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书APP精读文章阅读 写作 记忆 笔记

如何做笔记?

2018-09-12  本文已影响12人  小时杯园艺

1.第一个层次——积累

    先来谈谈书写读书笔记的初衷。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毕竟个人记忆有限,但是需要学习的知识是无限的,那么将无限的知识尽可能的转换成有效的材料。最起码的如何让日常所读的文章、书籍为写作论文时添加必要的引注备注方为正途。

      最基础的读书笔记,便是大量原文摘抄语句、语段,但是在摘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注明文献来源的出版信息如作者、文献名称、出版地点、出版社名称、来源期刊、出版年月、以及具体页码等。这样在查阅过程中,方便回想。

书写读书笔记并不仅仅是给读书一个交待,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完善个人的知识体系,那么不是只有读所谓的课程专业书才去做读书笔记,平常读小说、看随笔这些也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灵感。

      比如大多数人并没读过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但是本书的第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却如雷贯耳,我们可以在书写很多文章时,利用到这句话。那么像这精彩的语言在各种著作中也有很多,只要细心留意阅读材料中的每一个细节,你的阅读效率一定会更高效。

        当今信息化发展飞快,电子化阅读势在必行,越来越多云笔记软件的出现方便了学习者记录笔记,只要将一切的读书笔记录入电脑文件、或者云笔记客户端之中,以后再次查找自己所读所学的知识会更加方便。

        另外,目前手机端、平板端也有一些如流书等可以直接将所拍摄的纸本书籍文章,通过拍照文字识别功能,将图像中的文字转换成纯文本的文档,这些电子化的笔记录入方式可以节省学习者大量的时间,从而更加高效提升其读书笔记的效率。无论是通过手写,还是电子端录入,如此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的有效语段录入自己管理的知识网络系统,仅仅是完成了读书笔记记录的第一个层次——积累。

2.第二个层次——整合

    在以上叙述的读书笔记的第一层次中,你的读书笔记还仅仅是碎片化的集合,应付一般论文中的简单引注可以,但是如果想要更加透彻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读书笔记的第二个层次——整合,是希望每个学习者可以按照书中的目录来排列值得记录的关键信息。这样可以将作者的逻辑思路更加透彻的领悟。当我们按照目录排比摘抄的笔记语段时会发现三个有趣的现象。

      其一,在一本书前半部分的重点难点,由于被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及,最终整理时此段知识已经内化于心,并不需要再强调,就不必加以多次记录。

      其二,自己觉得难点重点的地方的笔记量不一定是最多的,而经过目录排布之后,自己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些新的亮点或者重点。

      其三,有的章节笔记量非常少,但是这些章节回想起来却并不是稔熟于心。因为有些有难度的书籍不是一次就能读懂,并能够熟练掌握的。

        当我们按照作者的逻辑排列读书笔记之时,就需要再次去阅读笔记量与阅读难度不匹配的章节来整合读书笔记,最终让自己的读书笔记串联出一个整体。即不看书,只看笔记就能完整回想出全书的内容。这一笔记整合的过程,就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提及“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

          通过自己记录与批阅他人大量的读书笔记,笔者发现即便是精读的书目,整理出来的笔记容量一般是原书字数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这就是华罗庚眼中如何“将厚的书读成薄”的真功夫。不过有的时候,阅读材料的难度很大,如何补充缺环还需要更多的学习一些背景知识,需要阅读更多的材料,那么这就是所谓“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另一种真功夫。

      做到第二个读书笔记的层次就比第一个层次要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多上几倍,一般而言,只有在精读书目的时候,我们才会采用更高阶读书笔记层次。毕竟每个人的基础不同,阅读速度不一样,其整合信息的能力也不一样,如何定义精读与泛读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书写读书笔记的时间与阅读时间的比例。

        据笔者多年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阅读训练发现,精读一本书目做读书笔记的时间,一般是阅读时间的2-4倍。尤其是在第一次训练时,即使是清华大学学堂班的高材生也普遍反应,第一本精度书目整理读书笔记的时间一般是阅读时间的6-8倍。之前,我们已经介绍了可以用OCR识别软件提升书中目录整合读书笔记的时间,那么,其余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哪里呢?这主要是一个脑力思辨的过程,即读书笔记的第三个层次——精炼。

3.第三个层次——精炼

        《论语》中的一句至理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前两个层次的训练都是只是让我们在高效的学习,只有经过高效的思考之后,知识才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以之前所说的读书笔记的字符量为例。一般的学术专著以30万字的居多,那么精读书目的笔记量以十分之一为例,即3万字。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基础课程需要学生提交2000-8000字左右的读书报告作为主要的课程作业,那么我们还需要打破书目原有的目录体系,在其之上再精选出十分之一的内容,即用3000字甚至更少的字数去提炼全书的内容及其逻辑体系。

        并不是每一个作者的思维都能呈现出体系化的知识系统,更不是每一个作者缜密的目录系统符合每一个阅读者的思维惯式。只有相当少的书目会将全书分部分陈列,而作为一个娴熟的阅读者,应该将书目的知识以自己习惯的方式,高度明炼出其大纲,打破原有系统,运用自己的思维拓展创造新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媒介新科技,如思维导图软件、书评类网站(如豆瓣网、亚马逊官网以及英文书评网站Goodreads)等等,通过脑力激荡,或者对比前人的学习笔记,从而促进自己的思考,完成知识整合提炼的全过程。当提炼过的知识内化于心之后,将所学所读侃侃而谈并非难事。

    当你的读书笔记完成了以上三个层次的提升,一篇精品读书笔记就形成了。据以往教学经验与个人的读书经历总结,一般学生在精读一本书的过程中需要泛读5-10本书辅助精读。在练习完成5-10本精读书目的三层次读书笔记之后,其阅读速度均会飞速提高,因为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知识反馈能力与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都能得以蜕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