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铁道》科尔森.怀特黑德
此书一出版便得到众多青睐,甚至在宣传中会挂上奥普拉、奥巴马等人的大名。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宣传反而引起我的反感。因为毕竟在市场营销的推动下,许多书大可以打着“某某总统看过都说好”或“某某总统拒绝翻看的书”等等旗号,激发大众的好奇心而销量大增。
另外,对于翻译作品,我大多持一种食之无味的态度,总感觉译作如同别人嚼过的东西。而且大部分译介的外国作品,由于文化的隔阂和差异而不能将背后的文化内涵悉数呈现,大多停留在表面,这必然会将作品中承载的寓意大打折扣。
不过,真正读到这本书反而颠覆了我的想法。译者用词的精道以及将整个故事用更加符合中文阅读习惯的翻译方法,反而会让读者能够走入文字之中而没有太多夹生的隔阂感。
作品以黑奴小女孩科拉逃亡的经历铺展开来,将美国南方解放黑奴之前的历史揭露于世人面前。那段残酷、血腥、暴力,混杂着各种污垢的历史,如今赤裸裸地呈现给读者。有色人种与白人之间的斗争,种族之间的矛盾,或许至今仍旧存在。但令我感到敬佩的是美国有一种直面丑陋过往的勇气,最起码在文学中并没有千篇一律的歌功颂德。
此外,除了小说在题材选取过程中所自带的历史感,小说本身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说,在施虐与受虐的过程中人性的扭曲。佐治庄园中的黑人工头摩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曾经他也是一个备受压迫的奴役,从小体弱多病,受尽奴隶主的欺侮。但当他成为工头时反而帮助主人压迫自己的同胞。也就是在奴隶主通过惩戒对他施虐的过程中,他已经慢慢归顺于主人,进而逐渐丧失了作为人的本性。还有猎奴者里奇韦,在金钱和施虐的过程中寻找着自己的尊严和立身之道。更不用说给人希望的帮助者背地里却是利用奴隶的身体进行一系列生物研究的阴谋家。种种这些,小说所呈现给我们的已不再仅仅是历史的沉重还有“惩戒与归顺”式的生存模式的残忍。
南方种植园如同一个大的机器,而主人通过各种残忍的惩戒使得奴隶顺从他们的统治,以维持正常运转。虽然有着摩西、霍默这样的助纣为虐者,但施虐者的目的真正实现了吗?其实并不然,要不然完整的地下铁道线路也不会存在。而科拉、西泽、西亚尔等反抗者的出现,也正是将斗争表面化,彻底地将看似完美的统治撕开一条缝隙。那些辛苦维系着铁道运营的人,他们所带来的善意与信仰也必定会使这一缝隙扩大化。
总而言之,初读时以为“地下铁道”只是一个隐喻,随着阅读深入,一个通往自由的地下铁道真正地潜伏在罪恶的土地之下。而它也必将成为无数人奔向自由的途径也必将成为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