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自我的盒子》| 其他学员都能毕业,为啥只有TA不行?
昨天,我们的训练营的教练群中,安安教练痛心疾首:***小伙伴没能在第一周补卡成功,这期不能毕业,太遗憾了。好期待我们小组学员能够全员毕业呀!
我们的结营率在85-92%之间,学员平均写作业在1-2小时甚至更多,在如此高强度作业中,大批的学员虐中奋进,被呵护前行,在挑战舒适区带来的成就感中推着自己往前走。
而每期总有几位,无论运营如何关注、赋能,无论教练如何温馨提醒,私聊人生,都很难跟上来。
这时我就会安慰教练: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的契机,总会有些人此刻没有这个机缘,莫强求。
而内心里,我一直的想法是:成人学习本就不易,忙永远只是借口而已。没有钢铁意志,注定不是和我们同频的人。
而在读到一本书中的故事时,这种想法突然在我心中产生动摇,让我有了一点反思。
这个故事说,一家医疗机构接收一位老年越南病人,由于老人不会讲英语,身边有没有亲属,导致她与工作人员无法沟通,成了医院的问题人物:一会儿摔食物、一会儿摔尿壶,问题行为层出不穷。工作人员头疼不已,把她当做刺头儿又无能为力。
这时,有位工作人员提出一个问题:
“她对发生的这一切有什么感觉”。
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大家开始找解决方案。
膳食主管想“她应该吃不惯这里的菜吧,如果她能吃到家乡菜,应该会好受一些……”,他立马想到了家附近有个越南商店可以买点越南的食材,通过网上找找越南的食谱,可以给她做一些菜;
社区服务主管想“她跟我们语言不通,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要是她说的我们能听懂,她可能就不会这么暴躁了……”,于是他开始寻找当地的越南社区团体,不到一周就找到了不少志愿者,可以为她提供一对一服务;
其他工作人员结合自己的特长,想办法为这位老人提供帮助。
这位病人获得治疗,成为机构中温顺又可爱的一位老人。
一切源于一个转念——“她对发生的这一切有什么感觉”。
这本书叫做《跳出自我的盒子》,这个转念,是一种思维的转变,由“内向思维”向“外向思维”的转变

《跳出自我的盒子》指出了内向思维模式的局限,并且用很多真实的案例讲解了外向思维的好处,告诉我们该如何保持外向思维,帮助我们跳出认知的狭隘性,重塑底层认知,打造恰符合自身的外向思维模式,维护人际关系,开发自身的人际资源。
书中说,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涉及到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内向思维模式,另外一种是外向思维模式。
01 什么是内向思维和外向思维
内向思维的人,只关注自己的目标。面对他人,对方会被当作“工具”或“阻碍”。当对方能被利用时,就是工具,当对方不能帮助自己,则是阻碍。
当一个人进入了“内向思维的盒子”时,会很方便地揪住别人的过错来原谅自己,并开始自我辩白和归罪他人。这样的思维,只考虑到自己,不考虑别人,往往会让自己陷入孤立无助的处境。

外向思维的人,他不仅关注自己的目标,也同样关注对方的目标。外向思维的人认为,自己与别人是一样重要的,帮助别人完成对方的目标,就是在帮助自己完成目标。

外向思维方式是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心里变化,感受对方的生活经历,从而提出自己的需求,让对方可以明白自己的需要。
“对他人的需要和目标的关心,把外向思维的人和内向思维的人区分开来。这看起来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区别,实际上却几乎有天壤之别。当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外向时,我们能关心别人,也关心他们的目标和需要。我们把其他人当作人来看待,也随时准备提供帮助。相反,当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内向时,我们背对着他人。我们并不真正在乎其他人的需要或目标。表面看起来,这种对他人漠不关心的做法仿佛能让我们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简单,然而,这想法错得离谱。”

02 如何从内向思维转变为外向思维
1、外部:真正关心他人的问题
思考:对方的目标/需求/感受是什么?
真心关心外界,对他人保持好奇和兴趣,有耐心去倾听他人的需求。不是只想快速、粗暴地解决问题,不再把自己视作权威/有理一方,而是真的把对方当做鲜活的个体,去尊重他人,倾听他们的需求,帮他们解决了这些难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2、内部:提供帮助
思考:我可以给对方做些什么?
在了解了他人的目标和需要后,尽自己所能,给别人更多的帮助。刚刚的案例中,当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问题,“她对发生的这一切有什么感觉”,这个问题正是外向思维的第一步——真正关心他人的问题。
3、输出:承担起对外影响的责任
行动:列出行动方案,着手去做,并在实践的反馈中持续调整纠偏。
行动起来,切实为自己对他人的影响负责。
膳食主管想到通过做越南菜来服务于老人,但这只是他想到的方法,是否真有效,还需要实际操作后,通过对老人的反应来评估这么做是否真的有帮到老人。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几个问题:
1、思考:“这部分身处高能学习环境,仍然无法跟上队伍的学员,他们对发生的一切有什么感觉?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的困难是什么?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2、思考:针对他们的需求,我们的运营人员及教练,能够为他们提供什么帮助和支持呢?
比如时间问题:引导对方碎片时间听课、思考、写作业?
比如技能问题:遇到卡点,提供即时的语音讲解?
比如动力问题:多多分享我们当年写作业时的同款纠结,分享挑战成功之后那份体验给我们的强大支撑。
比如……
或许,我们可以开一个会,我们每位参与者,从学习者的角度,去回答以上的问题。
3、行动:列出方案后,着手去实践,实践中纠错。
当我们的思维转向外向型思维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不再僵化的把问题的原因归罪于“他们”,而忽略真正的问题可能会在于“自我”!我的改变可以影响对方的改变,帮助对方实现目标,可以实现我们自己的目标,很多问题会得到解决,内心会充满快乐。
如书中所说:“你的人生舞台将会多么巨大!只要你能把自我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