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裴多》
人世太无常了,谁也不知道谁什么时候会挂掉。人到了一定年龄,随时都有故去的可能。昨段时间突然听说李咏去世,当时简直不能相信,太震惊了。他那么年轻,又是那么乐观可亲的一个人,却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实在可惜。
网上看到有人写到:
李咏走好!每一个平行世界,都需要笑声。你就这样潇洒的挥挥手,遁入了隔壁的宇宙。把悲痛、震惊和怀念,留给了喜欢你的人们。
那么去吧,潮水远方的潮水,汹涌而来,横亘在你和我们之间。时空发散,不复收敛,你的影子,渐行渐远。只有你的传说,久久的,久久的,飘荡如云烟。
李咏逝世消息刚放出没几天,又爆出金庸老爷子离世,于是整个媒体接踵而来各种报道,朋友圈到处是灵堂。2018 年,真是很不好的一年,一下失去了好多位文化名人。单田芳、李咏、金庸,都是极让人喜欢的和敬佩的人。
人世的无常,让我想起老家村子里面的人,以前很多熟悉的,都已经不在世了。想想一辈子真的很快。昨天和同事闲聊,他说,“感觉很多人都在一个个的离开我们”,我说,“小的时候感觉爷爷奶奶辈儿的人在一个个离开,现在轮到父母辈儿的了,再过些年就轮到我们了,时间过得真的太快了。相对于地球生命,人的生命真的就像一瞬间...”
记得我在 15 岁左右开始考虑和担忧死亡,那个年代,在学校里,每当想到死亡我就感到焦虑,不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个啥,时间一直在流逝,我们每个人,到最后都要死去。
前段时间,读到《裴多》这本书,感到相见恨晚,一本字数不多的小书,我很快就读完了。读罢此书,让我对生死又有了一些思考。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斐多》是苏格拉底(Socrates)服刑那天,在雅典(Athens)监狱里和一伙朋友的谈话。谈的是生与死的同题,主要谈灵魂。全部对话都是参加谈话的斐多向伊奇(Echecrates)讲述的。讲述的地点的弗里乌斯(Phlius),因为伊奇是那个地方的人。
苏格拉底说:
“许多人不懂哲学。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他既然一辈子只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一旦他认真学习的死到了眼前,他倒烦恼了,这不是笑话吗?”
“我要跟你们讲讲:一辈子真正追求哲学的人,临死自然是轻松愉快的,而且深信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上得到最大的幸福。”
“我们认为死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处于死的状态就是肉体离开了灵魂而独自存在,灵魂离开了肉体而独自存在。我们不是这样想的吗?死,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吗?”
世上多数人准以为活一辈子不享受肉体的快乐,就活得冤枉了。谁要是对肉体的享乐毫不在意,他就和死人差不多了。
为了赚钱,引发了战争;为了肉体的享用,又不得不挣钱。我们都成了这类事情的奴隶了。因此我们没时间研究哲学了。还有最糟糕的呢。我们偶然有点时间来研究哲学,肉体就吵吵闹闹地打扰我们思考,阻碍我们见到真理。这都说明一个道理: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我们得甩掉肉体,全靠灵魂用心眼儿去观看。
如果思想集中,不受外物干扰——一切声音、形象、痛苦、喜乐都没有,尽量撇开肉体,脱离肉体的感受,专心一意地追求真实,这该是最适于思想的境界吧?
我的朋友,假如他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他临死决不会愁苦的。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惟有到了那边,才能找到纯粹的智慧,别处是找不到的。照这么说,哲学家怕死不就非常荒谬吗?
灵魂独自思考的时候,就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这是和它相亲相近的境界。它不受纠缠而自己做主的时候,就经常停留在这里了。它不再迷迷惘惘地乱跑,它安定不变了,和不变的交融在一起,自己也不变了。灵魂的这种状态就叫智慧。
灵魂很像那神圣的、不朽的、智慧的、一致的、不可分解的,而且永不改变的。肉体呢,正相反,很像那凡人的、现世的、多种多样的、不明智的、可以分解的,而且变化无定的。
苏格拉底,做为伟大的哲学家,为了真理而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坦然赴死,给人留下了很多讨论,他相信灵魂永恒不灭,死亡只是灵魂去了另一个世界。我倒真的很希望事实就是那样子,那样或许就有来生,或许就没有 “人死如灯灭” 那样冷冰冰的恐惧。如果死亡代表着个体在这个世界,不,在所有世界永远不存在,那么曾经的存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的认知很有限,我们的视野很狭窄,就像海底的生命看着天上的太阳,星星,还有上面的海水,以为那就是天,它们从没有探出脑袋看海平面的世界,它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别有洞天。局限的世界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同样,我们人类生活在另外一个局限的世界,我们的视野同样有限。我们不知道银河系之外是什么样的世界,不知道死亡以后到的另外一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地球在宇宙中,可能连一粒尘埃都不算,一个人这样的个体,又是地球上的一粒尘埃。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时间,空间又是什么?或许真有神的存在,是神创造了我们这个世界。只是若有神,神又从何而来?这样一直问下去,真是没有穷尽了。世界太奇妙,我们一无所知。
对于判定苏格拉底无罪的人,苏格拉底安慰他们说:“死亡要么是无梦的长眠——这样会非常美好;要么是还有来世,那么他可以在地府里继续和那些逝去的伟人谈话,考察他们是否拥有智慧。”
最后苏格拉底说:“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要去做的哪个更好,除了神之外谁也不知道。”
现实中,大都市里,太忙导致生活进程加速,时间在焦虑的裹挟下越走越快,怕每个深夜降临,又怕每个黎明到来,怕自己在周而复始的日夜里平凡的老去,找不到活过一生的意义。
或者读书、写作、练字、绘画、弹琴谱曲作词可以静人心,在这个嘈杂的世界让心灵安静一些,让时间慢下来。
有时间了,多读读像《裴多》这样的好书,给自己些精神食粮,给自己些思考,想想未来自己要去向哪里,要身处何方,不要迷失在无尽的工作中。
有时间了,多写写日记,多写写博客,“我想,一个诗人,如果是真的诗人或创造者他不仅把文字造成诗句,还该创造故事”。多创造故事,多创造思想。时间可以带走肉体,愿精神不朽。像金庸那样,他已经死了,但他还活着。
2018.11.17 11:50
上海 桃浦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