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运遇见你
读书《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打卡第二天。
今天我看的是简介,从简介中了解到初中老师简的课堂:核对上节课的作业之后进入新课,边演示边讲解某道题目,让学生记笔记。再有课堂小练,之后再给学生讲解,课堂的最后从练习册或讲义中选取一些题目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学生会在课余时间完成。第二天上课又是核对家庭作业,讲新课……周而复始。除了每天的内容不一样,步骤几乎一模一样。别说简的课堂如此,想想自己的,不也是如此吗?一节课平静的如一潭死水,一个问题抛出来,一个涟漪也没有。老师无奈,学生无助。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死记硬背的机器人,成了不会思考的书呆子。所以对于简来说,她是幸运的,幸运遇到了Peter。我们也是幸运的,幸运的遇到了他们。
我从书中了解到,也意识到自己课堂的问题所在。在备课时都已经把学生不思考的结论给出了,回答问题往往是简单的Yes or No,不需要思考就知晓。还有一个就是不能思考,在我的课堂往往给学生三至五分钟的思考时间,但是往往三分钟不到我就喊停,一是怕时间不够用,二是怕课讲不完。但是Peter老师说:思考是学习的前提,学生不思考就意味着他们没有在学习。老师说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因为一个课堂如此,别的课堂也如此;一个学校如此,另外一个学校也如此。这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二、不思考的学生
1986年,芬斯特·马赫在研究中首次提出学生行为,而学生行为不仅指学生要学会如何学习,还包括如何与老师同令人相处,与父母沟通等非学业方面的问题,而学习只是学生行为的一部分。而对于我现在任教的班级来说,学习这个学生行为在我们身上只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
因为老师的研究表明在课堂上一道思考题,除了20%的学生,如我们期望的那样认真思考,剩下的学生都没有思考。他们在做什么呢?
一、偷懒
根本不会尝试解题,因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关心。
二,拖延
也是根本不会尝试去解题做其他事情,比如喝水啊,削铅笔呀。
第三,假装学习
并没有去认真思考题看似在苦思冥想,其实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第四,模仿学习
一般能完成题目,但是仅限于参考老师的步骤,也就是说把老师的步骤重现。
第五,自主思考
会埋头思考,会串联知识点,会评估自己所学。
一个班级思考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个人认为老师做的事太多。备课中的各种假设都成立——学生不会做的给出答案,时间长了仍没有做出来的给出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一个心理暗示,反正一会儿老师也要给讲解,我做不做的出来都无所谓。每节课如此的模式,无形中也禁锢了老师的思维模式。好像换一种思维去上课就不会教学了一样。
其实,我也渴望改变。
所以,我读书。
很幸运遇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