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学与著名学者

印度通往高等教育辉煌的漫长道路,需要伟大的决心!

2019-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睁眼看教育

除了少数精英院校外,印度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出了名的差,迄今为止,一系列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收效甚微。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选(2019印度大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是高等教育却远远落在了涉及数亿选民的问题清单的后面。印度媒体的民调显示,印度的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腐败率等问题远远超过了该国的大学教育水平。目前,选民们正在决定是否重新选举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领导的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领导的执政联盟。

但是,如果失业是印度面临的主要问题,高等教育很可能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之一,特别是考虑到印度1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不到25岁。但有超过3500万名学生已经进入印度的900中央公立和私立大学,4万学院所以及1万所其他类型的学位授予机构,显然需要回答问题是,该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作拥有推动经济发展所需技能的人才库。

果阿(果阿邦)国际中心主任普什卡(Pushkar)表示,这使得高等教育在民意调查中成为一个“非问题”有点令人惊讶。“失业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的问题,近年来,有很多关于受过教育的失业者或就业不足的人的新闻。”

然而,他认为,竞选中对大学缺乏关注也是可以预见的,因为“高等教育从未在选举中真正成为新闻”,而且总体而言,印度人民党(BJP)和反对党印度国民大会(Indian National Congress)等主要政党仍在制定议程。

印度的政客们不愿过多关注该国大学的标准,或许也有很好的理由。与另一个快速发展的亚洲国家中国相比,印度的大学仍在世界舞台上苦苦挣扎。中国目前有7所大学进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前200名,但印度仍然没有,只有印度科学研究所(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进入前300名。与此同时,印度的学生似乎再用钱投票,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向国外大学来表达对国内教育系统的不满。于此相反,中国国内教育系统的变化,中国出境学生的流动在缓慢放缓。

印度学生这样选择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除了少数几所排名靠前的大学,印度的高等教育体系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它的复杂性,这使得政策制定者甚至很难看到应该从哪里着手进行改进。把重点放在少数几所有机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上,而不是承担起解决整个教育体系的庞大任务,这是最好的做法吗?印度问题的答案究竟是在于公共教育,还是在于私营部门(印度三分之二的学生在私营部门接受教育)提供了更有前途的可能性?什么样的资助水平和自治权才足以使印度的高等教育达到世界标准?印度能负担得起吗?

这些问题可能不是选举问题,但政客们提出的答案(或没有提出)将对印度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

正在探索其中一些路线的国家倡议并不缺乏。然而,即使在这里,它们的数量和复杂性有时也使跟踪变得困难。其中之一是Rashtriya Uchchatar Shiksha Abhiyan (RUSA)(意为“国家高等教育使命”),它采取了广泛的做法,自2013年成立以来,参与人数不断增加。另一个是分级自治计划,该计划的重点是消除繁文缛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通过一套复杂的标准来定义机构自治的级别。

卓越计划:世界一流大学的野心

最近的一项主动行动是联邦政府的“卓越机构”计划,该计划与其他发展中系统的类似计划保持一致,旨在向一些经过挑选的大学提供额外的投资和自主权,以改善它们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中国和俄罗斯等的“卓越计划”不同,印度搞高等教育的卓越计划仍处于实施的早期阶段,其最终形式也存在一些困惑。但是,从理论上看,这这些资金支持似乎很重要:为20家机构投资100亿卢比(约1.1亿英镑),以及大幅增加它们自由的措施。

由于政府委托的遴选委员会未能确定10所合适的公立院校和10所私立院校,遴选过程一直存在问题,最初只推荐了6所院校获得资助,其中一所目前还不存在。自那以后,该委员会已经列出了30个候选名单,但据报道,关于其中一些机构是否有资格的争论仍在继续,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的宣布:这一推迟可能是由于政府在选举准备阶段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优先事项上造成的。

在入围的30所大学中,有18所进入了世界大学排行榜,有12所进入了前800名。数据表明,他们处于有利地位,可以从更多的关注中获益。例如,它们在引文影响力方面的得分高于印度其他排名靠前的大学。但总体而言,印度高等教育体系的上层似乎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在过去3年里,印度进入前800所大学中的数量已经从17所上升至21所,而金砖四国(除中国外)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失去了地位。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印度的进步也引人注目。自2016年以来,日本在前800名中的比例几乎减半(泰晤士排名)。

对印度前800所大学的详细调查显示,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宪法上看,印度大学的构成都是多样化的。这些机构包括由中央资助的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德里大学(University of Delhi)等其他由中央资助的公立大学、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地区的Savitribai Phule Pune University等公立公立大学,以及东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省的Amrita Vishwa Vidyapeetham等私立大学。所有这些都被推荐为卓越的机构。

许多观察印度高等教育体系的人士似乎普遍认为,需要像卓越计划(excellence program)这样的举措,来增加印度世界级大学的数量。但同样这些评论人士也很快指出了印度高等教育总体设计中的潜在缺陷以及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例如,孟买观察家研究基金会(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的研究员安塔拉·森古普塔(Antara Sengupta)对该基金会提供的“专注”和资源表示欢迎,并承认,自主措施,如更多招募海外员工和学生的自由是“印度高等教育的第一个举措”。但她补充称,即使拟议中的20所杰出大学得到支持,与中国过去的卓越计划相比,这仍然“太少”。中国过去的卓越计划包括1995年启动的“211工程”,旨在支持100多所大学;1998年启动的“985工程”,最终支持了39所院校。

森古普塔还对迄今选定的6所机构的狭隘性提出了质疑:“大多数都是专门的科技机构,”她说:“没有人关注其他学科,比如商业和社会科学。这只会使该系统更加分散,导致该国的多学科研究所越来越少。”

此外,将三所尚未建成的“绿地”大学列入候选名单也引发了重大争议。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创始主任、著名的比较教育家菲利普·阿尔特巴赫(Philip Altbach)表示,这体现了印度高等教育计划有时的“疯狂”,即使“中心思想是好的”。

阿特巴赫还质疑,为卓越计划提供的资金是否真的足够——尤其是考虑到现代印度有能力投资于一支庞大的军队——更不用说一个成熟的太空计划。他表示:“如果我要列出印度最大的问题,那么一、二、三、四、五项将是资金问题。”“各级高等教育经费一直不足。如果你特别考虑研究型大学,以全球标准衡量,它们的资金严重不足。印度现在有能力(纠正)这一点。他们并不是要改变整个体系,而是要建立少数几所世界级的大学。”

研发支出、薪酬水平似乎难以支撑伟大的高等教育计划

看现有的国际研究数据,似乎支持这一点说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印度人均研发投资仅为38美元,远远落后于其它金砖四国。如果将印度较少的研究人员考虑在内,这种对比会略有改善,但这本身就表明该国的研究能力是多么薄弱。事实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科研人员密度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均科研人员数量是印度的五倍多。

印度缺乏研究投入和研究强度,这可能是该国在过去10年引文总体影响力保持不变、而中国和俄罗斯等国的论文影响力有所改善的主要原因之一。它还反映了印度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本土学术人才的外流,以及吸引海外研究人员(包括在国外出生的和来自印度的)到印度的困难。

世界大学排名数据清楚地显示出,即便是印度顶尖的大学,在这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其他主要国家。在国际员工比例方面,印度的平均得分落后于所有金砖国家;其国际合作作者的平均水平甚至更低,而且仍在下降。有试图吸引海外学者,如学术网络的全球倡议,参观先进的联合研究教师计划和促进学术和科研合作的方案,但批评人士指出,他们有时只会让少数机构从中获益,而繁文缛节仍然妨碍着研究人员长期坚持下去。

其次,印度的主要问题是学术薪资太低,无法吸引海外人才。阿特巴赫指出,即使对那些希望回国帮助印度经济发展的博士毕业生来说,IT和金融等商业领域的高得多的薪水也意味着他们不太可能选择大学职业。阿尔特巴赫说。

森古普塔表示,在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还需要更多的资金。她说:“印度政府和科研机构需要为博士和博士后候选人提供丰厚的薪酬和条件,以帮助他们在印度进行高质量的研究。”它还将“把研究与行业和社会需求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回到祖国为国家事业做出贡献是值得的”。她还建议政府为印度学生的海外学习提供资助,条件是他们必须返回印度工作一段时间。

在印度,建立学术能力的另一个潜在途径可能是增加从国外来的学生数量。这是最近启动的“印度留学计划”(Study in India initiative)的目标。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23年,印度在全球留学生中所占比例将翻一番,从1%增至2%。但这将涉及将目前不足5万的留学生总数增加两倍:这是一个巨大的要求。与中国的情况相反(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在国际学生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国内的学生数量仍在不断增加。许多观察人士表示,印度最好专注于大规模的国内改革。

中央大学和地区大学的“平等”

墨尔本大学印度研究所所长克雷格·杰弗里(Craig Jeffrey)表示,重要的是要记住,绝大多数印度学生不是在中央资助的大学学习,而是在地区性机构学习。具体来说,印度36个邦和联邦领地资助的公立大学下属的数千所只提供教学的学院招收了数百万名学生。他表示:“这意味着,印度绝大多数本科生的授课老师不是从事研究的学者——从这个词在全球普遍使用的意义上来说,他们是活跃的。”

杰弗里补充称,“从国立大学中挑选'重点大学’,而不是总是把重点放在中央大学和机构上”,将有助于留住印度最有才华的学生,从而从头开始建设学术能力。他补充道,卓越计划成功与否的真正考验,将是它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改善地区高等教育的“催化剂”。

森古普塔补充说,附属学院制度是阻碍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尤其是州立大学的巨大行政负担。但快速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有效方法是废除这一制度——或许通过提供“选择表现良好的大学的绝对自主权”,将它们从印度“众多监管机构下陈旧的规定”中解放出来。

不过,尽管阿特巴赫也认为,解决印度困境的许多办法都在地区层面,而地方政府的资金最为匮乏,但地方政治的现实让他对附属大学体系能否改革感到悲观。

他表示:“其中许多学校的管理者是政客和其他对高等教育一无所知的人。”因此,这样的大学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所以我不认为有一个短期的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个荒谬的系统。”

但阿特巴赫对越来越多的新型私立非营利性大学持更为乐观的态度,比如金达尔全球大学(O.P. Jindal Global University)和阿索卡大学(Ashoka University),它们有潜力在不受监管过多拖累的情况下变得更具创新性。“他们可以支付更高的薪水,有些人正在这么做。他们吸引了一些理想主义的印度人从国外回来,这些人到这些地方(没有)官僚主义的负担,并有一些有趣的教育理念,”他表示。

然而,他补充称,目前此类机构主要专注于本科生教学:要成为以研究为导向的机构,它们将需要更多的投资。与海外大学建立伙伴关系通常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案,但对外国投资的限制仍然阻止了西方大学在印度设立分校,这使得这一点变得困难。

所以,再一次,钱是症结所在;也许印度真正的改革只有在联邦和地区两级的政客们都相信,如果他们承诺对整个体系进行重大投资,而不仅仅是集中在少数精英机构,他们就能赢得选票的时候才会发生。

对普什卡来说,对失业的担忧,再加上印度庞大的青年选民数量,为任何做出这样承诺的政党提供了丰厚的选择。

“这确实是个谜,为什么印度的政客们不做更多的事情来与大量的年轻人建立联系……把教育放在(他们的竞选纲领)的前列,”他表示。“只有当有来自下层的需求时,政客们才会给予更多关注。”

原创作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