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来阅好』100天读书营想法

D036+6组橙木+《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2

2019-07-15  本文已影响3人  我是橙木
D036+6组橙木+《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2

今天我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看到目录中“第一夜”里有十个小标题,其中“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这两項内容特别想去先睹为快。

阿德勒、弗洛伊德和荣格是并列的心理学三大巨头,阿德勒心理学观点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有所冲突,所以我想通过阅读以上两项内容,去了解阿德勒和弗洛伊德两人的心理学观点有哪些不同

阿德勒曾说:“将来也许没有人会想起我的名字,甚至人们会忘记阿德勒派。即使如此也没有关系”。因为阿德勒派本身被遗忘就意味着他的思想已经由一门学问蜕变成了人们的共同感觉。

通过以上的文字,我主观认为阿德勒他是一个重视学术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人,他研究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人性,让人们通过学习他的思想哲学来对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产生共同感觉。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我想大家都读过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这本著作吧,这本书中也体现了很多阿德勒的思想。卡耐基也曾评价阿德勒为“终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还有史蒂芬·柯维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书中也有许多内容与阿德勒的思想非常接近。

了解了阿德勒心理学观点的影响力,我通过对“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这两項内容的学习,对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有了认知。

一、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立足于原因论的人会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创伤,所以就简单的安慰说,错不在我!”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阿德勒明确否定心理创伤,他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

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二、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有的时候人想要达到控制别人的目的,就利用制造怒气来大发雷霆,威慑别人,让别人感到害怕然后屈服,最终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我能联想到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家长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给孩子讲过后孩子不听,刚开始可能还能做到和颜悦色,反复说了多次,孩子要是还是不听话照做,家长就怒了。

情绪控制好一点的家长可能只是大声吼叫几声,还有一些家长会怒不可言,就直接动手教训了。无论是“大吼大叫型”,还是“动手型”,都是愤怒的制造者,都是想通过愤怒的形式对孩子进行呵斥管教,让孩子害怕然后服软,但是孩子是否真的知道“错在哪里,要如何改正”,这个结果可能是未知的。

我们管教孩子的目的是引导他们知晓错误的根源,杜绝再犯同样的错误。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讲道理的方式,同样能达到这个目的,甚至效果更好。

家长之所以选择愤怒的管教方式,是因为觉得讲道理太麻烦了,或许刚开始也是想讲道理的,只是讲了道理孩子不听不改,就失去了耐心。

因为原先也曾有过用发怒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屈服的经验,所以就再次发怒,达到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思去做的目的。

所以家长发怒甚至动手,都是为了实现“让孩子听我们的话”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这就是对阿德勒目的论的解释。

三、我的阅读收获和行动

1、阅读收获

阿德勒心理学观点是目的论,他主张人是为了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观点是原因论,他的观点是人以过去的心理创伤为原因,导致现在的生活状态为结果。这是他们两位哲学家在心理学观点上最大的区别。

实现目的的方法有很多种,最明智的方法是讲道理,最不可取的是用愤怒去解决问题。正如有句谚语所说的,“有理不在声高”是同样的道理。

2、行动

在读《人性的弱点》和《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时,带着阿德勒心理学思想去读去思考。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制怒也不施怒,采取理性讲道理的方式,去实现管教或是沟通的目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