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独家收藏向上的阶梯

高考写作||苔痕深见天地

2025-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滨公园
高考写作||苔痕深见天地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苔痕深处见天地

东汉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荒秽,面对薛勤的诘问,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自辩。这个典故历经千年,依然在叩问着每个心怀远方的人: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是否遗忘了脚下的土地?当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谈论宏大叙事时,是否忽略了生命最本真的质地?

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阶之道,蕴含着深邃的智慧。《礼记》有言:“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古人书房里的笔墨纸砚,书案上的镇纸香炉,看似是寻常器物,实则承载着正心诚意的精神修炼。朱熹在武夷山建精舍讲学,要求学生每日洒扫庭除,正是要在晨昏定省的劳作中,培养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这种从日常工夫中体悟天理的修行,让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脚踏实地的品格。

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但那些真正照亮人间的大德鸿儒,无不从细微处成就伟大。张骞凿空西域前,曾在长安城整理二十年的地理图志;王羲之写尽八缸清水,方能在兰亭写下惊鸿一瞥的墨痕;徐霞客遍历名山大川,始终保持着对一草一木的细致观察。正如泰山不辞抔土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有惊天动地的功业,都始于对细微之处的专注与坚持。

在这个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日本匠人用三十年磨砺一把茶刀,德国技工世代传承的钟表技艺,这些看似“低效”的坚持,恰恰构成了现代文明的基石。牛顿在苹果树下思考引力时,首先注意到的是果柄断裂的细微角度;居里夫人在提炼镭元素时,处理了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往往始于研究者对细微异常现象的执着追问。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扫一屋”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延续。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时,曾解剖三十多具尸体研究微笑的肌肉走向;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连丫鬟头饰上的璎珞都要反复推敲。

当我们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个当下,方能在时光的褶皱里触摸永恒。或许真正的宏大叙事,不在于我们征服了多少疆土,而在于我们是否在平凡的岁月里,让每个细微的瞬间都闪耀着生命的光华。正如泰戈尔所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