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断舍离,可以让我减少焦虑

2018-03-14  本文已影响0人  叫我大智好嘛
做好断舍离,可以让我减少焦虑

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随手乱放各种东西。

导致我今天找不到钥匙,明天找不到钱包,后天找不到油卡。

然后一直找,影响心情,让自己无谓的焦虑。

前几天读了本《断舍离》,希望自己的坏习惯能改善一下。

下面就这本书的精彩片段做一下摘要。

《断舍离》这本书不同于普通的收纳整理教材,它的重点不是教我们如何整理和收纳,而是教会我们通过收拾物品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即做到“断舍离”)。

此外,这是一本兼具实用性和哲理性的书,在这场断舍离的运动中,主角永远是我们。

因此,收拾的根本目的是让我们通过行动带来心灵的变化,把现实空间和心灵空间的杂物清除出去,变成一个“灵魂有香气”的人。

断舍离类似于时下流行的极简主义。

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山下英子费尽心思所写成的《断舍离》,并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时刻保持房间的干净,这场运动最大的精髓在于认清当下的自己并加以不断完善。这也是它较于其他整理收纳书更有价值的原因。

该书的主旨是向我们介绍如何在收拾的过程中坚持“以自我为主角”的原则,实践断舍离的思维和行为法则,扫除外在环境和精神世界的一切繁杂,从而达到通透、舒适、快活的人生状态。简而言之:

断,即绝不添置不需要的东西;
舍,即在筛选过程中,只保留当下最合适、必要之物;
离,即通过断舍提高生活品质,认清自我,心情愉悦。

一旦理解了断舍离的涵义并坚持践行,甚至可以让我们银行卡上的存额也渐渐多起来。因为,一旦坚定了“实在很需要才买”的理念,我们逛商场时再遇到各种打折的引诱,都会淡然处之,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像被下了降头,沉浸在盲目的购买当中而难以自拔。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保持房间的清爽,不在于怎么整理,关键还是要学会“舍”。这也是本书第一章重点的介绍内容。如果想要得到一个简洁纯净的世界,首先要学会放弃。当然,这么说还是很抽象,可能你会想,我也知道要舍啊,可是怎么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断舍的反复实践最终可达到离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来自居住空间的改变。对闲置杂物进行快、准、狠地舍弃,留下的都是真爱和必需品。收拾屋子不再是抗拒性的行为,而是为了保持好心情的自觉行动,即不是收拾的收拾。此时,自己从物品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双方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关系,住所变成来去自如的“自在空间”。

第二重境界来自生活的改变。在对物品不断筛选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品味会不断提高。有其物,必有其主。一旦朋友见我们使用的物品都很有讲究,他下次送礼物时也会参考我们的品味进行精挑细选,而不是随意买份礼物凑合。其实,从另一个层面而言,我们在断舍离的过程中会不断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目标坚定,做事果断,个人的气场和魅力也在不断地增强。这种气场对朋友而言是有吸引力的,因为,不将就的态度会让朋友愈发不敢轻视和怠慢我们。这即人际关系的悄然改变。

第三重境界来自精神层面的改变。于己而言,断舍的过程即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进而实现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直至喜欢上具有敏锐感应力的自己。于物而言,被需要,才有价值。通过转卖、捐赠等方式使闲置之物各尽其所,从而实现物品的最大价值。

实践断舍的办法

第一,着眼于现在。

想象我们的房间就像电脑的内存一样满了,需要卸载一些软件,我们可根据使用频率来决定物件的去留。

第二,取消“客用”物品的“专人待遇”。

换句话说,勿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例如,有一次,我逛商店时,买回了一套咖啡杯具,想着以后朋友来家里聊天时可以用到。结果,一年下来,也只用过一两次,其他时间都闲置。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做。

第三,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当下想做的事情要赶紧去做,切勿拖延。否则,长此以往,我们容易丧失对自己的信任。我们无法一蹴而就地实现彻底的断舍离,但正如王健林所说,我们可以先设一个小目标:每天与自己来一个小约定。例如,今天我要把这件物品送给需要它的人。一旦我们可以履行这个约定,那么我们对自己的信任就会增强一些。

第四,由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减分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上,它是一种老是看到自己不完美的状态,即因为没有做到某些东西,例如跟自己的约定或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做到等而产生的自我否定的情绪和心情,长此以往,它就会产生自卑的负能量。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大可以换种心态去生活。正如《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里面提到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操作系统,但是系统却可以不断提升和完善。我们人也一样,没有事物可以十全十美,但我们却可以从这并不完美的断舍中不断提升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

所以,我们也换种心态践行断舍离,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