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第十八天学习心得
2017-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真zhen
《传习录》第十八天学习心得
今天学习《答欧阳崇一》。欧阳崇一:欧阳德,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弟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在给崇一的回信中,阳明先生阐述了致良知与见闻广识的关系,指出心之本体修炼的只有致良知,无论学识广、薄,学者更应关注和专注于致良知,心致良知之下的见闻学识和致良知是一码事,而非为了致良知而增见闻。同样的,心未专注于致良知,再多的所谓“学识”也不过是为了炫耀的资本,并无助于心性的修炼,而且如果将致良知与见闻分开说,本身也就违背了知行合一的本质。
思考是不可缺少的。但在格物致知、修身正心的过程中,所思所虑的应该只有良知(天理),如果掺入了私利私欲的思虑,则是偏离了正道的。思虑应是遵循天理下的思虑,一旦发现有掺入任何的私欲,就应立即摒除,归于天理正道,这才是致良知的正确“打开方式”。
治学必讲求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致良知的修养过程体现在方方面面,特别是要事上磨,这也是知行合一的本质要求。因此对于治学者而言,处事与修养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将理事与修养分割开,虽然美其名曰:即使不理事也不可不修养,但从根源上已经将修养置于事外,又怎能体现专一的诚意?诚意则是自信而光明的,不可自欺,更不要被欺骗。这也是先生所说的心镜要明的道理。
在给崇一的回信中,阳明先生阐述了致良知与见闻广识的关系,指出心之本体修炼的只有致良知,无论学识广、薄,学者更应关注和专注于致良知,心致良知之下的见闻学识和致良知是一码事,而非为了致良知而增见闻。同样的,心未专注于致良知,再多的所谓“学识”也不过是为了炫耀的资本,并无助于心性的修炼,而且如果将致良知与见闻分开说,本身也就违背了知行合一的本质。
思考是不可缺少的。但在格物致知、修身正心的过程中,所思所虑的应该只有良知(天理),如果掺入了私利私欲的思虑,则是偏离了正道的。思虑应是遵循天理下的思虑,一旦发现有掺入任何的私欲,就应立即摒除,归于天理正道,这才是致良知的正确“打开方式”。
治学必讲求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致良知的修养过程体现在方方面面,特别是要事上磨,这也是知行合一的本质要求。因此对于治学者而言,处事与修养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将理事与修养分割开,虽然美其名曰:即使不理事也不可不修养,但从根源上已经将修养置于事外,又怎能体现专一的诚意?诚意则是自信而光明的,不可自欺,更不要被欺骗。这也是先生所说的心镜要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