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8-为什么分公司生意好不起来

2017-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胡晓军

激励相容,自私是共同获益的原动力!有个服装店老板,自己苦苦经营做起来两家店铺,业绩都很不错,但是随着事业的扩大自己越来越忙不过来。于是就找了个经理,让经理来管理自己的店铺,这样自己就可以全心全力的做自己的店铺。可是请了经理的这家店铺,越做越差,经营都维持不下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刚开始经理做的也挺好的,但是经理做的越好业绩指标就越高,自己的压力就越重。后来经理干脆就懒得把自己的业绩提上去,就这样怠工下去。经理反正就拿死工资,业绩越高,给他的压力越大。微观经济学中cha,在讨论机制的设计时,有个不得不谈的重要逻辑----激励相容。拥有店面的是所有者,拥有经营能力的是经营者。这是一种委托代理的结构,在商业世界大量存在。这种委托代理有个重大的问题:委托人觉得收益是投资回报,而代理人认为收益主要是劳动成果,双方都觉得对方占便宜,导致委托人不愿意与代理人分享利润,代理人也不愿意为委托人尽心尽力。这种现象又被称为“代理两难”

         有个叫“棘轮”理论就是代理人呕心沥血经营,某年业绩非常好,但结果委托人根据今年的业绩,调高明年的业绩预期。业绩指标只涨不降,做得越好,越麻烦,就像机械的装置的棘轮,朝一个方向转动,到位就被锁住,然后继续转动。对于理性的代理人来说就是想方设法降低委托人的预期,即使因此损失市场机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委托-代理’没有做到‘激励相容’。

只有前进,没有后退

“激励相容”就是要做到一种私利与公利的一致。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如果有种制度设计,让员工越自私,公司就越赚钱,那么这种制度叫“激励相容”

举了个例子,老板看到公司业绩不错,然后想做一个公司的上游产业,准备融资1000万元。公司出500万,公司总经理需要出100万元占10%,核心管理团队占15%股份要拿出150万元,然后其他高管至少要出5万元总共要250万元占25%。因为新公司总会用到,母公司的资源。所以为了让管理层把子公司也当成一回事,就必须把每个人的利益都关联在一起。如果有人不愿意出这个钱,直接开除。后来这家公司也做的不错。作者和新公司的总经理聊天,他说本来他在母公司年薪是75万元,现在子公司自己给自己发工资,每年发5万元。最重要是公司赚钱的话,自己还有股份,这个才是大头。这个就是把自己私利当成公利的做法,把每个人的利益都联系起来,心理学有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就是人对某件事情投入的成本越高,就会觉得这个东西越是有意义,越是有价值。为什么朋友群晒娃的妈妈都觉得自己的娃最萌最可爱,因为从怀孕到临产,付出的成本巨大。为什么每次自己下厨就觉得自己煮的东西就是比较好吃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个以后自己公司做大之后也会用到这种“激励相容”的办法,就是然母公司的高管,拥有子公司的股份。如果谁不想要就只能开除,把利益联系起来。避免事不关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