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要事第一——再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三

2018-09-26  本文已影响202人  雪在烧ing

继续重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要事第一”,望文可知其意,就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是对前面两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的实施、执行和自然表现。“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的原则;自我管理的实质就是自律和条理,是对计划的实施。

一、事件分类——时间管理矩阵

有了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习惯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习惯二),就要有勇气对不重要的事说“NO"——也就是我们的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

首先,要对“事”做分类,柯维按照事情的重要性、紧迫性二个维度,给出了四项限的时间管理矩阵,把事情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的四类。


1、第一类事务——紧迫及重要

第一类事务既紧迫又重要,需要立即处理,通常被称为“危机”或“问题”。对某些人来说,这类事务会消耗掉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他们整天都在处理危机,满脑子都是问题,忙于应付各种紧迫任务。一般会认为这些事物是最重要的,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这类事务上。如果你过分注重第一类事务,那么它们的范围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占据你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有些人每天都在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疲于奔命,因此只能借助第四类既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事务来逃避现实,稍微放松一下。

2、第三类事务——紧迫不重要

还有一些人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紧迫但并不重要的第三类事务上,却自以为在致力于第一类事务。他们整天忙于应付一些自认为十分重要的紧急事件,殊不知紧迫之事往往只是别人的优先,对别人很重要,对自己就不一定了。有些人“急他人所急”,自以为帮了别人很多,很有成就感,但其实没有做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时间花在了对自己并无多大意义的事情上。比如春晚上郭冬临的小品"有事您说话",为了所谓的“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帮人排队买火车票,就是典型的紧迫不重要的事,对别人来说火车票很重要,但对郭冬临所扮演的角色来说却并非如此,如此舍本逐末的帮别人的忙,真的能为他带来人际关系上的大帮助吗?未见得!真正要想改善人际关系,除了必要的情商外,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让自己的能力和地位真正得到提升,人脉自然就来了。正所谓“圈子不同,不必相融”,真正成了一个圈子的人,不需要刻意讨好,就能顺理成章的建立关系;反之,再努力,也白搭。

而那些将时间都用在第三和第四类事务上,也就是时间都花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可以说他们过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生活。

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类事务,因为不论是否紧迫,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类事务来减少第一类事务的数量。

3、第二类事务——重要不紧迫

第二类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等。人人都知道这些事很重要,却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轻。

要事第一,需要首先思考什么是要事,如何将要事排到第一位来做?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很多人不愿面对这些问题,宁可顺着别人安排的节奏走,因为这样看起来最容易的,也不用费多大心力,不用考虑什么更重要?出现问题时也可以借此推卸责任。比如,随时听领导安排,让干嘛就干嘛,不去想为什么要做?应该做到哪个程度?就象网上的那个段子:一位老员工A得不到提升,后进公司的人都升职了,他找领导理论,领导让他联系下客户,问问客户什么时候过来?他就去问了,回来告诉领导:他们说下周过来,领导问,哪天、几个人,坐飞机还是火车,都答不上来——因为领导没让他问啊!而领导安排另一位升了职的B员工同样的任务,B回来就把客户的出发时间、交通工具、人数、停留时间、宾馆预定等都汇报了,还考虑了天气因素:

”他们是坐下星期三下午5点的飞机,大约晚上8点钟到,他们一行8个人,由采购招标部袁经理领队,我跟他们说了,我们会安排接机。  另外,他们打算考察三天时间,具体行程到了以后双方再协商。为了工作方便,我建议把他们安排在附近的迎宾馆,既方便又有档次和诚意,如果您同意,明天我就提前预订房间。  再有,下周天气预报有阵雨,我会随时跟他们联系,如果行程有变,我随时跟您汇报。”

这件事看起来是小事,好象也不算很“重要的事”,但如果象A员工那样,不搞清楚细节,影响了客户接待,客户来时毫无准备,就会成为“紧急的事”,如果进而影响到了业务收入,就更演变成“重要的事”了。

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预见性的考虑问题,做好准备,才能掌控局面,不让“紧急而又重要的事”频频出现,成为“灭火队员”。

第二类的重要不紧迫的事,就是需要我们提前准备,比如储备相关知识、信息,重要报告,搜集分析整理数据,建立人际关系.....只有把基础工作做好做扎实,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使“重要且紧急的事”大幅减少。

二、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日程安排四项关键步骤

柯维博士在书里分享了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日程安排四项关键步骤:

确定关键角色——选择目标——安排进度——每日调整

即,确定自己的关键角色,如员工、妻子/丈夫、父母等,根据角色选择目标(如下图)

再将各项目标安排到周日程表上:

最后,是根据实际情况,每日对周计划进行调整,柯维博士特别指出,要按周制定目标,这样在定计划时有整体视角,每日不是做计划,而是在周计划的基础上进行更新调整,这种以周为单位、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日程表不仅能让你做到“要事第一”,还能让你有充分的自由和灵活性以应付突发事件,让你在必要的时候改动约会时间,让你从事一些联络感情和与他人交往的活动,让你享受到自发的乐趣。你会感觉很踏实,因为你知道自己已经安排好了一周的要务,照顾到了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重要领域。

三、授权

1、授权——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

授权是提高效能或效能的秘诀之一,授权代表成长,不但是个人,也是团体的成长。通过授权,我们能让团队最多的参与相关工作,承担责任,得到成长提升;也让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于第二类事务——重要不紧迫的事。

授权是事必躬亲与管理之间的最大分野。事必躬亲者凡事不假外求。很多人会说,我不是领导,没有人可以授权啊!?其实,在对子女、父母都存在授权,比如,不放心孩子洗碗,怕洗不干净;其实,多做几次,就学会了,洗干净了,如果一直不让孩子做,他就永远都学不会啊?合理的授权,可以减少自己的工作量,节省时间做重要的事,也可以让孩子得到学习成长,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现在很多小孩读大学了,还不会洗衣服,觉得父母照顾自己天经地义,毫无责任感和感恩之心,就是父母完全不授权的结果。

2、授权的分类——指令型、责任型

授权分为指令型授权和责任型授权,就工作方法的每一步进行详细的指导。

责任型授权的关注重点是最终的结果。它给人们自由,允许自行选择做事的具体方法,并为最终的结果负责。

仍以上文授权孩子洗碗为例,指示型授权会给孩子说用热水、洗洁精加多少,洗几遍,怎么擦干,怎么摆放......而责任型授权,只要求最终在碗柜里摆放整齐而干净的碗,怎么洗是孩子的事;当然前期可能需要指导、指示,但目标是责任型的授权,让孩子有承担责任的压力感,和完成工作的成就感。信任是促使人进步的最大动力,因为信任能够让人们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但这需要时间和耐心,而且还有可能需要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让他们拥有符合这种信任水平的能力。

当然,责任型授权的前期,我们可能要花比自己做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和培训,但长期来看,绝对是值得的。

授权的大原则不变,权限却因人而异。对不够成熟的人,目标不必订得太高,指示要详尽,并且充分提供资源;监督考核则较频繁,奖惩也更直接。对成熟的人,可分配挑战性高的任务,精简指示,减少监督考核的次数,考评标准则较为抽象。

四、以“人”为中心的个人管理

个人管理的重点在人,不在事。行事固然要讲求效率,但以原则为中心的人更重视人际关系的得失。因此有效的个人管理偶尔须牺牲效率,迁就人的因素。毕竟日程表的目的在于协助工作推行,并不是要让我们为进度落后而产生内疚感。“要事”以人为本——兼顾效率与人,不让人为了效率而成为“机器”,这是第四代时间管理的理念。有些事,也许事情本身不是很重要,也不是我必须要做的,但是我喜欢做的事,那还是“重要的事”。对人不可讲效率,对事才可如此。对人应讲效用——即某一行为是否有效。

比如我喜欢做手工皂,这个对于我的财务自由目标没什么帮助,也不会使我的人际关系有多大改善,也谈不到强健身体、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但我就是喜欢做皂、切皂的过程,也喜欢用自己做的皂,那我就还是坚持这个爱好,只是在平衡时间方面,减少做皂的次数,保证使用量的前提下,节省时间用于更重要的事。

小结:

重读完“要事第一”,我的感觉是一定要扣紧“以终为始”的目标,确定“要事”!充分利用时间管理矩阵,对事件进行分类,首先审视目前正在做的事,分别属于哪个象限?抛弃三、四类事务(不重要紧迫、不重要不紧迫),通过集中精力于二类事务(重要不紧迫),通过二类事务,从根本上减少一类事务(重要且紧迫),让事务尽在掌握中,游刃有余的完成工作,而不被工作所迫,当“灭火员”。为了集中于二类事务,需要授权,把对自己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事”,授权给他人完成,即有利于个人成长,也能让团队得到成长提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