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
关键词:价值观
价值观(Values)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有益的事物才有正价值。对有益或有害的事物评判的标准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通常指人生价值观,即对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地位和意义的认识。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稳定性和持久性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人或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
历史性与选择性
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主观性
指用以区分好与坏的标准,是根据个人内心的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的,这些标准都可以称为价值观。
人的价值观包含两个维度:第一,价值赋予,即,你在心灵深处认为世界上哪些事情是有价值的,哪些事情是没价值、负价值的;第二,反应态度,即,你准备如何对这些有价值无价值负价值事件的发生进行反应。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对每个个体来说,什么是利、什么是害这两个问题,是由价值观来定义的。所谓趋利避害,其实就是说,人活着总是在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保护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努力避开和清除那些负价值的东西。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价值观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
人的价值观又可以分成两部分:偏好观和共有规范观。一个人的偏好观,是这个人对世界上各种东西的价值高低的排序。两个不同的人的价值排序可以非常不同。偏好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在现代社会中,只要不影响别人,每个人偏好什么,是他自己的事。
价值观的另一部分是共有规范观。共有规范观里面包含了许多关于做人做事的规范要求,这其中一大部分规范是道德规范,但也有一部分规范是特定场合下的实践规范,与偏好观相比,共有规范观的出发点不是以其持有者的自我为中心,而是从某种普遍的、主体间的角度出发。它关心的不是去最大满足其持有者的个人偏好,而是关心: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对群体中的所有人无害甚至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