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梦海南海口我喜爱收藏的好文章

三亚:形似女阴的“落笔洞”

2019-02-25  本文已影响54人  2018栏杆拍遍

         本文关键词一个形似女 阴的奇洞:三亚“落笔洞”,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还在海南延续吗?

         据说以往到海南三亚来旅游的人,不管是随旅游团出游,还是自驾车的旅游者,多数都是奔着“天涯海角”、“鹿回头”、“亚龙湾”“大东海”等几处海滨景点而去。1998年之后,三亚海边新建了“南山寺”景区,其规模堪称宏大,108米高的巨型海上观音塑像也颇吸引游人(本博客将有专文介绍)。然而,我对那些纯粹是旅游、消闲的景点不太感兴趣,我喜欢看的是名胜古迹,有文化积淀的景点。但三亚市毕竟是个新兴的城市,历史上有名的文物古迹很少,仅有的几处古迹,见诸典籍的文字介绍也很简略。因此,我来三亚之前,特意地查阅了三亚市的地图,希望寻找到我所喜欢的文物、古迹或历史悠久的寺庙。但是仅找到了一处叫做“落笔洞”的景点。到了三亚之后,我们在亚龙湾呆了整整三天,才有机会去探访这个位于三亚市东北郊的神秘洞穴。

       下图、眼前这座孤山,突兀地耸立在广袤的原野之上,它的名字叫做“印岭”。靠近公路的这一侧,是陡壁悬崖,形如斧劈刀砍般直上直下,落笔洞就在这座山上。但究竟在山的那一边呢?

 下图、高耸的孤峰,离公路并不远,但路边通往孤山的方向,却全被铁丝网封闭。公路上没有行人,只有过往的少数几辆轿车,也是呼啸而过。无从询问。顺着铁丝网向前走,看到路旁有一个指示牌,上书 落笔洞文化遗址 ”,箭头直指半山腰悬崖处的小洞,而铁丝网并没有开口设门之处。

        一眼望去,整座山全被丛生的灌木、乔木封锁,无路可寻。好在有两条似乎在不久前推平的土路,路边倒下的灌木开始枯萎了,方向大概是朝着左侧山脚下而去的。想到“车到山前必有路”,我就沿着松软的土路,并非充满信心地出发了。

        未走到土路的尽头,就竟然就没有路了(前面是条小河)。忽然在右侧发现隐隐约约像是有一条羊肠似的小径,在长满荒榛的草莽中曲曲折折地蜿蜒着。因为昨天刚刚下了一场雨,小径被雨水淹没,似乎没有人进来过。水不很深,趟着水走了约30多米,小径变得干燥起来,然而再走了50多米后,小径分为两歧。不知向哪里走才能到达落笔洞。抬头看看了山,峭壁已经离得很近了,所以我选择朝右边这条路。

       下图、十几米过后,小路忽然变宽了,且正对着半山腰的洞口,真有点喜出望外。

      下图、拉近镜头细看,我却疑惑了,这洞口看上去很小,且在绝壁之上,看不到任何路径可以到达,这个洞难道就是落笔洞吗?

   下图、路的尽头,是一块“ 落笔洞遗址 ”石碑。石碑的后面,是荒草掩映的小径。看来离洞口不远了。然而,小径却不平,忽高忽低、且全是乱石或水坑。

  下图、终于来到了洞口,洞口前也被茂密的荒草遮挡。忽听到似乎有人在洞内大声说笑,仔细听来,是三女一男在说话。想到这一路上,只有我一人在走,没见到别人,不禁有些毛骨悚然了!洞内该不是有鬼魅吧?听声音是现代的海南人口音,虽然听不太懂,但肯定不是古人在说文言文!

        投石问路!对,我顺手拾起一块石头朝洞内掷去。并用高分贝、有点变了调的声音大叫一声,“洞里有人吗”?随着石头落地的声音,洞内的声音戛然而止,一时万籁俱寂!虽然仅仅2、3秒的时间,却让我头发根都立了起来。之后,有个女声叫道“有人”,又有一男声问道:“你是什么人”?

        随后,从洞内走出三女一男,年龄都在三十至四十岁左右。操着海南口音。听我说是从遥远的北京专程来寻落笔洞的,且是独自一个人前来,很是惊讶。原来他们刚才都背向洞口,正给想象中的神灵磕头呢!我扔进去的石头,再加上他们很少听到的纯正的北京普通话,把他们也下了一跳!

        我以为落笔洞应该很深,很长,就问他们:“你们是从那个洞口进来的呢”?男人说:“这个洞只有这一个洞口,我们就是从这里进来的。”原来他们都是当地人,住在落笔洞以北约十公里左右的村庄内,村里及周边每年都有人来此烧香,祈求神灵、祖先保佑。

     下图、来到洞口,仰头望去,洞口的上方,光秃秃的岩石上很少有植被。但却有明显的雨水冲刷的痕迹以及类似钟乳石的岩溶表面。我想,这也大概是形成岩洞的原因吧。

下图、进入洞口,右侧岩壁的上方,有用红漆描过的醒目的三个正楷大字“ 落笔洞 ”。

下图、再拍一张近景,这回看清楚了。全部文字为:至元癸未      落筆洞     维山雲従龍

        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八月—末年:公元1294年)是元朝时元世祖的年号,共31年。癸未年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落笔洞三字的书写者为宋末元初人云从龙,字维山详见本文附录:《云从龙其人》。

下图、这是在落笔洞三字的下方,拍照的洞口情形。经常有人走的地方形成了漫坡,而无人走的地方还保持着天然石坎的形状。

下图、站在洞的最深处,向外拍摄洞口处,看得很清楚,洞口处较高,像一道石墙。而洞内的地面比洞口处低大约1.2米左右。洞口略呈三角形,洞口的上方,有通透的石隙可射进光线。

下图、这是洞顶处,有钟乳石自上而下地垂挂着,还可以看出岩石的本色。而其他部位则像是被烟熏得黑漆漆的。

       下图、漆黑的洞顶及洞壁。看不到有摩崖石刻文字。

下图、落笔洞的洞底平缓,至洞顶的高度大约8至9米左右,最宽处约4米,进深约5米。巡视整个洞穴,一尊佛像也没有,也没有道教神仙或祖宗牌位。刚才这四个人敬的十二支香、2支红蜡烛,就插在洞最后部的一个凹坑处。他们的烧香是敬献给哪位神灵的呢

  下图、拉近镜头拍摄,是13枝粗香,6枝细香和2枝红烛,旁边的红色塑料袋里有几个水果和几张1元纸币。这个小洞的上方,似有摩崖痕迹,但看不清字迹。但不像是佛像

下图、在大洞的右侧,有一窄而高的狭小侧洞,洞下部有近似椭圆形天然小洞,进深约半米,小洞下方开口,有流水冲成的深沟。整个洞口形状极似女阴。小洞的最深处明显地插着还在燃烧的9枝香(很显然是那三位女人敬的香)。而洞口外的侧壁上,斜插着四枝香。(我猜测是那个男人敬的香,按佛教规矩应是敬三炷香,但他为什么敬的是四炷香呢?)我忽然明白了,这几位善男信女烧香敬的神灵是谁了。生殖崇拜,自古有之,难道在海南这块土地上仍在延续这古老的风俗吗?

      下图、出得洞来,有一通斜卧在地上的石碑,一多半已被荒草、灌木枝叶遮挡住。

        我“披荆斩棘”(实际上只是将乱草拨到一旁),分二次拍摄了这方石碑的中文部分。现整理如下:

                                                                                         落笔洞遗址 简介

        落笔洞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一万余年(10640±207)。1992年-1993年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人牙化石、打制敲砸器、砍砸器等文化遗物600余件;发现华南虎、亚洲象等动物化石。落笔洞遗址属岭南地区洞穴石器文化范畴。遗址洞壁有宋、元、明、清时期诗词题刻,最为著名的为元代至元癸未年(1283)云从龙题刻“落笔洞”三字。

        落笔洞遗址是中国晚期智人分布最南端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存,也是海南迄今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对研究海南岛古地理、古气候、古动物,特别是古人类的活动区域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

          编后:

        看过关于落笔洞遗址的简介,只是知道了,它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但此洞为何叫做“落笔洞”? 还是没有说明,我想,这其中一定还有典故或传说。

          回来后,从网上查得信息如下:

        “落笔洞”洞口高约12米,宽9米,深18米。洞顶往里逐长高到20米,在极高处有两根向下垂吊的钟乳石,形似两枝悬吊的笔。落笔洞正是由此而得名。明《正德琼台志》对此洞记载:“其中有:石形如悬笔,笔尖滴水不断。”可知此洞在古代已知名于世。落笔洞至今流传着一个善恶报应、泾渭分明的故事:古时,文曲星君双手握着神笔在彩云上潜著天经仙典,经年不息,因神疲力不乏,神笔脱手落于印岭,变成洞顶垂伸的两枝巨大的石笔,下尖不断滴下仙水。仙人定下禁言:仙水只给诚实勤劳的人,以发家致富,延年益寿;而对权贵恶劳者,滴水不赐。附近有位贪婪十足的财主,手捧金盆进洞,看到巨笔尖下仙水连珠,满以为此生天赐福分无边,可当他双手捧金盆接水时,笔尖滴水顿停。他一连站了几个时辰,总无仙水滴下。可当他收盆转身,笔尖又滴水连珠。财主恼怒极了,带家丁打手,用大锤打断笔尖。从此,石笔无锋,仙水消歇。财主回家后,家道年年衰落,他在穷困潦倒中一命呜呼。不知过了多少年,仙人为了辅助诚善勤劳的百姓,便又使两截悬笔长年滴水,一直至今。

         附录:

                                                        云从龙其人

        云从龙(?-1296年),字无心,号维山,蒙古族,巩昌府陇西县(今甘肃陇西)人。(南)宋末元初人。曾任征南大将军、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成吉思汗之曾孙。忽必烈即位后,全面展开灭宋战争。云从龙因系皇族而受到重用,在元朝居官十七年(公元1280年-1296年),政绩显著,是元初疏理中央对海南岛统辖关系的关键人物。

       最突出的有三件事: 

一是入琼抚黎。史载,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钦授云从龙宣命隆金牌虎符、宣武将军(正四品),出任湖广邕州安抚使。他宽刑重典,仁慈为怀,除暴征,养老弱,设为序,举孝廉,政绩卓著。同年再被钦授宣命金牌虎符,提升为怀远大将军(从三品),任广东琼州安抚使。他实施绥靖政策有方,人民都心悦臣服。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钦授宣命降金牌虎符,晋升昭勇大将军(正三品),任广东海北海南道宣慰使。他推行科举,定立条规,以礼义忠信教化庶民。

二是平反冤狱。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授宣命带前降金牌虎符、昭通大将军,任广东道提刑按察使,提点诸狱。他不避权势,为冤假错案平反,释放无辜,许多获得新生的人都削发为僧诵经祈福来报答他。雷(州)琼(州)的居民还在雷州万山第一峰建"景贤堂",把他的画像、贤德、政绩刻在碑上并安放于白莲社,作为纪念。

三是征服交趾(今越南)。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交趾发难,朝廷因云从龙长期主政湖广,深得军民拥护等,诏期入朝,授予宣命降金牌虎符,授征南大将军(从一品),行使相职。他率兵南下,征服交趾,使元朝无南顾之忧。

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赠陇昌公,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是年二月初七日终世,赠正一品,遣礼官谕祭,御旨赐葬白云山(广州番禺少河镇五仙桥)。墓后山谷赐拨其所有,后人叫成“云家山”;墓前几十亩良田为祖坟祭田,后人叫“云家祖田”。

据云氏后裔于公元1935年编纂的《进士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出将入相维山公传略》记载,云从龙生有四男,次子定居文昌,“文昌一邑尤为蕃衍焉。”云从龙的父亲云海、母亲苟氏随子来琼,终世文昌,云海葬于文昌紫贝岭,苟氏葬于海口市长流丰盈(今西秀镇)。云海被今海南云氏尊为入琼始祖。

云从龙墓是广东地区唯一保存的元代皇帝御旨赐葬古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位于天河区沙河镇五仙桥云家山,初建于元朝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最近一次重修于1984年。为广东省、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墓园占地面积3040平方米,有墓陵和藏碑亭。墓园门前有石狮,牌坊上书“云公从龙墓园”。墓陵形状为传统山手环抱墓,墓碑上书“御葬湖广安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赠正一品维山云公同夫人徐氏墓 康熙二十九年立”。藏碑亭在墓园右方,为绿色琉璃瓦四角亭,占地面积15平方米。亭匾书:“云家山藏碑亭”,内有石碑4块。其中有民国3年(公元1914年)广东都督龙济光和民国10年(公元1921年)广东省长陈炯明先后立的保护禁碑、民国8年(公元1919年)立的云从龙墓志碑、1989年立的海外云氏后裔捐款重修墓园碑记。

        全文完

原题:(原创)三亚:形似女阴的奇洞    2012-12-07 15:09    发表

2018.12.31    阅读(1366)| 评论(28)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