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谷想法散文

深秋里逛瑶里

2023-11-27  本文已影响0人  云起龙飞

瓷都景德镇,早已誉满世界。而地处赣东北边陲景德镇市浮梁县的瑶里,碧绿的群山、清澈的小溪、闲适的古村、淳朴的民风,无不显示出这方山水的灵秀古韵和透露出作为一座被时空尘封的家园独有的魅力。

有人说,瑶里的美,是一种生态美。是人与自然生息与共、浑然一体的自然美,难以用一种单一的美学概念来十分准确地描述她。但是,如同所有的美最集中体现在她山清水秀的人居环境上。

在这草木黄落雁南归的深秋,我翻开厚重的瑶里史书,渐渐地步入瑶里的历史长廊。从婺源篁岭到瑶里的一路上,只见青峰叠翠,清涟的河水在缓缓流淌,纯朴的茶园里仍散发着碧绿的光泽,农家小院掩隐在林荫中。

车停在高岭国家矿山公园的牌坊不远处,我们便开始游东埠古村。东埠是明清之际高岭土、釉果等景德镇制瓷原料的集散地,现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街巷 、古码头。

高岭山下河岸边,东埠为古代浮梁四大名街之一,由古街和古码头组成。古代运输主要靠的是水运,高岭山下的东埠码头在浮东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年大量的高岭土、瑶里釉果和窑柴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到景德镇,支撑着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东埠古街的徽派建筑,马头高翘,粉墙黛瓦,依山傍水,岁月在百年老屋的柱子上刻下沧桑,河埠石阶上的水痕已慢慢地褪去,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在老屋斑驳的门槛上闲坐着,目光中透出他们的生活平淡而宁静。

走在青石铺就的街巷中,伸手触摸那斑驳的门墙,沉浸在被岁月遗留下的沧桑中。

到了瑶里古镇,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的进到古镇。古色古香的民居,依山傍水,沿河而起筑。潺潺流动的河水里,游鱼清澈可见,数百幢明清徽派古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宛若置身于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中。

在这里,似乎不经意间,就能谱写出一篇篇醉人的诗意和勾勒出一幅幅唯美的画卷。

瑶河上横卧着一道风雨桥,飞檐斗拱,造型优美,这是瑶里古镇的标志性建筑。站在长长的廊桥上,一览瑶里的青山绿水。两岸的粉墙黛瓦,身后的苍翠古树,脚下的瑶河宁静,古镇就像一幅浅墨山水画。

令人惊艳的是瑶河上横卧着两条窄长窄长的板凳桥,如今依旧为村民使用,沟通了两岸村民的联系。望着眼前的独木桥,我有点百感交杂的感动。

漫步在瑶里古镇里,随处可见三两的白发老人闲坐一旁。眼前那一张张被时光雕刻的脸庞,被岁月留下了一道道深刻印迹。时光好似门前河水般,在指尖不经意间流逝。

古镇没有半点的浮华,这里只有时光的厚实以及河水的明澈。清净,朴实,简单的生活,让人渐渐远离都市带来的喧闹与压抑。

能去原始森林看一看,是一件令人舒适的事。素有“林之海”的汪湖,位于赣皖交界的山区,是瑶里镇下辖的一个村,海波一千三百多米,自然景色绝佳之处。

一路辗转的山路,下车后环视四周,蓝天苍穹,树木葱翠,群山叠嶂,层林浸染。枫叶红透,染尽秋意浓浓,人也一下子醒了似的。

走进瑶里原始森林,只见古木参天,古藤缠绕,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在林间穿行,路边不时有枯死的巨大古树倒在地上。这么多名贵的古树,是在一般的林区或城市的公园看不到的。

走入森林深处的峡谷中,沿着栈道,时上时下,渐行渐远。一路上名贵树种数不胜数,像黄山松、楠木、甜槠木,红豆杉……站在树下,抬头看那不见顶的树木,人也越发的变得渺小了。

自然生成的奇特岩石上,那如狼似虎的流水,急促而下,形成一个个壮观的瀑布。聆听着山间飞瀑流水之声,就这般敞开心扉的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林中有条山涧,溪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时而哗哗地流淌,时而积水成潭。这一切是那样的自然、流畅、和谐。

走出山涧,才是依山傍水的汪胡村。山前的秋叶随风落下,似是红蝶飞舞,层层叠叠,饱含着对大地的情意,为来年新的生命轮回举行隆重的仪式。

梅岭,掩蔽于密林深处。转过一处坳谷,又见一岱青山,以至于地导也认错了进入梅岭的岔路口。峰回路转的际遇,总是别样美。来到梅岭,这是一个古朴久远的村子,浓郁的田园风光,一股夹杂着泥土的清新,沁入心脾,这样的场景曾经是那样熟悉和亲切。

村口的一棵古樟树主干庞大,树冠广延如巨伞,树荫覆盖着横架小溪上的石桥。这单孔石桥建于清同治年间,是连接徽饶古道的古代石拱桥之一。桥逸堆放着几垛稻草,已显沧桑的古桥与古樟相伴,构成了一幅和谐自然的景致。没有游客,也没有行人,一切都是静谧岑寂。

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绕南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但是因这里生产的釉果质量优异,被称之为“瓷之源”。绕南村自古以来古代匠人们就在这里制瓷,也留下了多处宋、元、明等时期的古窑遗址,以及大量的古矿洞、古水碓等瓷业遗迹,成为我们了解瓷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窗口。

坐落于芭蕉山,靠绮山之谷间的饶南村,山上古木茂盛,翠竹摇拽。清澈见底的小河穿村而过,秋天的饶南,红、黄的叶子随风飘入河中,清澈的河面上多姿多彩,韵味无穷。

历经宋元明清,一座座古窑建在山青水秀的河岸边,熊熊的窑火,曾经映红过山间的夜色。神奇的窑火,烧红了一件件精美的陶器,把各种花鸟虫鱼的图案永久地印在了陶罐上。如今,古窑虽已荒废沉寂,但仿佛还在述说着瓷都历史的久远和陶瓷艺人曾经创造的灿烂的文化。

过板凳桥,沿河而行,一座座古窑址建在靠岸的河水旁。看着这些遗留下古窑址,你想象不到几千年前,先人是何如在这简陋的作坊中,做出那一件件让世人赞叹不已的陶瓷。

尘归尘,土归土,流水一去不复返。此刻,踩在脚底下的每一块碎片,无不是那段辉煌历史的最好见证,也就越发的显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

提到瓷器,又不得不说到茶叶了。素有“茶之乡”的瑶里,早在唐朝就被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诗篇《琵琶行》中说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可见其茶文化的底蕴悠久深厚。在瑶里,中国的瓷文化和茶文化才会这般融合;也只有瑶里,能让中国的瓷、茶文化展现的淋淋尽致。

上等的好茶,要慢慢地品尝,才能回味无穷。瑶里山水人文的美景,也要慢慢地观赏,才能读出韵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