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无关于生死

2017-10-08  本文已影响36人  传说中的超超
无关于生死

出门办事,几乎必然要面对一副冷脸,尚未出门前心里就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几乎每次都如此,俗话说,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就算是大的苦难经历多了,只要没有被苦难所打倒,那就一定会更加坚强,何况别人的眼光态度,根本也不算什么事。

这不,鄙人秉承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的心态以增强自信,反正办事员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哪怕连挖苦带讽刺,我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其余的话通通过滤掉。

作为一名患者家属,因为经常需要往医院跑,我对医生更是有了深刻的印象。往往和医生说起来没有几句话,心中就不禁怀有疑问,戾气那么足,也许医生家里有好几名直系癌症亲属吧!多么值得同情和可怜的医生啊!

站在患者角度看不到医生的好脸色,如果现在医生的角度看,其实医生也挺不容易。表妹在读医科大,我也曾经和即将毕业的她聊过一些,毕业以后有两条路走,光明前程是考研成功,如果考研失利,那就只得工作,本科毕业先归培,工资很低很低,而向上爬的空间渺茫。

这是演的哪一出?寒窗苦读十几载,非但不能出人头地,到头来只能领着微薄的薪水度日,每天接触到的还都是哭丧着脸的患者和患者家属,这时候谈微笑服务确实强人所难。

逢年过节,大多数人都去高速公路上堵车,在景区看黑压压一片脑袋。这时候医生可能还需要值班,在已经厌倦的岗位上脱不开身而不能去别人已经厌倦的地方玩耍,没有了诗和远方,默默咽两口口水,心说宝宝心里委屈心里苦。

我曾偷偷问过主治医生,按照患者目前这个情况还能活过久?医生说,三个月。后来和其他患者家属交流,原来医生对三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基本上癌症晚期患者都只能剩下三个月时间,不会长一点是四个月,也不会短一点是二个月。

记得在没做胸腔穿刺和淋巴穿刺以前,只凭拍的片子,医生不肯多吐露什么,哪怕看起来再像癌症,也不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判断对了是理所应当,如果判断错了,患者家属可能化身成为医闹,医生何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待活检结果,用数据说话基本可说是万无一失。早在西周时期列祖列宗就发明出"明哲保身"这个词,互相之间的不体谅导致医患关系相对紧张。

此时我并没有黯然神伤,而是仍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人也许是指望不上的,但是大数据或许可以。去年,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人脑到底战胜不了人所创造出来的机器,曾经人类的得力助手,会不会逐渐失去控制?

人所谓的寒窗苦读,看过的那几百几千本书,给机器人看,可能几分钟就被机器所掌握。机器人勤劳不知疲倦,假如人类经验丰富的医生看过几千的病人,而机器人医生掌握几千万的大数据,提出的治疗方法可能比人类医生要高明。

据说在日本一位已经被人类医生判决死刑立即执行的病人,在机器人医生短时间不知疲倦看过人类无法想象数量的书后给出了治疗方案,患者起死回生。

也许未来的有一天,机器人医生拿出一粒药递给你建议你吃下去,这是机器人医生分析了你无数数据后给出的建议,身体毫无异样的你选择吃还是不吃?自己研究是很难研究出结局的,这些数据用人脑计算可能需要几千几万年......

活着,就等同于希望。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不知道,但未来一定比现在更发达。据说人类的寿命正常值是100多岁,可绝大多数人并不是自然衰老驾鹤西去,往往是因为各种疾病提早夭折,或许智能革命能够使这一部分的时间交还给人类,向天再借五十年的愿望并不是痴人说梦。

转眼距离医生宣判死刑的三个月时间已经超过,患者没有放疗化疗,只吃靶向药,不仅还活着,而且可能比以前更清楚自己需要怎样的生活。疾病的存在,让人更加坚强,人在不生病的时候往往以为自己将永远健康下去;贫病交加、居无定所的荷尔德林却写出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向死而生,则可能生活得更加绚烂夺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