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医学之家美文

生命呵护|第六章(C)马朋林:生命不息,我对lCU探索不止

2025-06-27  本文已影响0人  三峡孬张
马朋林教授

      2019年8月20日近午,我乘宜昌人福药业召开专家咨询会之机,在会场“逮”住了会议主持人马明林。此前5月,我赴京采访席修明、刘大为、杜斌、许缓等几位ICU专家后,也曾跑到309医院找过马朋林,他因太忙未能深谈。

刚刚落座,马朋林就透露一个情况,说自己要离开部队,转到地方医院工作了一一

之所以都56岁了,还去寻找更好的更适合于自己的岗位,只说明一点,我对这个事业还有追求。ICU的确让我痴迷,或者说我对这个事业能有这么高的热情,因为在整个的救治病危重病人过程中,我曾有无数次被感动的时刻。比如说2018年的正月十五,湖北襄阳中心医院的一次会诊:一个很复杂的颅脑外伤的病人,据说是骑摩托车摔了。

这次会诊就是个很大的挑战,前面有很多老师去看过病人,治疗效果都不好,这样一定说明我们现在的治疗方向有问题。我在床旁去看这病人,足足有3个小时,在自己的临床思维推理过程中发现了异常,这样的异常会通过其它一系列的证据来得出自己的结论。而这样的想法,没有任何老师点拨的去发现,我拎出一个头绪,寻找这病人发病的根源。看似颅脑外伤,其实是一个出血热,脑子里面出问题了,摔下去了。这在临床很难鉴别,因为摔了有开放伤,颅内会感染,颅内感染神志不清,越治越糟糕。不知道在这之前就有一个病魔在他身体里边,就导致他发病摔倒。找到病根就好办,这位60多岁病人被救活了,现在活得还非常的好。

还有一个女作家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写她爸爸在我309医院ICU救治的经历。她文笔不错,写的很感人。

再举一个例子:不久前一个19岁的孩子在牡丹江搞军训,5000米武装土泅渡他溺水了。有很多老师去看他,因为训练死了,这可是大问题。病人因为溺水的时间长了,想叫我去看脑子能不能恢复。我没时间过去,就通过远程视频调资料看,给他们提供一些意见。在看的过程中,发现他溺水与脑子的关系并不密切,而是他身体里其它器官出了大问题。我跟他们得出结论,说这个孩子现在脑子不是大问题,大问题是他为什么会溺水?

孩童时期,我们在南方生活都有这样的经历,游泳时间长了会抽筋,抽筋后就会溺水。我说幸亏你们的把他救的及时,所以脑子是没有产生严重的损害,你们那些专家所说脑子严重损害导致的结果不对,而是他肌肉强制性抽搐后,大量的毒素释放导致脑子功能性的损伤。医院按我的诊断治疗,这孩子现在好了。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些复杂的挑战,有这样的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你会觉得你皎ICU无比高尚。要说满足,就是通过我的知识,通过我的思维,能够帮助到别人,这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我是一个农村孩子,家在湖南华容,12岁我父亲就去世了,家里4个姐姐,3个妹妹,生活很苦。上高中的时候,人家就说你别念书了,你家里没有劳力干活吃什么?你读了初中就不错了,还想读什么高中,大学都是有命读的,你们家没这命。可我想读书,尽管生活很艰难,妈妈说她去讨米要饭,也要去送孩子上学。后来上高中,高考的成绩还不错。我以前并不想学医,也不想当兵,那个时候正好“中越自卫反击战”,对于战争还是有恐惧的。

我的第一志愿是华中工学院,但我差10几分没有上成。以前想,当工程师多神气呀,当工程师是非常时髦的选择。后来第三军医大学优先录取,把我捞进去了。既上学又当兵,又不要家里花钱,几个姐夫和我一起开了个家庭会,说这样好,那时给家里一年补助200块钱,400斤米,对我们家里可是解决了大问题。于匙,我就毅然决然走上了学医之路了。五年大学毕业以后,我很幸运地分到了301医院。

学了六年的麻醉,其中三年是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以后,我被作为学科带头人调到了309医院。301是解放军总医院,309是总后系统的直属医院,去了以后筹ICU。筹建过程设计,不是从我开始,最早是心内科主任。

那个时候没有多少家医院有ICU,后来国家下达三甲医院都要建立ICU这么一个行政法令。我进入了ICU这个专业,再管理病人时发现好多不知道的东西,也面临很多的挑战,不知道抗生素怎么去调,不知道机械通气怎么去用,不知道病人休克以后怎么用血管活性药物去维持稳定……怎么办?就想要拜师了,1997年就考了陈德昌教授的博士生。陈教授是我们国家重疤医学的奠基人。尽管那个时候重症医学的知识体系还不很完善性,但协和的一些理念是很先进的。在协和读了3年博士,毕业以后又到美国的国家卫生研究院做访问学者。主要是从事基础的研究,当然临床也去,每天早上去查房,晚上走之前我还会看重点病人状况,判断我的思维是否正确。到了那里,很多人都不想回来了,那时在美国拿的钱比在国的多10倍。可我完成了自己的研究后就回国了,一心想做个临床大夫。

真要离开309院了,我又有些怀念与不舍,毕竟我在这儿干了很多年,大校军衔,相当于地方司局级是吧,丢掉吗?是的,于我而言这不重要。当你热爱一个事情的时候,你去做的时候,其他事情真的不重要。钱也重要,但也不那么重要,那个新平台仍是科主任,我不求其它,只想干ICU。

要讲个人履历中有什么遗憾,坦率地说,最大的遗憾是我没能在309院建好我的学科。曾几何时,我们获到过集体二等功,是全军的医疗成果奖。我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被呵护的多一点,4个姐姐3个妹妹这种呵护,也受到老师和领导们的呵护,或多或少养成了一些坏毛病。比如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解决的方式很简单,全凭自己的个性使然。这对于一个学科建设者来讲,是大的弊端。所以在2013年的时候,我和我们院长闹翻了。我和院长之间对学科建设存在非常大的分歧,他竟然把我们一个蒸蒸日上团队,一下就不撤了。建一个团队十年,毁一个团队一天。我们的团队被拆的乱七八糟,四分五裂。究其缘由,还是自己的修为不够,问题的处理不够策略,是很大的一个教训,当然也是财富。尽管我受了很多委屈,但是这些委屈相比于我们团队这种破坏来讲算不了什么。

 

        对于中国重症医学,这个话题很好,现在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为中国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我有责任为其发展尽心竭力。现在我们国家ICU规模扩展非常大,面对全球最多的这么一个病人群体,我们不但要把我们的事情做好,还应该去推动全球ICU的发展,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眼界和胸怀。正因为这样,我在我的任期推举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方面我们要夯实基础,把基本的一些治疗领域,技术治疗的方法,尽量的让大家掌握和提高,将最低的那块板,最短的那块板,好好的补起来,使得这桶水漏得不太多,这样会加大病人救治的成功率,让病人受益,使我们整体水平跃上一个台阶。另一方面,推动理念创新,讲求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学会每年都主为中国重症医学研究的论坛,成立中国重症医学研究专家委员会,组成团队用优质成果向世界重症医学领域的更高殿堂迈进。我曾经说10年后中国的重症医学,一定会站在世界前列,因为我们有很好的基础。我认为ICU的发展方向,是可持续的,我们有一批后起之秀也很努力。现在培训的力度比较大,对于未来我们很有信心。对于ICU,我想表达的是:生命只有一次,不要轻易地在我们的这儿放弃。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ICU的规模越来越大。有宏观层面,更要在微观的个体中反映,有些人冒进,有些人脚踏实地,有些人做这样,有些人去做那样,为这个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再过10年,接下来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我们现在和今后开足马力往前奔,目的只有一个:增强广大医师的救命本事,ICU的存在就是尊重生命,让那些不该死的人活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