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书店|我最爱去的书店 她也没撑过这个夏天
我最爱去的书店倒闭了?再也没有"懒人沙发“让我坐了,也再也没有地方,可以让我一个人呆着放空了。 整个期末,被作业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我都会来“回声”,窝在懒人沙发上看书或是小憩一下,亦或是做未完成的剪辑作业。通常是一个人,有时也会和好友一起来,但是两人都是各忙各的,半天不说一句话,一待就是一个下午。“回声”就像是一个保护伞,屏蔽掉周围的喧闹,让我们在浮躁中,心平气和的找回自己 。
所以,当几天前在微博上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感觉就像经历了感情过山车,心里空落落的。很想做些什么却又觉得无能为力。朋友L得知“回声”关闭的消息,跟我说了这样一段话“这个书店根本就不赚钱,是什么理由支撑她一直开下去?老板得多有钱!这种店存在的意义根本就不是为了赚钱,但是没有钱支撑着她,也没有办法运作,文艺、艺术、爱好也得靠钱……或许她就是太单纯了!”后来,L又给我例举了南京的“先锋书店”,也是好多家店面连锁,但是利润很高,文艺到全国有名。L的话让我无法辩解,确实,相比于其他大型的概念书店来说,“回声”要纯粹得多。可是这不就是一家书店的理想状态吗? 书呼唤着书、书呼唤着书架、书架呼唤着书店的格局。而对于读者来说,反过来就行。进入书店,从一个书架前溜达到另一个书架前,手中拿着一本书,那本书再呼唤别的书,于是身边出现一个宽广无垠的世界。
回声就是这种理想的书店,没有各类明信片的兜售、没有配套印章的售卖,更不会提供所谓的邮寄服务。不允许拍照,所以也不会有人为了拍照前来,店面理念明确,只提供纯纯粹粹的借书、卖书服务,所以吸引的大多都是“读书人”,且来意单纯 。
我常去的这家店一共三层,第二层和第三层是需要消费的消费区,会有咖啡餐饮提供,第一层的大部分区域,即使不消费,也可以翻阅架子上的图书,且提供“懒人沙发”、藤条座椅、秋千,供读者阅读、休息、发呆。门口旁的小桌子上,还贴心的摆放着叠好的毯子。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理所当然,感觉在“回声”度过的每一分钟,都是舒服的,令人愉悦的。或许就是这种纯粹、单一的经营模式,让”回声“走到了关门的边缘。老板琳琳在博文中这样写道,“回声书店开店有九年的时间,近四年一直都是惨淡经营,回声整体关闭,并不是因为书不好卖,而是因为我们这一群喜欢书籍的人,不太擅长经营咖啡餐饮。说到经营本身,或许是因为不能妥协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种方式让我们交到了很多趣味相投的朋友,但是也疏远了觉得我们越来越不接地气的朋友。我愿意接受每个阶段选择的必然结果,但也不会以结局判定整个过程的价值。”是啊,老板和她的伙伴们,有自己坚持和认同的方式,关于这一点,我想他们并不后悔。
在“回声”关闭之后的这几天时间,我也多次的反问自己,在一众书店中,独独喜爱“回声”,到底是因为什么?只是因为她离学校很近,是一个供我休息的落脚点吗?并不是这样,“回声”最吸引、打动我的是她的纯粹,她是第一家可以让我静下心来,思考一些事情,体会一座城市的书店。正因为她是一个纯文学的书店,所以没有多余的营销模式,氛围安静、不被打扰。不会像其他书店一样,在阅读书本的同时,还听到其他人就餐、聊天的声音,从而失去了一家书店的本质。
就我所在的城市而言,“回声”更像是一个文化的输出地,连接着各式各样的文化资源,滋润着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儿和灵魂。关于很多人担心“文化土壤”的问题,琳琳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的城市更加成熟,总会有更多的书店、画廊、影院、剧院等机构组织,用不同的方式填充。”开始需要勇气,结束则需要更大的勇气,“回声”的整体关门,会让我们每一个挚爱她的人,有所思考,从而去重新审视身边的这片土地,更加认真的去考虑一个实体书店存在的意义,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去保护身边的每一家实体书店。我也更愿意相信 ,每个小店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或许她会在不久的将来以别的形式再别的地方与我重逢。那个时候,我一定会像老朋友一样,和她笑着打招呼。
再会,回声!希望日后无论我身处那一片土地,都能找到一个如你一般的温柔之地。
回声书店|我最爱去的书店 她也没撑过这个夏天回声书店|我最爱去的书店 她也没撑过这个夏天
微信公众号:鸡蛋不熟的蛋炒饭
微博:枳生淮北恋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