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因为多见,所以轻慢」

2017-07-07  本文已影响0人  雪风的设计生涯

最近我为了锻炼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在读马克·土温的英文原版小说,惊讶地发现他在书里称呼黑人竟然反复用 nigger 一词(这是个极具侮辱性的称呼,意为「黑鬼」,在电影电视剧里大家都能看到被叫 nigger 后黑人的反应。这个词黑人圈子里可以自称,或相互称呼,但如果你不是黑人,这就是一个绝对禁语)。我十分好奇这本书在当初是如何能躲过民愤的,查过资料才知道,nigger 最初竟然就只是「黑人」的意思,是个非常温和的中性词。它是随着被使用次数越来越多,才一步步从中性词演变成了贬义词。

这样想来,古今中外似乎许多名词都经历过这种命运。从前「支那」是对汉族人的尊称(像是 China 的音译),梁启超还用「支那少年」当笔名,后来一步步演变成里对中国人的蔑称;在美剧中演员说臭味常用 smell,然后附带一脸嫌弃的表情,这个词在我刚学到的时候还只是意为「气味」的中性词;还有「营销」这个词,原本是指很正当的市场推广行为,如今社交网络上大家却都患上了「营销敏感症」,看到推广行为就无比反感,营销也变成了一个反义词(在我看来,贩卖青春、梦想、情怀,与贩卖技术、天赋、名气没什么区别,它们都是相当正常的营销手段。营销是必要的,那些认为「好产品不需要营销」的人,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没做过好产品,自然也就不可能明白一个好产品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的过程中所做的营销努力。在我看来,只要产品质量经得起推敲和考验,就不存在「过度营销」这回事。只不过现在很多行业都面临这样一个核心尴尬——产品质量大多经不起推敲和考验,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营销。这样的营销做起来,哪怕没用多少力度也会给人过度营销的感觉,「营销敏感症」也多因此而起。说到底,这其实是产品质量的问题,而非营销的问题)。

以上这些现象,我称之为「因为多见,所以轻慢」。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比如很多人对陌生人彬彬有礼,对家人却难有耐心;比如把现在已经用习惯里的、伟大的高科技电子产品,视为理所当然,稀松平常;在应聘时心怀憧憬和敬意的企业,在入职平均半年左右的时间后,或对自己的上级失去了一开始的那种敬畏,或甚至开始抱怨公司的方方面面。这些毫无道理却又广泛存在的「因为多见,所以轻慢」现象,更像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层面的问题。

这类问题就并非我的能力所及了,不在此过多妄言。这一现象对我自己的启示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在琐碎、漫长的生活节奏中,于是不自觉地就对自己目前已经拥有的许多人事物感到习以为常。但是有时候暂停一会儿,回过头看看你来时的路,和曾经那些你梦寐以求能得到的东西,可能很多都已经被你握在手中了。同样,对于喜欢的人事物,也要为了保持那种新鲜感调整对待他们的节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