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散文

情感的忽视,代际的传递。|感谢北大骄子让两代人有了被看见的机会。

2018-02-07  本文已影响0人  王王路

最近网上关于一个北大学生12年拉黑父母,6年不回家,写了长长一封信控诉自己的父母如何如何的不好,引发了很多的关注和讨论。本来我是不关注这类流行新闻的人,一是不喜欢跟风,二是看到新闻提供的信息,跟事件的真实会有很大的出入,会影响我对真相的理解,也不想因此受很多大众情绪的渲染,有些真的是为炒作而已。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我尽量让自己保持的清净和独立。(信我是写完这篇文章后才大致阅读了下,看了更多其他人对此事的描述,感觉跟我想象中的内容差不多。当然我不是针对信的内容来分析写的这篇文章,更多是因为下面传来传去文章后的大众留言,这些更为真实) 引起我内心有所感触的,是因为这个事件一出,引来的很多人的议论性文章。

有一篇《这一代年轻人,是到了原谅父母的时候了》,有趣的是,我不是被他的文章写得多么好而触动,文章写的充满了教条,道理冠冕堂皇,内容可想而知,从标题就可看出。亮了的是下面的评论,多半是作为子女的,和少数作为父母的。引发了强烈的内心触动。作为子女的大多表示,小时候父母留下的伤,是说原谅就能原谅的吗?原谅就表示这些东西对自己的影响就不存在吗?原谅就表示我们可以和平共处了吗?和解,什么鬼?看到很多这样子女们的留言,有少数60后70后父母群体看到了这样的留言,也激起了很多的愤怒,表达到:我就搞不懂了,我们跟上一代人关系相处的很好,怎么跟你们这代人就这么难,我们供你们吃,供你们穿,把一切好的都给你们,想尽一切心思地为你们,给你们花老本买房,帮你们带孩子,你们还这么大怨气。我们何须你们来原谅?! 作为年轻人,子女们的感受我是很容易理解的。而触动的是,当我看到父母辈发来的声声控诉,和心理满肚子的委屈,愤怒,被深爱的子女埋怨的“不孝”,他们觉得自己这辈子很亏,而且根本不觉得,自己这么爱孩子,还哪来伤害他们,更别谈什么让子女原谅老子这么一说。愤怒至极,感觉像是养了白眼狼。

 这本就是每个人,每代人身上都会有的痛的正常现象,却被相互的直言变得这样的激化。但是在我眼里,这样的交流,真的很需要。因为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和解。能表达出来,这些东西才会被看到,才能够被理解。深埋在内心的东西,不见天日,永远在暗处产生作用。 如果我说,这是创伤的代际传承,会不会让两代人内心受伤的感觉,负罪感和愤怒感要好一些?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东西,都是父母传承过来的。所以,年轻一代埋怨父母,有他的道理和依据。他是你们养的,他身上有不舒服的地方,不怨你怨谁?可是父母的委屈在于,我们用尽全力在爱你,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你不但不领情,不觉得我们是在爱你,还觉得我们一直在伤害你,这样养育了你几十年,情何以堪?因为父母们,曾经也是子女。作为子女的他们,曾经也是被他们的父母这样养大的,所以他们能给的,肯定是他们父母辈给他们的,没有被消化和处理掉的东西,就会像下水道一样在地底下传递,传递到下一代。 说到代际,得从两代人身上分别谈起。年轻人,觉得父母不爱他,一直用伤害他的方式对待他。首先要定义一下什么是爱,什么是伤害。撇开个人的主观差异,在心理学的一般意义上,一个人感受到爱,是他觉得他的感受被理解,他的情绪被看到,同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安抚,镜映和共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被理解。他在内心会觉得,这个人是站在我这边在考虑的,是在为我着想的,是真正在关心我的。站在我这边的感受很重要,就是我能否在你身上感觉到,你对我的感受的感同身受。我们很多时候愿意跟一个人很亲近,都是因为这个人能理解我。那么不爱是什么呢?其实父母对子女不可能不爱的,至少从那些为子女操碎了心的愤怒的父母身上,他们一定是爱孩子的。可是孩子内心为什么没有感受到爱?是他们接收不到。为什么接收不到?因为你给的爱,并不能让他用一个人内心的方式被接收。

很多父母爱的方式都是

 “告诉了你,你要这样,不然你就会吃亏的!”

 “跟你说了多少遍,得这样说话别人听了才会高兴,才会喜欢你。”

诸如此类,父母带着一颗爱孩子的心,告诉他,教育他,目的当然是希望他活在世上少吃点苦,少受点罪,多一点幸福更好生存的资源和能力,对不对? 但是这些话,在一个孩子心里,会是怎样解读呢?

 “我自己做的总是不对的,你说的永远都是对的。

 他对此的做法通常是:我吃亏是我的事,要你管!或者,什么都不敢做,忍着。

 “我就是一个糟糕的人,在你面前,我是很难抬起头,自信的做我自己的。”

他对此的做法通常是:我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说话!或者,他会很害怕在别人面前说话,生怕自己说错话。

所以,父母的“我为你好”=子女的“我是自卑的,不好的,不被理解的” 。

这样的误解,到底是怎么来的? 孩子有很大的抵触,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从你言语中,感受到更多的是你对他的否定,和不被看到的情感—忽视。他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个背后的想法,感受,以及他为什么会这样做,父母没有去了解,所以他总觉得,自己是不被看到的。一个没被看到的孩子,别说孩子了,一个人没被真正的看到,他其实很难真正的接受别人的”建议“。因为人跟人的互动,看上去言语上的,其实深层是情感上的。你们之间没有情感,互动其实没有发生。所以,在孩子眼里,你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你永远都在教育我,似乎在强调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你在上,我在下,我永远只有接受的命。在下的人,没有任何话语权,不被听见,不被尊重,没有平等的权利,所以,看似好心的教导,其实在一个人的内心激起的东西,是你想象不到的多的负面。这种不被看见,不被听见,不被理解的感受,对孩子来说就是不爱。不爱在一个孩子的内心,就会被等同于一种伤害。更不用说,父母有时加诸之上的打骂,责罚,还有很多情感的暴力。不理,恐吓,给孩子的都是深深地抛弃感,不被接纳,不被肯定的感觉,跟深爱自己的父母生活,却是如此的忐忑,这是一件多么难受又可悲的事。

 而父母呢,他们一直都在给,给好的物质生活,给好的教育,尽一切可能的帮助子女成长,成才,发展,成家,轻松地过好这一生。他们错了吗? 他们给与子女足够的物质生活,他们希望在生存上,在生活上,不能苦了孩子。因为他们曾经苦过。 他们在教育上,也希望孩子接收到最好的教育。他们理解的好的教育就是去好的学校,读更高,更多的书,上更好的大学,让人生可以因此有一个更好的平台,更好的发展,更宽阔的见识。因为他们曾经没有很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而他们是怎么被父母养大的呢?60、70后的父母,年轻一点的可能在40后、50后,年长一点的,真的很难说,20后的都有。在父母是这样连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没有成立的年代,他们能得到多好的父母养育?可能只能算是养大了,好不容易的。只能吃饱,不让你受很大伤,不生很大病,健康把你养大,就是很好的养育了。那情感上呢,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的情感浇灌呢?呵呵。我只能说,这一代人能从他们的父辈身上得到很好的情感滋养,是一种额外的恩赐。他们要么生在家庭环境好一点的,在生活上无忧,还能享受一些好的教育资源,和父母不被那么糟糕和操劳的生活,和因此被消耗殆尽的情感供给。

 所以总结一下,父母辈,他们没能享受很好的物质基础,同时情感上也没能得到很好的照料。那他们会怎么传递给下一代,自己的子女呢?在子女出生的年代,物质已经开始丰富起来了,当然是尽可能地把好的物质生活给他们啦。那情感呢,他们也没有,他们拿什么给?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学习,怎样去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怎么去爱一个人。他们只知道,我给你最好的,这就是爱你了。

 父母身上物质的匮乏,被反向传递给80、90后这代人身上。

 父母身上的情感缺乏,依然原封不动的传递在子女身上情感缺乏。

 而很多时候是,物质上越丰富,父母越不会注意情感是否缺乏这回事,因为他们觉得,物质可以填补精神和心理的空缺。我们那个时候,有物质就已经很满足了,还谈什么情感精神上的充分满足?

所以,被情感忽视的80、90这代人,似乎找不到地方可以救赎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除了在物质上过度的满足,物质至上,物质滥用,金钱观淡薄,享乐主义。 因为情感忽视这个洞,需要很多东西来填。很多父母自己并不知道,没处理完的东西,也都会倒进子女的这个洞里。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

 情感忽视,为什么就会让创伤代际传递呢?我试着寻找一些理论的依据,并且,试着通过自己的理解,给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当然不一定对。 一个人,在婴儿时期,如果在情感上,生理上,得不到很好的照料,就会感受不到他自己,这个感受不到,就是成年人内心的忽视感。什么是好的照料呢?或者,好的照料在婴儿的早期,可以等同于足够好的妈妈。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足够好的妈妈,是指开始的时候几乎完全适应她的婴儿的需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地适应得越来越少,并根据婴儿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应对她的失败。 也就是说开始的时候,妈妈要完全去适应婴儿的需要,而当婴儿在这样的照料下,全能感和自恋获得了比较好的满足,在内心能逐渐分化出自己和他人的时候,就有了一些应对外界的能力,相应的,妈妈应该在适当的地方合适地退出。好妈妈和坏妈妈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如何处理所犯的错误。妈妈在被需要的时候应及时出现,同样关键的是在不被需要时应适时退离。这时足够好的妈妈慢慢地减少“把世界带给孩子“,逐渐减少代替婴儿自我的做法,逐渐减少婴儿的依赖感。孩子开始意识到欲望的满足不仅需要表达,更需要与他人妥协,因为他人也有自身的需要和计划。这样,其实就是在锻炼孩子的自主性。在北大骄子的很多控诉里,其实都隐含着,你们总是替我做决定,你们总是在操控我的人生,让我没有办法对自己的人生拥有自主感,所以,我的内心没办法获得自由。我只有通过拉黑你们,离你们远远的,来获得内心的自由和自主感。 也可以清晰的看到,王猛(新闻给他的化名,他本来想以“秋岸”作为笔名,但被媒体给改了。)他的很多在学校的表现,对学校的感受,以及在学校的遭遇,跟父母说,其实都没有得到真正在他情感角度的理解,也即在内心层面,孩子并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他需要的满足。所以,他一直感觉自己被忽视,一直觉得很孤独。而一个人内心,如果情感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他就会一直去寻找,一生去追寻。就像一个绳子,情感的长度就是他的半径,他人生所走的路,都是绳子半径的长度。

从他声声地控诉中可以看出,他不仅在控诉,其实更是一种无力地渴望。希望你们能看看我,能听听我的心声,能真正的感受到我内心是什么样子,能真正的给予我想要的回应。所以,才引得亲子之间的关系如此的纠缠和紧密。如果他已经放弃再从父母那里得到,其实他的愤怒,他的书信,他郑重的决裂,完全没有必要了。 这样的紧密,是情感上的忽视带来的。所以,他越是挣扎,越是渴望,这样的创伤,越是会留存在自己身上。而依次这样传递下去。

 这样传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就像眼下这控诉父母的北大骄子,他控诉出来,看似不孝,引起很多的愤怒和矛盾,但其实,这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次对话。父母和子女,需要在对话中相互了解彼此。正如一对夫妻,每次有了矛盾,总是要通过吵架来解决。吵架并不是绝对的不好,吵架至少是让彼此了解对方想法和感受的一个很好的渠道。所以,一定要说。(连吵架都没有夫妻,是不是相当于放弃了婚姻?)

年轻人身上的阵痛,既是他们(或许用“我们”更合适)自身成长所必须的,也是他们在处理父辈身上传递下来的家族的伤痛。这么说来,这也是子女对父母的爱。这是一种无声的深层的爱,是父母很难感受和理解的。没有子女,父母就得独自去面对自己身上的这些痛,就得自己去消化和解决。逃避或转移,也得另谋蹊径,不是吗?

 每代人自己消化身上的这些伤痛越多,对自己的子女就是越负责,就是给他们最好的爱。

 所以,代际不会传递很多代。因为每一代人都在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好,也是让下一代人过得更幸福,更自由。

我深深地明白。 并且深深地祝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