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叔和他的朋友们

上帝已死,尼采疯了,超人呢?(中)

2020-11-25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尼采疯了
弗里德里希·尼采于1844年10月15日出生于普鲁士洛肯,尼采小时候在一所寄宿制名校接受了古典教育,随后考上波恩大学主攻神学,不久转学至莱比锡大学学习古典语言学,24岁即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并加入了瑞士国籍。

普法战争爆发后,他自愿加入普鲁士军队,当了一名医护兵。不久因为偏头痛、失眠症、视力不佳、消化不良等多种疾病,返回瑞士,他的一生都受疾病的困扰,但他把于疾病抗争的过程视作完善人格的过程,痛苦赋予了他生活的意义。

尼采反对同情,因为痛苦是必然的,不是罪恶。承受痛苦既是自我意志的锻造,也是创造性生命的元素。
我更愿意把尼采看作一个理想主义的激情诗人,或者说他更像一个充满激情的思想家,他批判人类现实,思考人类的未来,他的一生都在为重构整个人类的美好的价值体系而努力。

但他没能构建起自己完整的成体系的哲学理论,他的思考是跳跃的、片段的,因此他的思想有时是不严密的、甚至会有不能自洽的地方。他不停地思索,努力去完善。由于他并没有一个基于逻辑论证基础上理论框架,各种想法、各种矛盾不断的冲入他的大脑,最终却无法给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终于有一天,他的脑袋炸了,他疯了!

尼采是为整个人类的未来发疯的!他不是为了自己。尼采是一个坚强的人,他享受生活的痛苦和磨难,勇敢地面对折磨,在他看来是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具有的品质,所以他提出了超人的概念。鲁迅先生非常赞赏尼采这一点,鲁迅提出“直面”的人生态度,多半来受到尼采思想的启发。

尼采是男人的榜样,一个受伤的男人,应该自己躲在一个角落,舔舐自己的伤口,然后重新振作精神,投入生活和工作。

尼采的思想往往被人误解,被人利用。尼采没有提出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很多思想是后人从他留下的散乱的文章书信等文字中整理总结出来的。同时他喜欢用诗意的、夸张的、感性的格言警句式语言来表达他的思想,而不是基于逻辑理性用定义进行严谨的推理,不同目的立场的人很容易对他的文字进行断章取义的解读,为自己所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