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觉醒的家庭

家庭,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具有情感纽带的社会单元,以共同的住处、经济合作和繁衍后代为特征。
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提到:儿童青少年应当了解不同类型的家庭并给予尊重,了解爱与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了解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需求和角色,以及在家庭成员的责任和角色分配上存在社会性别不平等。
家庭,是:人们会在日常生活往来、遇到困难和意外事件的相互支持中满足情感的需要的地方。家,是我们幸福的港湾。家,是我们一生的避难所。
一、觉醒的家庭,是当这个家庭里所有的人,都知道:
1. 孩子的到来,是为了我们的成长;
2. 孩子亦是朋友、老师。我们的很多生活状态,反而应该像孩子学习;
3. 对孩子和家人,应该是爱,而不是控制;
4. 对待伴侣,也同样适用;
5. 明白我们自己: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学会控制不良情绪的蔓延、不对家人造成伤害。
父母和每一位家庭成员,能做到以上这几条,才是一个觉醒的家庭。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懂得珍惜——家。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似乎大家的亲情观念,越来越淡薄,等到一切不可挽回的时候,才来后悔。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得到与失去的过程。可未知的事情,总是难料,所以,我们总是用最残忍的方式,伤害着最爱自己的人。
这不仅是在自欺欺人,也是一种不成熟和家庭没有觉醒的表现。
比起各种名与利,我想,追求——家庭的安稳与幸福,才是成年人,最大的幸福。
于我们而言,一个家庭,真正的觉醒,需要三次放弃:
二、放弃控制,才能激活成长能量:
在家庭中,除了夫妻之间的关系需要维护;还有亲子关系,也需要经营。
家庭教育,是一项艰巨但有价值的任务,特别是对父母来说。真正的家庭教育的核心,其实是父母的自我成长和觉醒。
不懂得理解孩子的父母,很难制造一种家庭和睦的氛围——即:很难做到真正的:“父慈子孝”。
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控制,而不是包容。
而且,父母,也有“自我”与另一个“真我”——那个在冲动中,对孩子大声咆哮的,就是“自我”;而冷静下来,能够理智反思的,才是“真我”。
我们的“自我”,往往是被过去的教育和周围环境所影响,基于恐惧的反应。要让“真我”占据主导,我们需要面对自身的无能和恐惧,才能做出理智的反应。
但孩子不成熟的心性,往往并不能理解大人的——愤怒和拔苗助长的行为。
孩子,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成熟。他们,天生是觉醒的;我们,作为父母,不应该试图改变他们,而是让他们保持自己的天性。
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做的,是放手,而不是控制。
有多少孩子的天赋,被扼杀在貌似:“正当理由”的无尽打压之中?
不要试图用成年人的偏见,去控制一个身心不成熟的孩子,这样,只会削减孩子们的成长能量。
三、放弃幻想,才能“看见”孩子:
有一种父母,总是试图——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可事实上,这不是为孩子好;而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样的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难道仅仅就是因为经济压力大吗?
当然不是。这不过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更多的原因,想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养育一个孩子。
毕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而为人父母,总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必然就会适得其反。
所以,当代的年轻人,与其让自己——再次陷入到:一段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倒不如掐掉这种不和谐的可能性。
作为成年人,如果我们真的是为自己的孩子好,就不要逼着他们——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你幻想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可他们,只想为自己喜欢的事情,付出努力。
当我们与孩子的意见——相左时,记得:尊重他们的看法。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地看见孩子。
四、放弃焦虑感,做到育儿先育己: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熊;而家长,越来越难。
真的是这样吗?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对。
或许,有时候焦虑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当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早早就赢在起跑线时,我们,就会有一种危机感:自家的孩子,未来该怎样在社会立足?又该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实际上,这种杞人忧天的想法,就是因无力感而产生的——多余焦虑。
孩子未来的路,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走;而不是:父母整天忧心忡忡,对着充满变数的生活,人云亦云地生搬育儿经验,来教育或塑造自己的孩子。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可以永远做他人的庇护伞;父母也一样,不可能:永远守护在孩子身边。
总之,在一个家庭中,总要学会放弃些什么,才能得到全体的觉醒和成长。
五、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我们知道:成年人的世界,或许很复杂;但孩子的世界,却很纯粹。不要把你的自尊与虚荣,建立在对孩子的期待上面。
只有懂得:体谅和包容孩子的父母,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当然,一直被父母爱护、尊重、关键时给予他们帮助、并一直让他们参与家庭的“荣辱与共”,这样长大的孩子,他们,也才会理解、尊重、心疼、并孝敬父母。
在我们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和觉醒。
让我们一起,勇敢面对自己的恐惧、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出理智的反应、以更成熟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
不忘初心,不忘使命,家庭的觉醒,从我做起。
要改变教育方式,我们可以:
1.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2. 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
3.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4. 从期待,转向投入;
5. 从无心的反应,转向有心的陪伴;
6. 从混乱,转向平静;
7. 从有角色,转向无角色——与孩子:平等相待、平等相处;
8. 从情绪,转向感同身受;
9. 从干涉、束缚,转向让他们能够独立自主;
10. 从批判,转向共情;
11. 从纪律,转向开明的规矩。
这样,家长和孩子,一同成长。不再把家庭教育,看作战场,而是一张谈心桌,或者是携手同行的战友。
这样的家庭和家家成员,才能共同面对——生活的严峻;才能足以抵抗——未来的一切挑战。
(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