其福聚。」

罗什法师的翻译比较简洁、简单一点,因为他主要是意译。但是意译有缺点,有时候就不能够很好地对应于梵本原文。玄奘法师基本上是严格对照梵本原文翻译的,所以这里就多出了一个“无生法”。前面罗什法师翻译的只有“一切法无我”。只有“一切法无我”有些人就会跟小乘的“诸法无我”拎不清,而把大小乘法义混淆了,那这个问题就很复杂了。所以我们不讲,我们直接看玄奘法师的翻译。

玄奘法师翻译的”无生法”,就是没有法出生过。这个显然就不是人无我了嘛!所以这里“若有菩萨于诸无我、无生法中,获得堪忍”就包括了认可人无我和法无我。这一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一个人,这个善男子善女人(这里的善男子善女人还一定就是得修大乘的人,修小乘的、人天乘的在这里算不上善男子善女人)“以殑伽河沙”,这个殑伽河就是印度的三大河流之一,还有印度河、有恒河。也有人说殑伽河就是恒河,反正这个没关系,我们知道是说河里面的沙数的那么多世界就好。把那么多世界都装满了七宝,拿去供养布施佛,这个功德大不大?很大。如果有人、有菩萨于一切法当中,都知道无人我、无法我,人法皆空,对这样的道理获得了什么?“堪忍”。为什么要叫“堪忍”呢?因为人法皆空的道理完全跟我们凡夫的知见背道而驰,我们接受起来很困难,必须得忍啊!
所以我们大家不要以为学了佛法,就个个都欢欣鼓舞的,都是一天到晚法喜充满的,那不现实的。你不要去找那个感觉了,一定会失望的,除非你学到的是心灵鸡汤。你要是学到真正的佛法,一定是要挖你的心的,从骨髓里面把你的凡夫的邪见无明要给挖出来的,那个是很痛苦的过程啊,你必须得忍啊!为什么忍得住?对佛有足够的信心才忍得住。所以佛讲这个法是非常困难的,要讲二十二年那么久,从各个角度想尽了办法讲。如果只是说:一切法是因缘生的,没有一个自性,缘起是有的。如果只是讲这样的法,小学生都听得懂,小学生都能讲,还需要佛来讲二十二年?我们就不说别的,你就是从基本的逻辑上去推,你就知道,那些是不彻底的说法。如果说的人知道是不彻底的,听的人知道是不彻底的,那没问题。但是如果你把这个不彻底的当彻底的来讲,这个过失、罪过非常大,因为你把佛的正法给埋没了,把众生给误导了。这在《大般若经》里面讲,果报是非常严重的。所以说有人听到了人法本空这样的法不生诽谤,那个功德都已经是无量无边的,为什么?你种了一个正法种子在心里,你将来就会因为这个种子成佛、觉醒。所以佛没有吹牛,也没有夸大其词,反而是压着讲,不敢把所有真正的功德都讲出来,怕我们接受不了,在那里发狂! 那我们对于人法无我的道理、“无生法”要忍可。忍可了以后会怎么样啊?“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彼。”多于哪里啊?多于前面以这么多世界七宝布施佛的功德。

“复次,善现!菩萨不应摄受福聚”。你看佛多慈悲啊!刚刚说这个功德、福德很大的,比较完了,马上就提醒我们,你不要认为真的有那个福德,我现在跟你讲的这个福德不是真的福德呀!如果你认为这就是真实的福德,那又是以凡夫的境界去安立了一个真实的功德,执着实有了,那你就错了!所以说完一句马上就提醒一下,说完一句马上提醒一下。就像教小孩子走路一样的。这里义净法师翻译的就是说“于无我理不生法中得忍解者”。忍可理解了,三个译文意思是一样的。

【28-2】
罗什: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玄奘:具寿善现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
义净:妙生言:「菩萨岂不取福聚耶?」

这个问题很好懂。就是说,佛啊!为什么说菩萨不受福德呢?或者说为什么菩萨不应摄受福聚呢?我们看一下佛怎么回答:

【28-3】
罗什:「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玄奘:佛言:「善现!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
义净:佛告妙生:「是应正取,不应越取,是故说取。」

先看罗什法师翻译的,他说为什么不应受福德呀?就是说菩萨对于这些所做的福德,他不贪着,他不应该去贪着。为什么不贪着呀?如果你认为福德是真的存在,真的有的话,一定会贪。这句话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没有福德,没有凡夫境界当中你认为的那些福德。你只有具备了这个正知见,你才不会去贪那个不存在的东西。你只要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证到佛的境界,我们还没登初地,还是凡夫嘛!你凡夫境界内,只要认为有的东西,你就一定会贪。所以你随时要以正知见来引导自己:“我认为有的那个东西其实只是我的概念当中的一个假名言安立,没有实际的东西的”。这样子你就不会贪!所以说“是故不受福德”嘛!没有的东西你受什么呀?我们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以后,可以不断地引导我们去走向觉醒,走在这条路上、不断地往前走。所以佛法叫法船嘛!

玄奘法师的翻译,表达的其实就是三段论的意思。

从我们程度上来讲,义净法师的翻译是比较好理解的。他说“是应正取”。什么叫“正取” 啊?就是正确地受、纳受、取嘛!正确地取!什么是正确地取啊?我知道一切的福德怎么样啊?“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福德”就行了嘛!这就是正取嘛!这样就有功德了嘛!“不应越取”,“越取”是什么?越界了、过了。本来是“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福德”,你说福德,有福德,是福德。那就叫“越取”了。没有的东西你当有,这就叫越过了法的实际情况,这样就是取错了。


【29-1】
罗什:「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玄奘:「复次,善现!若有说言:『如来若去、若来、若住、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义净:「妙生!如有说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者,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这里字面的意思就是说,佛告诉须菩提,如果有一个人这样说,说如来“若来”、“若去”,“若坐”或者“若卧”,或加上玄奘法师翻译的“若住”,停在那里。那么这样子的话,这个人,他就没有真正地理解我所说的含义、道理。字面的意思是这样子的。那这里我们就知道,“来、去、坐、卧、住”,这些是表达的一种动作、动态过程,或状态,属于空间当中的运动或状态,其实佛在这里就是破空间。之前十八段第十七句里面是破了“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那是破时间,这里破空间。加起来就是说时空都是我们凡夫境界,我们就在时空境界当中轮回。我们认为有世界嘛!世界其实就是时空的意思,世叫三世,界叫空间、边界、方位。那么这个地方就是在破我们的空间感,前面已经破了时间概念,所以就知道时空是虚妄的。那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说时空是虚妄的?我们先把后面的看完:

【29-2】
罗什: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玄奘:何以故?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都无所去、无所从来,故名如来、应、正等觉。」
义净:何以故?妙生!都无去来,故名如来。」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就是说真实的情况是没有来去。真实的东西,真实相是没有来去的,他不是空间当中的东西。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句话,我们把之前学习的关于如来的定义复习一下。《金刚经》前面十七段,第十一句玄奘法师翻译的,什么叫如来?他说“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看清楚了吧?什么叫“如来”啊?就是“真实性”的不同说法嘛!就是“一切法没有生”的另外一种说法嘛!就是永远地断除凡夫一切道路的说法嘛!换句话说,就是永远地离开了凡夫境界的嘛!“毕竟不生”的另外一种说法嘛!什么“毕竟不生”呢?佛对我们讲法,那肯定是我们凡夫境界“毕竟不生”!“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真实情况是我们凡夫境界一切法压根就没生过,这个是最殊胜的最高的道理,这个就是如来。证到这个真理了,就见到如来了。那么这个真理它还有“来、去”吗?还有“坐、卧”吗?没有,因为他压根就不是我们五蕴境界嘛!他不是五蕴境界,怎么能用五蕴境界里面的“来、去、坐、卧”来框他呢?他显然就不是我们五蕴境界。如果你说,如来还有来、有去、有坐、有卧、有停住,你就没有听懂佛讲什么。

【30-1】
罗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玄奘:「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极微尘量等世界,即以如是无数世界色像为墨,如极微聚,善现!于汝意云何?是极微聚,宁为多不?」
义净:「妙生!若有男子、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土地,碎为墨尘,妙生!于汝意云何?是极微聚,宁为多不?」

三位法师翻译的差不多,我们看罗什法师的就行了。佛就问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三千大千世界,都把它全部粉碎,粉碎为微尘,你觉得怎么样?这样的微尘多不多呢?很多!那这里玄奘法师翻译的是“极微”,就是细得不能再细了,把那个世界碎得细得不能再细了。按我们现在的概念,这个“极微”就是基本粒子。我们都认为世界是由无数的“极微”聚合在一起形成的,我们现在物理学家都是这样的观念嘛!佛在世的时候也有一些外道,他也是这种观念,应该是胜论派的观念。他说这个世界怎么来的呀?他说世界就是由极微构成的,无量的极微聚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个世界。那我们看佛法是什么意见:

【30-2】
罗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玄奘:善现答言:「是极微聚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何以故?世尊!若极微聚是实有者,佛不应说为极微聚。
义净:妙生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聚性是实者,如来不说为极微聚、极微聚。

看到了吧,佛压根就否定微尘的真实存在性。你要是说这个微尘是真实有的,佛就不跟你讲微尘这个名字了,讲都不讲了。

【30-3】
罗什: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玄奘:所以者何?如来说极微聚,即为非聚,故名极微聚。
义净:何以故?极微聚者,世尊说为非极微聚。故名极微聚。

进一步又解释了吧!佛跟我们讲“微尘众”,他不是说他承认了有“微尘众”,压根就没有“微尘众”,只是用我们凡夫的概念名词说“微尘众”。拿这件事情来讲道理的啊!来讲真理的啊!那么这里佛否定了“微尘众”。
我们稍微多讲一点这个“微尘众”,因为当时的外道是说这个“微尘”、“极微”是细得不能再细,不能分了,说它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单位了。那么这个基本单位是不是就意味着它有自性了?有自体了,不能分了嘛!有独立存在性嘛!不能分了,这样的东西就要有自性了。那么这个真实存在的、有自性的微尘,构成了这个缘起的世界。但佛是把外道认为真实有的、独立存在的那个具自性的“微尘”给否定了,这就叫做破自相。破凡夫外道的认为有个自体存在的相,破自相,或者说叫破自性。好,破了自性,下面就破共相了。

【30-4】
罗什: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30-5】
罗什: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看到了吧!这里须菩提就把佛要讲的讲出来了。我们说世界是由“微尘”构成的,前面把“微尘”给否定了。既然否定了“微尘”,这个由“微尘”构成的世界还真的存在吗?那当然就不存在了,所以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不存在的。只是“说名世界”,随顺于我们凡夫的概念,给它叫做世界。

那这里呢,他又进一步地分析,进一步地解释,为什么说世界不存在啊?他说如果说世界是实有的,这是“一合相”。我们大家凡夫认为世界是真实的,那么这个世界本身这个名词这个概念,它就是一个共相的存在。它就是我们抽象出来的一个笼统的概念,整体的概念,这个就叫“一合相”。佛有没有承认这个“一合相”真实的存在呢?他说“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也没有承认。

好,我们再看玄奘法师翻译的:

玄奘:何以故?世尊!若世界是实有者,即为一合执。如来说一合执,即为非执,故名一合执。」

看到了吧,都是否定了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性啊!你说那个“一合相”,那个“一合”,有个东西、微尘在聚合,和合形成了这个世界,这是你执着出来的概念,没有这回事。那我们以前不是经常听人家讲,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聚合构成的嘛!都是因缘所生法嘛!因缘和合而生嘛!这句话应该听多了吧!这里佛有承认因缘和合吗?对呀!他没有承认有和合嘛!首先前面的罗什法师翻译的是说,你说有“一合相”,我随顺你的名言,我说一合相,但是我说一合相就是没有一合相,只是名字叫“一合相”!下面玄奘法师直接就翻译了,你说这个世界“实有”是聚合形成了一个总体、一个总相,那是你的“一合执”、你执着出来的,压根就没有和合过。

【30-6】
罗什:「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玄奘:佛言:「善现!此一合执不可言说,不可戏论。然彼一切愚夫异生,强执是法。」
义净:「妙生!此聚执者,是世言论,然其体性实无可说。但是愚夫异生之所妄执。」

罗什法师翻译的这里就更进一步说清楚了,佛就叫着须菩提说,那个你们认为的那“一合相”就不该说的,就是你们凡夫在那里贪着、认为有那么回事,即便你说出来的这个一合相也没有真正的存在过。压根就是我们凡夫的戏论呐!

玄奘法师翻译的说,“佛言:善现!此一合执不可言说”,你不要说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压根就没存在过,不可戏论。“然彼一切愚夫异生,强执是法”就是我们这些迷惑颠倒的凡夫,非要不讲理地执着有这个一合相,有这个法,有这个世界存在,这个就是没办法了,你要强执嘛!

今天我们就先学到这个三十段。这里再把这个“自相”和“共相”简单说一点。我们一般的观念就是说,这个世界是由一个真实存在的基本单位构成的,这是从古至今都有的观念,不光是现在的科学家这样想,古代就有很多人是这样想的。这里佛就把真实独立存在的那个基本单位、那个自性存在的法给破了,后面又把微尘、极微那个基本单位构成的一个总相、一个总体存在的世界,给否定了。所以说,从自相、从自性、从共性、或者说共相角度来讲,全部都把凡夫的五蕴身心给否定了——没这回事! 这个道理已经很明显了吧!至于你一时理解不过来,那是你的问题,但是佛就是这样讲的,这个没有错。那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是学佛的,要是不理解佛说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想办法去搞懂佛说的是怎么回事,而不是去否定佛讲的,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胡乱地解释佛经。所以,我们正确学习的态度、或者说努力方向,不要搞错了。要是搞错了,就会越学越偏离佛讲的道理!我们理解不了很正常啊,佛讲的东西超越凡夫境界,一时半会理解不了太正常了。但是不能因为自己理解不了就去否定佛讲的,或者说去误解佛讲的,这个就麻烦大了,就造业了!

我们再稍微回顾一下,之前讲过很多次,我们说佛法讲缘起、佛讲缘起是一个方便,不是他承认了有缘起,还记得吧?一切事物因缘和合而呈现出来的,这个是随顺于我们凡夫的认知水平暂时说的。当他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生起来的,那么就意味着,这个生出来的事物是没有它自己独立的存在性的,也就是说没有它自性的。没有自性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它本身呐!一切法没有它本身,这句话能听出来吧?就是这个法不存在啊,性空啊,或者说叫自性空啊!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或者说证到了,就叫证空性,就是你证到了一切法本空、无生的属性。把这一套佛讲法的意图、或者说本怀理解了,就知道佛讲因缘和合就是意味着没有和合,从来就没有一个法真正地和合过,因为没有法的存在性,它合啥呀?!只能有东西,你才说“合”或者说“不合”,法都不存在,它合个什么?是我们凡夫在妄想里面合,知道吧?自己心里面打妄想在合,是幻觉、错觉。真实情况就是压根就没合过,所以叫无生法嘛,一切法无生嘛!这个是佛讲的般若的甚深的道理啊!
理解了这个甚深的道理可以成佛的!如果你没正确理解,而是理解成:“哦,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没有一个可以主宰的东西,该干什么干什么吧,不要执着就好了。”那你这个凡夫的五蕴幻觉、你这个梦境能消吗?你都放任它了嘛——它存在可以,是正常的、合理的,我只要不执着它了就可以了,就解脱了。持这个知见,你这轮回的五蕴幻境能消除吗?肯定消除不了嘛!你每天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你背后的观念都是这一切是合理的、这一切是真实存在的,你熏进去的记忆种子信息全是“它是有的”,那么它将来释放出来的肯定还是这个境界嘛,还是你凡夫的五蕴境界嘛!它怎么可能自动消除呢?无始劫的轮回到今天,就是这个循环循环过来的嘛!就是这个无明、邪知邪见从来没有彻底纠正过,所以就是这个错误不断地循环、循环,循环到今天还在轮回。

所以佛说你听懂了《般若经》,你是可以成佛的,你那个功德已经是无量无边了,一点都没夸张。可能很多人听得还懵懵懂懂的、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没关系,你只要来听了,已经很了不起了,真的,你能坐在这里坐得下来,已经不是在一尊佛、二尊佛、三尊佛、四尊佛、五尊佛的前面种过善根,你真的是《金刚经》里面讲的“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你才有机会听到这个般若的真正的含义,你才坐得下来听得下去。为什么呀?因为你以前已经累积了很多这个正法的种子,你要是累积不够,你坐在这里很难受的,知道吧?你会跑的,下次就不来了,因为以前的累积不够嘛。那个心里面累积进去跟这个般若相应的种子不够,会有排斥的。如果你以前累积进去的全都是那个相似佛法的种子——啊,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我不执着就行了,那你那个种子力量特别大的情况下,你听这个相反的(指般若),你就会排斥、就会难受,你就会跑,知道不?所以,大家能坐在这里听下来,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善根非常深厚了!但是一时听不懂,关系还不大,你听一遍就有熏了一遍,是不是啊?熏了一遍,就熟悉了一遍,那个内心的那个正法的种子就多一点,下次再来听,就相应一点。你这一生如果是说没醒,也不要紧的,一点都不亏。你这一生没醒,你下一生遇到佛法的正法的机会就大了,知道吧?你再听到正法的时候,你接受得更容易了。所以生命是无止境的,你不要只看到现前这一生。

有些学佛学成怎么样?他就想在眼前、眼下这一生就能够能成圣、成佛,这要看宿世资粮有没有累积到这个程度啊,宿世累积到这个程度,这一生可以。但是宿世有没有累积到这个程度,自己是可以判断的,标准就是一听佛讲的正法,就能接受,就能理解,就能信受奉行。这个骗不了任何人的,做不了假的,如果你没达到这个程度,你甚至连佛讲的都不相信,都接受不了,听不懂,你还说你就已经可以一步登天了吗?这不自欺欺人嘛!

大家这些道理知道了以后,你暂时不懂没关系,你去熏,你就是把《金刚经》不停地读,不停地熏。今天多讲了一点,超过了一点时间,有问题还可以提一下。

学员:法师,您好!我刚才听您说,这个世界上连微尘都不存在了,那么我们所看见的、所感受到的这个世界又是什么呢?
则金法师:你做出来的梦啊!大家共同在做梦啊!你之前没来吧?(学员:我这是第一次来)。哦,那正常,你要回去把之前的课好好听一听,从头到尾地听,应该可以搞清楚这个问题的。这个世界就是我们凡夫共业感召出来的一个梦境,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幻觉。你应该有听说过精神病的症状吧——幻听幻视。我们正常人看起来啥都没有,啥都听不见,不存在,但是对于他(精神病人)来说,真真切切地存在,是吧?那我们现在置换过去,把自己放在精神病的角度,你就能理解了。我们凡夫全是虚妄颠倒的无明众生,生盲啊!佛经里面讲叫天生的盲人。你想搞清楚这个问题,你把前面的课程好好学一学。我相信,你既然有兴趣了解这个问题、也能走到这个地方来,凭你的善根应该可以理解的。
大家有空的时候,多去思考一下《般若经》的核心的道理——就是自性的问题。一个事物存不存在,判断标准是它有没有自性。有自性,你就可以说它存在;没有自性的东西,你觉得它存在,不一定意味着它真的存在,恰恰有可能是你的幻觉,知道吧?那什么叫自性呢?之前的课程都反反复复讲过的,这里再提醒一下大家。自性也可以叫做自体,也可以叫自相,体、相、性是可以通用的,意思就是说,它具有自己独立的存在性,它不需要依赖任何条件构成自己,它自己就能成为自己。你去找一找你的生命当中能不能找到这个东西?你找到了,我跟你学,我不学佛了。有自性,你就可以说它存在。那我们凡夫境界当中、五蕴诸法当中,你就找不出来一个东西是有自性的!这个不是说我们现在去找找不到,那个古代追求真理的人、印度九十六种外道,都已经找了生生世世都没找到啊!
好,在这凡夫一切境界内,你找不到任何有自性的事物存在,那佛又跟我们讲,他已经觉醒了,他已告诉我们凡夫境界没自性的,我们不要去把各个找遍了。其实这个凭我们的经验应该可以接受的,但是问题卡在哪里?你知道吗?很多人在这个“没有自性就是不存在”的关口过不去,卡在哪里知道吧?他以为“没自性就是不存在”那就啥都没有了,会怕。不是的,把凡夫境界给看清楚了,证到了一切法无自性不存在,你当下就见到了真实的存在啊!真实的存在,那个远远超过了我们凡夫的想象。之前跟大家讲过,叫法界圆融体,法界、整个法界所有所有的信息,你全都现量地直接证见,所以佛叫正遍知,正确地遍知一切嘛!因为法界只有心,只有心里面的信息啊!那他直接现量证见这一切。而且心是相互重合在一起的。他现证真心了以后,直接见到了,那对于他来说还有什么障碍呢?就没障碍了嘛!所以,那个真实存在的自性是有的,佛已经亲自证到了;说无自性,无的是我们凡夫五蕴梦中的一切法,要分清楚这个层次!

你只要真的把这个理解了,信受奉行了,这个以后的功德我们先不讲了,真是无量无边的,佛已经在《金刚经》讲了,是不是啊?无量无边!我们就说眼下这一生好了,这一生就没有烦恼可以捆得住你,这一生你就不会遭受灭顶之灾的痛苦打击,因为事情到你这里来,你都知道它为梦的底细了。所以你这一生就可以过得很自在,哪怕这一生你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临终的时候,都可以很轻松地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娑婆世界没有东西可以抓你捆你了。你又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力,又有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加持,你往生就应该是说十拿九稳。所以遇到了这个佛讲的般若,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啊!我为什么要多说几句啊?有些人还玩手机上课的时候,你这真是吃亏吃大了,你要把耳朵竖起来听才是啊!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你还玩手机?

学员:阿弥陀佛!师父,请问一下,“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是不是说芥子的自性没有,那须弥的自性也没有,两者之间就不存在纳不纳受的问题?

则金法师:请坐。这是《华严经》里面的一个义理、一个说法,但是被很多人发挥得很复杂。其实“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意思,一个法就蕴含了一切,把那个法界圆融体拿出来你就知道了,那个图之前大家看过吧?就是说我们那个法界圆融体,因为法界只有心嘛,唯心无境嘛,那么心里面、所有的众生的心都是重合在一起的,那你动一个微小的念头,其实理论上,所有的一切佛菩萨、一切众生,完全都是了如指掌的,通达无碍的,那么你从这个角度就可以说,哦,这个芥子就已经含括了整个法界,就是小能容大了嘛。那么“须弥纳芥子”,这个我们能理解啊,大的含小的,那不用说了,那就更容易了嘛,对不对?

如果你还理解不了的话,比如我们就说这个灯光吧,这个房间这么多盏灯,每一盏灯有发光,每盏灯的光就是由光子散发出来,那个光子发射出来以后,它跟阿赖耶识的种子比较像的、顿生顿灭的,所以,我们看到光是一直亮的,其实光子是一直在生灭、生灭的,那么这里任何一盏灯发出的那个光子、那个信息,其实其它所有的灯光都可以照见它,对不对?如果你还不能理解的话,我们说有一颗灰尘在这个空中飘着,是不是每一盏灯的光都在这个灰尘上反射出来了啊?这就是小容大。

所以我们理解这些佛经里面的比喻,不要用实有的观念上去理解,那样就理解不了。你说,哦,有真实的芥子,有真实的须弥,那你说“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你理解不了的!它只是比喻!其实你要汇归到心地上来理解,就很容易了。再微小的一个念头、一个信息,其实都已经蕴含了整个法界的信息,可以这样讲。当然,这个还只是用我们凡夫的这个五蕴境界打比喻,真实情况是超越了空间的,刚才前面都讲了嘛,“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来没有“若来、若坐、若卧”,对不对?已经是超越了凡夫时空境界的,非要拿凡夫时空的这个境界去想象那个圣者的境界,不可能想得通的,只能是说打个比喻,让我们稍微有点感觉啊!

所以对我们修行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啊?破妄啊!是不是啊?破迷啊!破迷才能开悟吧?先要破迷!我们用佛讲的这些道理,不断地去净化我们的邪知邪见,我们就终究是可以不断地积累这个成佛的资粮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一起回向一下: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