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做自己”?如何“做自己”?
何为做自己?
2018年3月,群里热议了一番“爱自己”,现在提出“做自己”。这些都是非常基础的概念。越基础的概念,藏着的奥秘越多。比如“我”。这样的话题足可以写博士论文了!
任何一个灵性概念,彻底搞清楚了,就清楚了所有的——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现象,科学家如果真正弄明白物质是什么,就明白了物质世界的一切,可惜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明白。
“做自己(Be yourself)”这个表达,以及很多现在流行的身心灵语句“爱自己”“我是爱”等等,最初是作为灵性体验存在的,是某些人有了高峰体验后,油然而发的表达——一旦诉诸语言,就进入了头脑的世界。
当这些话被讲出来,传播出去,会被渴慕这些体验却还没有体验到的自我,“拿来主义”,并且有的自我(我们姑且称其为灵性自我)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其扭曲成任意的样子。
所有灵性体验的表达,都可能被自我歪曲和利用。
古人对灵性体验的描述是非常谨慎的,甚至是闭口不提的。比如,佛经上有说佛陀在菩提树下盘坐49天,最后睹明星而开悟。却没有说开悟时发生了什么。倒是后来的许多高僧大德为了美化佛陀,写佛陀传时,加了各种渲染/特效。
一方面,这样的体验是非线性的,很难用线性的语言表达。而且真的是一说就变味了。另一方面,考虑到听众的理解水平,有时候过于神秘、神奇的体验,只能独自享受,三缄其口。
那些被说出来的高峰体验/灵性体验,通过多次转手,渐渐就变味了。
“做自己(Be yourself)”是从西方转译传过来的表达,在过去,中国文化里是不提倡做自己这个说法的——我们得知道,西方人没有灵性的传统,因此在他们原有的文化中,不存在那些表达灵性世界的种种概念:如自性、涅槃等,随着东方灵性文化的西传,才渐渐建立了西方人的灵性语言系统——“做自己”,原指安住自性(Be your Self)——英语里大写的Self一般用来表示自性。
要知道,Be yourself 和Be your Self,在发音上是没有区别的。所以,非常可能,是听众记录的时候,写成了前一种——因为那就是ta的惯性认知。即使写成了后一种,其意义也会被自我歪曲成前一种。
“做自己”会被自我歪曲吸纳为一种人生观准则,从人性本位来说,“做自己”有两个面向:
积极的面向是,带着觉知,平等和开放的心,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存在,独立于别人的思想和各种文化传统/宗教传统——这在美国过去一百年里是最被推崇的。
消极的面向是,被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用以粉饰自己肆意妄为的的华丽借口,活在混合着本能、情绪和隐蔽信念的自我王国里。
例如:在关系中,灵性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会肆意妄为,打扰甚至伤害到别人,却给自己的行为,贴上诸如“我这是做自己/爱自己”的标签。如果每个人的自我都这么玩,世界就乱套了,而且会愈演愈烈,所以就有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如此,也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去做,因此关系中才会有各种摩擦和纠纷。
王尔德说: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Be yourself,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王尔德说: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Be yourself,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
从人性本位层面上去理解“做自己”,那就是一个矛盾。请问,谁没有在做自己?你还能做成别人不成?——你说“我希望活成自己的样子”——你难道不是在活成自己的样子吗?不论它是什么样子,哪怕很像别人的样子,也是你选择活成这个样子啊,不然你改变一下,活成别的样子啊——根本就是一个矛盾。
同样的矛盾,在“爱自己”上也有——是“谁或什么”在爱“自己”呢?自己爱自己?这就是一个蛇吞自己的困境,既是逻辑上的困境,也是实现上的困境。
让自己从苛责到赞美,从伤害到呵护,从抱怨到宽恕,从自责到原谅,从简朴到奢华,从低调到张狂,从谦逊到傲慢,从平常心到随心所欲……这些往往被自我理解为爱自己。应该说,这些都是人格转换,只是从自我的一极走向了另一极。如此,只是让曾经压抑的自我,变成了更加洒脱(或张狂)的自我——从铁链子,换成了金链子。
既然你进入了千面学堂,我们要带你走得更远,认识更彻底——超越自我!超越你的头脑、思维、念头!进入净心、觉知、无念的层面!
灵性的体验最好不要预先知道,知道了,就会按自己以为的去理解,会把某些词语的描述想得高深莫测,遥不可及,会不断拿自己当下的体验和自己臆想的境界,暗自对比,不断强化自己和XX的差距……时间久了,就会灰心丧气,甚至失望、绝望……活着/学习/修行,不应该是这样的!
有些虚伪的灵性自我,则喜欢把很多灵性标签往自己身上贴,明明自己没有达到或体验到,却会自欺欺人地到处宣说自己多么厉害……这是自我的另一种常见把戏!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打心底就不要希望和别人一样!不要希望成为别人——哪怕ta是佛陀、耶稣、老子……这才接近做自己的本意。
千面学堂一再强调“先体验,后认知”的用意也在于此。回到自己,体验到什么就是什么,而且不要抓着不放。生命是流动的!无意识的自我会习惯抓着痛苦的体验不放,刚开始有觉知的自我,则会抓着美妙的体验不放。应无所住。
如何做自己?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Be your Self,就是安住自性,持续从自性出发去觉知,觉知所有的念头、行为、欲望、妄想……觉知所有的无意识程序……觉知所有的制约反应……也是千面学堂的slogan想表达的:安住那个不变的,享受那些变化的!同一回事,却有千百个表达。
觉知,将开启一个美妙、辉煌和永恒的向度。
如果是对的人,拈花微笑,目击而道存。
其次,真传一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足以。
再次,百千万本书都不够用,成为头脑的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