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蝈蝈
已经过了处暑的申城依然高烧不退,闷热潮湿的空气热得让人透不过气,夏天似乎没有要结束的样子,气象台预计周末又要攀上35度的高温。地球的升温已经让夏季越拖越长,长达五六个月的夏日早已悄悄地打破了均衡的四季。
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来说,夏季的来临似乎已没有明确的标记。恒温的游泳池一年四季开放,不再是夏天的专利;夏天独有的瓜果,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不再有满嘴的口水和心里的念想;短衣短裤,也不再是夏天的标配,只要想穿任何时候都可以穿上出门,尤其是寒冬腊月,绝对时尚时髦,只要你能抗冻。
回想自己小时候,夏天还是很短暂,这段弄堂孩子们最期待的美好时光,总是在小竹笼里叫个不停的“叫哥哥”(蝈蝈)的歌声中悄悄来临。只要看见淳朴的山里人挑着一大堆小竹笼里走进弄堂,孩子们明白,夏天到了,暑假到了。
夏天的弄堂里热闹非凡,除了孩子们的欢闹声,还有此起披伏的虫鸣声。但凡有小孩子的家庭,都会在窗户上挂一个迷你的竹编笼子,里面饲养着一个勇猛的蝈蝈。萦绕在石库门弄堂里的虫鸣就是这些小生灵的歌声。
“叫哥哥”是沪语对蝈蝈的称呼,漂亮的虫子披着绿色的盔甲,顶着二根长长的触须,泛着金光的翅膀上带着美丽的花纹,与小身材不匹配的二个大后肢支撑着它在狭小的竹笼里灵活地转身,不时发出高分贝的鸣唱。据说“叫哥哥”的歌声是安定情绪的,可以让孩子们安心入眠。而孩子们也对竹笼里的蝈蝈情有独钟,每天定时喂食西瓜皮、毛豆子,让人和蝈蝈都快乐无比,一个简单易养又不花成本的宠物。
在我自己孩子成长的九十年代,上海的街头已经少见挑着一大堆小竹笼兜售蝈蝈的山里人,但在一些大型的农贸市场上,还是能觅到踪影。 每年初夏,我都会为孩子买一只“叫哥哥”,尽管在心情烦躁时,蝈蝈的声音也算得上是讨厌的噪音,但大部分时间它都是以嘹亮的歌声博得全家人的喜爱。
挑选好嗓子的“叫哥哥”是一个技术活,运气不好时会遇到“沉默的虫子”(实际是雌性蝈蝈)。但要在数以百计的小竹笼中挑出一个声音响亮的“叫哥哥”,实在难度很大。无从下手时,淳朴的山里人指着一个小笼对我说:“这个肯定不错,你看它的翅膀在动呢!”原来蝈蝈是靠翅膀振动发声音的。
“叫哥哥”很容易饲养,西瓜皮、密瓜皮以及毛豆、甜椒甚至生肉丝都爱吃。每次喂食,食物刚从笼子上的小洞塞进去,它就会迫不及待地用两个大钳把东西全部拖进笼子,毫不文雅地狼吞虎咽起来,同时发出‘沙沙沙“的啃食声。每当我们吃完西瓜,都会记得给它留点瓜皮,放在冰箱里作第二天的早餐。
夏日总是在蝈蝈的歌声中悄悄过去的。秋天到了,夜晚的温度明显地下降。为了防止虫儿着凉,我们会将它移进室内,放在卫生间的窗台上。然而,大自然的规律终究是无法抵御的,随着秋的深入,“叫哥哥”的身子会越来越干瘪,色彩已从翠绿渐变成深绿、墨绿直至褐黑。虫儿沉默的时间越来越长,歌声越来越短,声音也越来越沙哑,有时甚至会听到它为了歌唱发出的短促颤音,似乎在竭尽全力挣扎呼唤着。每次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就会祈祷,希望它能平安熬过一天。然而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生命在轮回。每次向孩子解释生命的意义,看着孩子为虫儿悲伤,很有些后悔,但也有些释然,这些小小的蝈蝈,用它的生命让我们领悟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家渐渐告别了“叫哥哥”。自己不再购买饲养,似乎也很少听见邻居家有虫鸣,路上是绝对看不见游走的竹笼和山里人。或许因为太渺小太草根,山野的蝈蝈已经轮不到入沪进城了。
四五年前,家里来了二位来沪度假的海外宝贝。为了增加孩子们的假期新意,先生突发奇想地去买“叫哥哥”,走了很多市场,最终居然在花鸟市场的宠物商店觅到了一个蝈蝈。只是今非昔比,蝈蝈已经摇身成为宠物商店的新宠,不仅身价大涨,居住环境也从传统竹笼升级到了不锈钢的宽敞别墅,进城后的蝈蝈生活水准也跟着时代潮流在提高呢!好在“叫哥哥”的乡音未改口味未变,还是嗜好西瓜皮和毛豆子,还是不知厌倦地唱着单调的歌,看来它们比人类更懂得怀旧不忘本。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蝈蝈”,让孩子们体验了我们小时候的快乐,物有所值!
这些年,随着上海市区绿化环境的改善,人和自然已经相当和谐。整个夏日,小区都被环绕在不知疲倦的知了歌声中,台风过后居然一地知了的残骸;窗外的空调架角落俨然成为一对斑鸠的婚房和产房,花盆里的枝条和叶片,也成为了它们的基建材料,看着鸟二代的出壳和成长,心里居然产生了老奶奶般的欣慰。
大伏天的某个上午,一个蝈蝈居然历经高温和高楼,飞越到了窗外二十多层高的花盆里,钢锯般震耳欲聋的虫鸣让我震惊,以为自己回到了黄山脚下的密林。除了宠物商店住豪宅的蝈蝈,上海的市中心竟然也有了自由飞翔、自由歌唱的“叫哥哥”,这般自然和谐的美妙实在令人兴奋并值得夸耀。
窗外,气温还是很高,然而,知了声却比往轻了很多,毕竟已经是立秋和处暑节气,夏日的虫儿们将循着自然规律走向各自的终点,生命轮回,天地共存,牵挂着那个自由的蝈蝈。但愿明年市区里有更多的蝈蝈,在自由快乐地歌唱着…… 202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