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

冯至《杜甫传》:一切尽在不言中

2016-08-18  本文已影响0人  咸鱼爱做梦

历史学家把杜甫的一生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青年的漫游时期——写下《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困居长安十年——开始看到人民苦楚,《兵车行》、《丽人行》在此诞生

不断流亡、为官时期——在最为艰苦的759年他写下了“三吏”、“三别”

西南漂泊时期——从成都草堂到湘江小船,在夔(kui)府孤城时他写了那首著名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在冯至的《杜甫传》中,其实分得更细,在那里面有:不断更变的地名,不断接触的新的官吏,和那些杜甫的朋友们。

于是,逐渐在这些地方、这些官吏、那些受难的逃难的人民的漩涡中,杜甫超越了阶级,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忧国忧民未止

看完这本《杜甫传》,我对于杜甫所经历的甚为震撼。

那种为了生计讨好地方官吏而写诗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战乱中杜甫的多次流亡衣食不足,还要经历和至亲至爱之人分别的心痛——“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又是怎样一番滋味。

我一直觉得苦难造就人,尽管安史之乱确实给人民带来很多灾难。

《兵车行》中“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但是时势造英雄,正因为安史之乱让杜甫不是成为众多享乐者的一员,而是成为人民的代表。

在那个能够在统治者耽于享乐的时候,杜甫看到人民的苦楚和国家局势的发展,他是慧眼英雄!可是我们哪里知道他经历了什么,他自己的生活都如此的不堪了,他心心念念的还有国家和千万的人民。

他用“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表明他不变的志向;在给友人严武的诗中也间接地表明了自己想报效国家的心志,“此生不老蜀,不死会归秦”但知道实现的机会可能并不大,他更多地把这希望寄托在友人身上“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这是我们熟悉的杜甫,流离失所也不忘人民之苦。他具有知识分子的远见卓识,看清了局势,对当朝统治者寄托过希望同时也深深失望过。

他甚至在他生活的时代遭受冷落,不受重视,尽管后来的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不能改变他曾经受尽委屈“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杯。”

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形象,写过《赴奉先咏怀》,写过《北征》,写过"三吏",”三别",写过无数壮丽诗篇的杜甫,从长安时期就尝尽残杯冷炙的心酸,如今又沦落到这种地步,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封建社会对待一个伟大的诗人是多么残酷!(选自《杜甫传》)

最后他死于湘江的小舟上,这多么像他的一生,孤苦漂泊。

“他说,他老年看花,模糊不清,好像在雾里观看一般,但是他看湘江一带人民的痛苦,却看得和从前一样清晰。”  (选自《杜甫传》)

最后,到最后,他都始终如此。我觉得他用了一生去诠释了什么是忠贞,忠贞于国家,忠贞于人民。

曾经傲气的少年

杜甫曾经的《壮游》诗把我吓坏了,这是杜甫吗?我觉得怎么有点像李白。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壮游》

我大概了解的都是中年以后的杜甫,青年杜甫原来也是如此的潇洒和狂傲。

我来了兴趣,想到,那个时代可是唐代的繁荣期啊,杜甫在青年时代去了吴越和齐赵之地漫游,他的所见所闻都是那么的安定祥和,繁荣的盛景照亮他心中熊熊的梦。

落榜未曾给他很大的打击,漫游之后,遇到李白,他的生活添了不少的新鲜事物。

对于李白,游侠和求仙在他的一生之中占有相当大的部分。

贺知章称他为“天上谪仙人”

“这种是生活是浪漫的,又是与人民隔离的、个人主义的。”冯至说道

杜甫的诗受到李白的影响就是在这个时期,他被李白所吸引,杜甫羡慕李白逍遥自在的生活,与酒为乐,飘飘欲仙。这样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和之后杜甫所经历的是极大的不同,杜甫也曾在之后的日子里深深怀念着李白,他写了很多思念李白的诗,下面这一首《春日忆李白》很好地赞美了李白一番: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时间证明,他们终究是两条平行线。作为唐朝最了不得的两位诗人,他们展现了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在诗的领域才有了各自的辉煌。杜甫怀念李白,是因为他在日后的日子里没办法潇洒自在地生活。

他为了求官职、维持生计写了一些始终无情感的“陪同”“赞美”之诗。他没办法像李白一样,甩一甩衣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后“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曾经也是喜欢游山玩水的傲气少年啊,时代变更让他更多接触到民生疾苦,一接触便回不去了,要从傲气潇洒转变成沉郁顿挫了。

平庸终不可免,我们看到更加真实的杜甫

终其一生我所看到的杜甫是政治上不得意,不得意也就罢了,在为官上他有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是无奈他的拳拳报国之心被他人挤压、被皇帝疏远,他慢慢不敢说话。

为了迎合皇帝,也写了很多在我们现在看来实在和他不太相符的诗句,他终日伺察皇帝的颜色,说“天颜有喜近臣知”。

在流浪途中,为了生计,他不得不讨好地方官,陪酒写诗,令人唏嘘。

“杜甫到成都时,斐冕是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和斐冕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交谊,他既然到了斐冕的统治的境内,却也不能不在他的纪行诗《鹿头山》里用四句来恭维他,这种用心是很可怜的。” 冯至《杜甫传》


结语

最后,我必须说,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旷远深思是我所敬佩的;他的无奈求官寄人篱下是我所怜惜的。我们不能对他人要求过多,不能因为他屈从权贵,而就此贬低他。

他吃不饱穿不暖,在风雨中飘摇的柔弱身躯,我实在心疼。

他“位卑诶敢忘忧国”,值得我们所有人缅怀。读他的诗我会觉得虽然悲伤、悲痛,但是不至于叫人失了希望,反倒叫人有了股向上的劲儿。

冯至的文字也不断吸引着我,两位诗人的灵魂不断碰撞,我在他们的碰撞中对那个时代了解越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