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出山:自我营销思维需贯穿职场

2020-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萍谈职业

在刘备“三顾茅庐”前,《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既然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淡泊名利,是什么让别人相信他有能力,并把他推荐给刘备呢呢?第一个是司马徽(水镜先生,诸葛亮的导师,自带名人光环),他在刘备跃马檀溪到他家避难时说“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第二个是徐庶(字元直,诸葛亮的好友),他在母亲被骗至曹营后被迫离开刘备,当时刘备正求贤如渴,于是他也推荐了诸葛亮。

为什么刘备需要人时,他们都想到了诸葛亮呢?诸葛亮早把自己的才能展示给过过身边的老师和朋友了,搭建好了人脉圈子,还利用和古代名人比较,让自己名声在外。

并且在刘备前两次来请时并未急着相见,而是根据甲方遇到的实际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咨询方案,在第三次见面时做了充分的展示,继而拿到了长期合作协议。

并不是踏入职场才需要自我营销,营销的本领我们与生俱来

微笑是他与人交往,吸引人注意的手段,即便不在母亲身旁,让人喜欢,便让他得到照顾。这种与生俱来的技能,让人类在生下来很多年都在啃老、被抚养、被保护和教育。

在人类历史上,男性要通过营销和自我展示才能让基因延续下去。占主导地位的男人形象多半绚丽多彩,比如印第安人酋长戴着羽毛摇曳的头饰,印度大君穿着华丽的丝绸和脖子上挂着硕大的珠宝。

即使现在,职场中也需要人们花时间去营销自己,向同事和上级展露自己的实力,建立业内口碑。可是也有很多人却不愿意这么做,为什么呢?

不感兴趣和怕麻烦

这是最常见的理由,蔑视营销的结果就是努力付出,却得不到回报。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出版了很多本通俗心理学方面的自助读物,让人知道了武志红这个心理咨询品牌。做职业规划咨询的古典也写了很多本畅销书,让新精英更有知名度。

相反,一些在心理咨询方面同样造诣很深的老师们,一些同样把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做为个人使命的同行们,却因为宣传做得不够,无法被市场熟悉和认可,进而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打个比方,橙子种得好的人大有人在,为什么只有“褚橙”人尽皆知?

再比如,每个家庭必备的酱油,生产酱油的厂家那么多,绿格子桌布标志的“厨邦”酱油能够后来居上,在同类产品中的定价还处于头部市场,依然销量领先。

影响消费行为的是价格吗?肯定有这个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广告让它在消费者的头脑中留下了印象,通过购买后才对它“晒足180天”的质量有了体验。如果没有连番轰炸的广告,又怎么会有花高价去体验的冲动?

产品是如此,人也是一样。每年的出版物不计其数,写出畅销书的却只是少数人,不一定是作品真的比其他人高明多少,但却一定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被人接受、被容易想到的那一个。

现在很少的人能够静下心来去读大部头的著作,所以读“干货”文章成了主要阅读方式。几分钟的短视频,一个小时的听完一本书,各种速成的培训班道理都是一样的。时间有限,最能吸引到注意力的就是成功的。

同样的,你因怕麻烦,不去营销自己,也不向你的甲方展示个人品牌,或许在小圈子里能够顾及生计,但想发扬光大就难了。

放不下面子是个通病

我们的文化比较含蓄,虽然我们都喜欢钱,但不能说。造成的后果就是小时候对钱不屑一顾,成年后又唯“钱”是图。

正因为有的人表现得对金钱不屑一顾,有的人对它又爱又恨,还有的人既需要钱,又感觉钱是肮脏的,有一门关于“财富的冥想”课程,受到想改变自己与金钱的关系的人欢迎,尤其是认为与金钱“链接”得不紧密的人。

在关于财富的冥想中,需要你把金钱想象成一个人物,你觉得他/她是什么样的形象?你们的关系如何?你期待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些人都把金钱想象成一位老师,或者严厉的父亲形象,让人不能亲近。这种与金钱链接不好的人当然无法坚定地去做个人品牌的营销。也解释了很多学习技能的人,却无法变现,对自己提供服务的不能坦然地定价。逐渐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没多久又老老实实回去上班了。

今年疫情发生后有企业打擦边球,被裁员或降薪时不情愿利益被损害,又不好意思去争取。

这些企业只考虑自己2月份没有现金流,员工的利益被排在企业利益之后。

在西方宗教发展中,君主和先知会把自己营造成牧羊人的形象,他们照顾子民的方式,确实也像是牧羊人照顾羊群一般。

有些企业主(他们不能被称为企业家)的行为也如出一辙,从来没把员工当成平等的、被尊重的人看待。

喜欢钱,爱上钱,早点让钱为我们服务。不要等孩子长大后才意识到还没有为自己的养老作好准备,接着父母又病了背上新的负担。

既然大多数人都是用时间来换取金钱,那不如让自己的品牌更知名,早点让自己的单位时间更值钱,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选择好赛道、好公司、好老板,最后做好个人营销

常有人问是大公司和小公司哪个更有上升空间,去哪个更有前途?

刚开始的一两份工作主要是为了学习,在你离开这个平台后有更好的选择机会,那时才看得见收获。

陈先生在大型国企做项目经理,31岁那年从甲方跳到了乙方,原因是他考到了执业证书,但是单位给的补贴只有500元一个月,而乙方为了吸引他过去除了工资增加50%,证书费更是给到4000元一个月,这对当时缺钱的他,吸引力非常大。

但是,2年后他就后悔了。原因是到了乙方后,因为他的薪资在企业里已经算高薪了,2年内他的薪资没有再增长。而且2年后,当他再打算跳槽时发现没有了原来的背书,他选择范围变小了。

人们常说“选择比努力重要”,在新的环境中,所谓未来的上升空间,其实并不掌握你手里,只能靠运气。既然已经确定了赛道、公司和老板,你唯一可控的就是做好个人营销,做好向上管理。

为什么要做好个人营销就不再说了。只要记得,一家餐馆开业前也会找专业的广告公司设计个好的门头,才能吸引食客驻足。你的经历、你的简历、你面试时表现出来的能力都是你的“门头”。

为什么要向上管理?让上级认识到你是一个靠谱的人,加上你的才华和技能才能抓住职位空缺,才有所谓的上升空间。

即便本部门的岗位没有上升空间,也会给你到其他部门的机会。而有些人不愿意和领导处理好关系,8小时以外连领导的信息都不回的人,机会也懒得理你。

最后

大多数的人生就像是落叶一样,在空中随风飘游、翻飞、荡漾,最后落在地上。一小部分人像是天上的星星,在一定的途径上走,任何风都吹不到他们,在他们的内心有自己的引导者和方向。

这小部分人可能是家庭的原因导致心智成熟比较早的,或者是自己幸运地早早读懂了社会这本书。将头脑开放作为一种习惯,客观看待自身,你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痛苦引导自己进行高质量的思考。

如果没有营销自我的技能,那就从现在开始学习。大学也不过四年,只要想学,花三四年你也能摸清里面的门道。

就怕明明知道问题在哪,又只知道抱怨。技能学了一个有一个,没有一个能养活自己,挖了很多口井,没有一口井出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