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栏讲师成长生涯规划与心智成长

我的成长故事 : 金融业裸辞出国留学,两次转型到独立生涯优势教练

2022-02-04  本文已影响0人  盖洛普优势教练Emily

Hi,大家好,我是董冰洁,你可以喊我Emily,我是一名盖洛普认证的优势教练和生涯规划师。感谢你通过这篇文章认识我。

简书平台是我从2017年9月份开通的,到现在也已经有4个多年头了。起初我是想把自己平时阅读的读书笔记和对生活的一些随想感悟,和大家一起分享。

自2019年2月,随着我在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学习,我决定聚焦专业领域,输出关于生涯规划、盖洛普优势和个人成长类的文章。

过往4年多时间里,我坚持每周输出一篇原创文章。截至2022年1月底,已经发布了221篇原创内容,总字数达65万字。当然,令我最最高兴的是,通过写文章我认识了来自天南海北,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伙伴们,它们有的成了我的客户,有的可能如你一样,在默默的关注着我的成长。

在此,我要衷心地说一声,谢谢你,谢谢你的长情陪伴。

01 做个自我介绍

为了让你更好的了解我,先做个自我介绍吧。

我是董冰洁,你可以喊我的英文名称Emily。

我是一名盖洛普全球认证的优势教练,也是一名职业生涯规划师和培训师,还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拿到了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的认证教练资质。

基于对人才测评工具的热衷和研学,过往在工作中,我参加了一系列大家可能比较耳熟能详的人才测评工具的学习,比如MBTI、DISC、Belbin、PDP、Big-Five等,并拿到了授证顾问。

在过往10余年的工作经历中,我主要集中在金融业、管理咨询和企业培训三个领域,期间也先后从事了市场营销、咨询顾问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自2017年以来,利用工作之余,我开始投入到职场人的生涯咨询、教练辅导和培训工作中来。截至目前,一对一帮助了超过了300多位年龄不等的伙伴们,解决了他们在职场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困惑。

在这些伙伴里,年龄最小的有初二在读的学生,也有年龄超过51岁希望规划自己退休生活的中年女性。他们的背景也是多种多样:有体制内公务员、高校教师、资深IT技术人员、企业管理者、职场妈妈。在每个帮助咨询的伙伴提出的问题背后,我深深感受到了现在大多数职场人所处的一种心理状态——常常焦虑、偶尔迷茫、经常厌倦

在这些咨询个案中,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做选择,也不知道未来的目标是什么,面对内心的焦虑,希望寻求新的突破,但改变太难,不改变又不行。因此,大多数人要么在没尝试几步后,就过早地选择了放弃,要么抱着不甘心的态度,错误得坚持着,内心焦灼。

在过去的四年中,我独立运营了自己的自媒体和公众号,我希望通过写作、培训、训练营、视频号直播等多种方式,影响更多学员,树立生涯启蒙意识,探索自身优势发展。

现在,我是一名独立的职业规划师和优势教练,我热爱这份职业,我也将持续在这个领域深耕,希望帮助更多职场人走出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困惑,迎接自己更美好的职业生涯和幸福人生。

这就是我的自我介绍。

很高兴认识你,也请多多关照。

02 我的职业转型之路

在过去的这一年时间里,我听到了身边太多人说,羡慕我这么年轻就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方向;也有人佩服我说,从探索到实践这几年间就积累了如此多客户和实践案例,实现了从兴趣探索到执业的转变。

可是我想说,其实哪有什么华丽转身,更多是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地追求,是向前走两步又向后退一步的尝试和坚持前行。

今天,我想把我的成长蜕变经历讲给你听,希望通过我真实的故事分享,给你带来启发,助力你在这个不确定时代找到属于你稳固内核的力量。

回首我过去的职场经历,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2008-2014  身份转变期  实现经济独立是主要动力

2015-2018  寻找探索期  主动选择,加速成长,横向探索

2018年-至今  探索实践期  找到方向,持续发力,学以致用,加倍努力

2008-2014  从金融业裸辞到出国留学

之所以走上职业规划师和个人成长教练这条路,在我大学毕业前,隐约就埋下了这颗可能性的种子。

和很多大四学生一样,上半学期学校就没有太多课程了,那时候很多同学考虑毕业后的就业打算,我也开始随大流思考一个问题——结束求学生涯,即将进入社会,我要做什么工作呢?

也是直到这个时候,我也有了一点点意识,关于未来,我之前都没有思考过。更多是惯性思维,按部就班,从大一到大二,直到毕业。

为了思考就业方向这个问题,我开始进行自我探索。那段时间,我几乎全天都在网上搜集各种测评工具,来了解自己到底适合哪些类型的工作。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测评工具,类似MBTI、DISC、大五人格、PDP,还有盖洛普优势测评。记得当时我买了一本书《现在,发现你的优势》,凭借书中的测评码,看到了当时我的前5大优势才干主题。

可即便做了这么多探索,我最终也没有明确要做什么工作。在这个时刻,父母就给我建议,甚至说替我做了决定——回到家乡去银行。

于是,大学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回到家乡,进入当地的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工作。

可能对于大多数应届生来说,能在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银行工作,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多金、稳定、环境好,有工装有食堂,说出去让人羡慕,尤其对女生来说,也好婚嫁。

刚入职,我入职的是小微信贷部门,从事业务客户经理工作。记得那时,我和团队伙伴每天拿着产品传单,去到各个沿街小店、集体小商贸城给小微小商户做产品宣传和讲解。

初入职场,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考什么证书就考什么证书,非常守规矩,也很听话,不会的就学,不懂的就问。慢慢地,业务也开始熟练起来。

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开始考虑在异地成立分支机构。我也很荣幸,被抽调过去,作为首家异地分行的第一批员工,在新的城市,开疆拓土。

我从小微企业部门,调动到信贷业务部,负责个人信贷业务条线 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和大家民生相关的一些业务,比如住房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装修消费贷款,还有部分零售业务等。

这份工作一干就是三年,在这个过程我也完成了三个蜕变:

1、从一个业务生手,变成了一个业务熟手;

2、从从一名在校大学生,完成了职场人的身份过度;

3、从一名依赖父母的女孩,实现了经济独立。

工作按部就班做着,日子也安安稳稳进行。在银行工作的第三个年头,看到身边的领导和同事,我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稳定背后带来的危机感,和少之又少的可能性。

那段时间,我开始不断地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我想要过一种怎么样的人生?”、“我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想在什么领域有所建树?”等等。

在历经多次内心探索后,我越加肯定当时所在的环境是不能实现我想要的生活和未来愿景状态。于是,我大胆下了一个决定:我要去更大的空间和平台去发展。

当我把目标定位在国内一线城市时,我看到了自身当前整体能力的不足。于是我又大胆决定:我要先出国读书,提高自己的学历和见识。

随后,我用一年的时间,准备出国留学所需的资金。我当时计划自己要在30岁前回国重新开启新的职业生涯发展这个目标倒推,时间规划和整体安排。

于是,在银行工作的第四个整年的月份,我裸辞了工作。

接下来是一年期的疯狂All in的出国准备时间。在顺利通过语言考试后,我拿到了法国排名第六的IESEG商学院的入学录取通知书。

在和母亲一起整理了至少六遍行李重量之后,2013年8月,我一个人拖着两个最大号的行李箱,踏上了出国留学的航班。

那年,我28岁。

2015-2018   主动选择,横向发展

在国外一年半的时间,如果让我现在回忆,不夸张的说,是我人生中最最艰苦的一段时光。

这期间有太多的“第一次”令我难忘。第一次因为学习着急焦虑到到掉眼泪,第一次手机被抢,第一次尝试做代购,第一次因为水土不过痛经到站不住,第一次一个人搬家,第一次克服语言障碍办理移民手续,第一次······

在国外求学的那一年,有太多的美好的回忆,也有太多成长的痕迹。

结束一年半的留学生涯,回国到北京,重新开启我的职业生涯。

刚回国的我,到了一个新的城市里,抱着一种看看自己行不行的心态,投递了很多银行的工作机会。事实证明,努力没有令我失望——成功拿下了花旗、汇丰、渣打等知名外资银行offer。

但在最终选择Offer的时刻,我听从了内心的声音,选择加入一家外企创业公司,担任总裁助理一职,希望将自己所学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落地实践。

从三线城市,到一线城市;从规规矩矩安稳的银行业,到外企风格的创业公司;从原本业务条线,到运营管理岗。巨大的转变给我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带来的不小的挑战。

从团队人员招募,到组织参与面试流,从和物业沟通解决电路问题,到给员工办理入职手续,从参与市场活动主持,到统计销售部每天的客户对接量,期间还要负责总裁的行程和日常事务打理,每天的工作节奏安排满满当当,经常工作到十点多。

那段忙碌的时光,是非常劳累的。但现在回忆,最最令我享受的,是每天身着职业装,在透亮的办公室落地玻璃前驻足片刻,看夜晚长安街满是闪烁着霓虹灯和车水马龙的街景。

回想起一路走来的日子,我明白了,只要努力奋斗,终究可以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和生活。

一年半后,考虑到职业发展,我离开了那家外企创业公司。加入到了国内一家管理咨询公司,担任咨询顾问工作。

如大家对这个行业认识的那样,出差是家常便饭,把酒店当家更是常态,尤其是要跟项目时,基本是按月,甚至季度驻外。

当时我所在的项目更多是和政府打交道,项目周期相对较长,项目数额也巨大。期间,还要和国内很多房地产行业巨头洽谈合作,因此工作内容中最多的就是商务接洽和项目对接和落实。

期间工作中会涉及到组建项目团队,需要人员招募和培训工作,我在工作之余,利用周末时间线下学习了人力资源管理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课程,并通过了考试。

那段时间,跟随项目,我走访了国内很多城市,北到哈尔滨,南到三亚,中原聚焦河南江苏,经常一两天就要飞到一个城市,有时早晨在不同的酒店醒来,第一件事会恍惚地问自己,我是在哪里。

也是那段时间,因为工作原因,见到了很多不同地市政府核心班子人员和企业高管,出入的基本都是高端场所,商务接洽规格也是比较奢华。

咨询工作工作快到第三年的时候,结合工作经历,我意识到自身过往在横向工作发展上还可以,但纵深专业度上远远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考虑一个问题,未来是要走管理路线,还是专业条线?

凭借内心的直觉,我希望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向顾问一样解决客户的问题。

那问题来了,我要成为哪个领域的专家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找到了国内一家著名的咨询机构,希望寻求专业职业咨询师的帮助,来梳理接下来我要转型的具体企业、行业、职位方向。

长达近4个小时的咨询,咨询师非常耐心地帮我梳理,也给到我不少的建议,这些建议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职业选择上,从来都没有所谓的最优解,我们能做的就是结合当前的信息和状态,面向未来做决策。

坦白来说,咨询师梳理完毕后,虽然方向缩减到几个,但是我依旧不清楚接下来的行动方案,做些什么。

于是,执着的我继续寻找,也是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新精英有职业规划师的课程。我想,与其问别人也问不清楚,那就自己学吧。

也是这一次不懈的寻找,开启了我的兴趣职业之旅。

2018-至今  精进探索,决定转型

2017年12月31日,正值元旦节日,我开启了在新精英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基础课程的学习。

在课程开始,我看到那些熟悉的模型和测评工具时,我一下仿佛被击中——这不就是一直以来我特别热衷的兴趣领域嘛?瞬间,内心仿佛迸发出那个“啊哈”时刻。

我知道,这可能就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寻找和从事的工作。

此处,插播一个小片段给大家。

在法国读书那一年,课程即将结束时,学校给我们每个学生安排了一次一对一的导师对话课,课程名为Coaching Class。相比一次次的小组讨论和项目制学习,这个课程引发了我极大的好奇心。

那节课是一名从毕马威法国总部安排过来的老师,整个教室里就只有我和她两个人。

这节课也是从一场对话开始,她问我:

“Emily,你毕业后打算去哪个领域发展呢?”

“Emily,你对自己的职业有什么规划和愿景吗?”

我只记得当时和那位老师说,老师,我觉得您这个工作我就特别想从事。

当时的我只知道毕马威是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端提供审计咨询。而对个人的职业咨询具体是一份什么职业,我没有任何信息来源。

故事暂时讲述到此结束。

也是在基础班的课堂上,我的这份记忆被唤醒,我也开始意识到,当时停留在我脑海中的那个疑问,今天终于找到了答案。

三天课程结束后,我非常满足。我越发肯定自己对职业规划师这份工作倍感兴趣。于是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利用工作之余,熟悉理论体系,也开始尝试做一些公益的免费咨询。

也是在那段时间,我开启了公众号的写作,不定期的输出一些专业文章。

一年后,到了2018年的元旦,我又报名了新精英的企业版权课程。希望把生涯规划的课程带到组织中来,普及给员工和管理者们。

凭借着对学习的热衷,我也经常在工作之余,来到线下参加一些课程和沙龙活动,基于此开始接触了企业培训行业。看到讲师们站在台前,给学员授课的样子,我从内心觉得特别羡慕,于是我问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未来成为一名职业讲师,用自己所学影响更多学员呢?

可能世界上真的存在吸引力法则吧。

2019年初,我就被曾经在线下参加课程的一家企业培训公司负责人发来邀请,希望加入公司,担任人力资源工作。

正在我寻求转型之时,这样的一个橄榄枝,我当然毫不犹豫地选择接受。

就这样,在找到兴趣领域之后,我也因缘际会,顺利实现了我的第二次职业转型。

借用职业规划课程中学过的知识,我对自己和外界进行了一番探索和梳理后,我做出了一个决定:8小时内,精进人力资源业务和专业,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和探索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领域。

按照这样的想法,我在新的公司平台上继续成长。除了负责子公司的整体的人力资源工作外,还兼任总部的讲师发展和课程体系方面的工作。

通过实操实践,我的专业能力、岗位待遇都逐步提升,同时期间也没忘记对职业生涯的研究和探索。

2020年,突然的一场疫情席卷而来。公司业务发展受到很大影响,部门裁员,岗位缩编,工作变得清闲许多。也是在闲适中,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是要继续在人力资源方面全面发展,还是深入到某个具体模块呢?

再一次,听从内心的声音,我决定再次调整方向——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模块,聚焦学习发展和人才发展领域。这样我可以把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成长的模块,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来。

虽然决定是基于内心召唤,但脑海中我是有清晰的判断依据:

第一,从事管理条线不符合我长远的职业规划和能力优势的发挥;

第二,如果没有热爱,工作不会有太多激情,没有激情就谈不上能力精进,最终很难达到卓越。

于是,我开始在工作内外寻求培训的机会。也是在此刻,我又面临一个问题:我要讲哪些方面的课程呢?

基于过往的兴趣领域,我决定基于人才测评工具,开发我擅长领域的培训课程体系。

目标明确后,我开启了一系列的学习之路:

2019年11月,我完成了盖洛普优势教练课程,拿到认证教练

同年12月,我完成了MBTI人才施测师课程,获得授证顾问

2020年3月,我学习了贝尔宾团队角色课程,取得了顾问认证

2021年11月,我学完了TTI DISC和激励因子课程,拿到顾问认证

2021年5月,学习完斯坦福人生设计教练课程,拿到认证教练

至此,我也越加逐步清晰我未来的授课方向——基于人才测评工具,助力个体、团队和组织赋能和业绩提升。

在能力优势和兴趣的驱动下,未来的事业方向越来越明朗。一方面是课程体系的学习和搭建,一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成长领域的不断实践。利用业余时间,我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积累了300多个1对1咨询案例,录制了自己的系列课程,还在线上线下交付近20余场的分享和培训。今年,我也开始尝试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方式,影响更多的职场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越加清晰未来的事业方向,和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时,借助学习和培训,我也认识了很多圈内和圈外的伙伴们,和大家达成合作,或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令我非常满足。

一路走来,有很多伙伴都问我一个问题,如何把兴趣转化成一份职业呢?

其实,路径不难。首先,发现你的兴趣领域所在,然后需要你在兴趣上不断学习,提高能力,之后找到适当的平台兑换你的价值。这个过程中,又会加强你在兴趣中的投入。

很庆幸,我用亲身经历走完了这个从0-1的闭环。

03  未来寄语

好了,我的成长蜕变故事讲完了,相信你对我也有了更多了解。

目前我专注在个人成长、职业化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基于人才测评工具等方向的教学实践和咨询及教练辅导。未来我也将致力于帮助更多个人和组织提升心智水平和职场幸福度,实现人才和组织的共赢。

我也诚挚地邀请你与我继续同行,相伴成长。因为,成长这条路的确漫长且艰难。它充满变化,曲径幽黯,不知下一步在哪里,对与否。

而我,希望能陪伴你,坚定走下去,掌控自己的命运,奔赴想要的成功和幸福。

结束语    按你想的去活,而非按你活的去想

这篇长文,从构思到发布用时近一周时间,反复打磨和修改,期间还麻烦我妈妈戴上她的老花镜帮我检查是否有错别字,备受感动,这一切精心背后,为的是有幸遇见你。

我是Emily,一名职业生涯规划师和盖洛普优势成长教练,

期待和你遇见,彼此赋能,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