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做坚定的自己才是教育最好的出路!
今天是新的一天,我要顺应我自己的心,自己的思想而生活,而写字。
一直以来,我的身与心在具体的事情中停留的少,灵魂与思想生活的更多。
不喜家务,甚至也不喜欢吃饭,休闲,唯一兴趣所在,便是读书与表达。
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吃喝玩乐,而对我而言,吃喝玩乐不过是为了让我维持活着,我更想做的,是读书写字,表达自己。
所谓禅,苏东坡与陶渊明,王阳明与弘一法师,老子庄子,梁簌溟与梁实秋,张爱玲与石评梅,那些文字中的人物,才是我的知音与知己。
但,这只是我的喜好,并不是我的孤傲。
相反,我佩服那些懂得休闲,热爱美食,各种温热气息的人们。
我是我自己,有我自己的性情和使命,从高中时代至今,内心从未改变。
不过是一场病,让我更唤醒了自己。写文字,到我的生命终止,这就是我的使命。
至于文字的意义与作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心舒畅,我要做这件事,要说这些话,要写这些字。
各位亲友,不用为我担忧,我并不悲观,而是达观。只是这种悲观与达观,都是我自己,旁人难解奇趣。
关于教育,因为身处其中,有很多话要说。
13年前,24岁,没有家务拖累的时候,徜徉于思想、文字之中,思考了很多社会中事。
历经多年,仍然觉得,自有其价值与意义。
也欣喜的看到,社会上也有一些施行或改善。
比如诗词大会,比如朗读者,比如如今电视上各种各样的弘扬思想的正面典型的公益广告,重新提倡与弘扬非功利化的精神生活,才是社会免于浮躁的一点点清风,虽然微小,但存在。
虽然教育顽疾仍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虽然竞争与前进的浪潮愈来愈猛烈,人们愈来愈失去自我,而不得不被大浪胁迫而今。
但可喜的是,在今年的几场出行、几场病与各种事件机缘的共同引发下,我自己,可以坚定自己的一颗心,走自己的路,不被生活的浪挟持而行了。
每个人都自有其性情,自有其珍宝,每个人应该做本真的自己,不必受太多外在的约束。
人无完人,让每个人都喜欢你,是不可能的。那么圣人与佛,也不可能。
喜欢我的,爱我的,我自然亦会喜欢她,爱他。不喜欢我的,厌恶我或讨厌我的,且随他,不用理他。
每个人都每个人的道,每个人有每个的机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使命责任,也即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自己。
如果坚定了做自己,按自己的心意生活与行事,不再受旁人的影响与指点,那么幸福,也会更稳定,更深刻一些。
人人好为人师,人人本性具通,我也不例外。
但其实,每个人都无法成为别人人生的导师,而只能成为自己的导师。
与世无争,与人无求,我的人生,又何须别人的指点呢?
饭要自己吃,路要自己走,被别人牵引而限制的人生,被人流挟制而前往的生活,注定是痛苦的。
当然,你也可以自由的选择跟着大流前行,如果是你的选择,那就幸福的前去,不必回首。
无所谓高低,无所谓对错,遵从自己的心,走属于你自己的路吧。
以上文字,仅以自勉,兼语有缘人。
梦瑾,2017年11月17日12时4分,直抒胸臆。
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 通 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今日更得其中真味,知己也。
附录:旧文教育散论(2004-6-3)
今日读《梁漱溟集》,惊于其“教育文录”,不禁喜形于色,启吾之心智,或摘录或引发而加以揉合,成吾之教育散论,苟使有朝一日其能见之于众者,并得其行,则国之教育或可改观矣!
梁先生于三四十年代即讨论并指明了中国教育的方向和出路,惜乎并未行之。
引此其分析教育之失败,众人将皆赞成其所论亦实乃今日之实也。其曰:
“我们开始讨论这问题,应先指证过去中国教育的失败。过去中国教育的失败,是不待指证的。因为说的人太多了。而且就教育制度频频改动不已(有人曾指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亦可知其寻不到得力处。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合社会需要,毕业即失业。——此即二十年前职业教育所为提倡的由来。又如教育与社会相隔绝,受过教育转成社会之病累——此即十五年前乡村教育所为提倡之由来。但至今日,职业教育、乡村教育亦未能开得出路。又如“轮回教育”之讥诮,说从学校出身之人别无事业可作,唯有仍回到学校教书之一途;再造出一批人来仍是如此,轮回不已。又如数十年来屡说要普及教育,但受教育的人却见其少,不见其多。农业教育办了几十年,而社会上新农业不兴。工业教育办了几十年,而社会上新工业不兴。凡此,自都是我们教育失败之证。”
阅此段,谁人能言其所论之状不合目前教育之实?不仅为梁公之论而叹服,然更佩服其所指出的教育的出路:
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分”。
二、“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
其言事实不得不然者,有三:“ (一)现代生活日益繁复,人生所需要学习者,随以倍增,卒非集中童年一期所得尽学, 由此而教育延及成年之趋势,日见重迫。 (二)社会生活既繁密复杂,而儿童较远于社会生活,未及参加,在此种学习上以缺少直接经验,效率转低,或至于不可能,势必延至成年而后可。又唯需要为能启学习之机;而唯成人乃感需要。借令集中此种学习于童年,亦徒费精力与时间,势必待成年需要, 卒又以成人教育行之。(三)以现代文化进步社会变迁之速,若学习于早,俟后过时即不适用;其势非时时不断 以学之不可。”
三、“教育应尽其推进文化改造社会之功”。
梁公于此内结合当时社会之旧制已破而新制未立,言应实施社会改造期之建议,并剖析了其同平时教育之异同,实则亦其特点,曰:
第一,“社会改造期之教育宜着重于成人,与平时教育之着重在社会未成熟分子者异。”
第二,“社会改造期的教育宜着眼于一般社会,与平时教育每囿于少数个人者异。此其故 有二:一则平时教育主于使少数未成熟的个人能适于其社会环境;而社会改造期则要在 使社会环境改从吾人之所求。”
第三,“社会改造期的教育宜就其人所在环境行之,与平时恒设为特殊环境以超于现实大 社会环境外者异。所谓特殊环境指学校言;学校之设,在避去复杂纷乱许多无用乃至有 害的剌激,而集中精力以求学习上修养上之经济有效。此为平时之教育设施所必须,但 在社会改造期则必以社会式教育为主,即参用学校式,亦必变通之。盖社会改造期的教 育既着重在生产大众,而于此生产大众万不能使之脱离生产行程而教育之也。此其一。 又此期教育既要在风气习惯组织关系之改进,当然从实地之社会问题着手。个人之长进 既在社会进步之中,却不能使个人离开环境得到长进,再为社会之长进。例如地方团体 意识之养成,农民合作组织能力之训练,一种生产技术之发达,早婚缠足等陋俗之戒除 ,必无离开实地问题,别设为环境以行其教育之理也。此其二。”
由梁公之文,结合以前所切实经历、所阅书籍之感,得目前中国教育并社会进步之出路于下:
其一、同梁公之思,教育要从社会开始,从乡村、工厂、企业等最广大的群众开始。
其二、要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自己,增长能力以造福社会同时益于自己,而不是将受教育视为加官进爵之阶梯。此观念亦应从成人始,不独教之以童、青年者。
其三、要使教育之理想、目标同现实相结合,不应固于象牙之塔。
其四、凡此种种,须得在社会上酿成良好的、以智、知为乐的向上的氛围,使各人能尽展其个性与自由,发挥其潜能,造福于社会。
以上皆为目标者,其行动而言,应从乡村着手,从百姓大众的观念着手,方可免于如今的教育之“恶循环”,即,当年受教育之害、深知其弊者反而屈从于教育体制及社会之压力将之又转移于下一代学子身上。
另,以我之经历观之,父母、老师之激励学生者之本身便有其不对处,又何以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在老师、父母之看来,教育为的不是教育之本身,而是教育之后的身份、地位、前程等诸如此类的东西,这一点,当引起教育界的认识与注意。教育之目的、观念首先就不正确,如何有一个能引导中国走向进步和富强的结果?
首先,应使大家明白,教育应注重于对人的塑造、以及能力的培养,使其明白其活着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而不是因其受了教育便在身份、地位上比未受教育者高出一等。也即是说,整个的大社会环境应注重真才实学,使人尽其才,而不是囿于学历的限制。
注:本文成文于2004年6月3日,原题为:思想雏形散记之教育散论。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