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子讨论《曹刿论战》

2022-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zique

今天,仍然想讨论战略的话题,忽然翻到了一篇儿子13岁时写的文章。

改了几个字,照录如下:


一天傍晚,我正在拿着《初中生必背古诗文》这本小书,焦急地一遍遍大声朗读。“哎,下周就要测验了,我还有差不多一半没背呢,这该是如何是好啊?!”我在心里小声嘀咕。一分神,嘴里就开始嘟嘟噜噜,吐字不清了。呀,我读到哪儿了!

就这样我只得又一次从头开始读。没想到,读到一半,我的思绪又脱离了我的嘴,飞到了《论语》那一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当思绪终于又恋恋不舍地飘了回来,我惊讶的发现,我好像又忘记自己读到哪里了……

我叹了一口气,把书轻轻地合上了,呆呆地凝视着台灯下的一只小虫,头脑中竟然空无一物……就在这时,老爸刚好路过了书房,看见呆坐着的我,就进来了。“儿子,背书遇上困难了?”老爸轻声问道。我抬头看了一眼老爸,就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把背书的烦恼一股脑都倒给了他:“唉!可说呢!这篇《曹刿论战》那么长,还一点都不押韵,根本没法背!还有,曹刿这人净问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打个仗,怎么还和祭神扯上关系了!再说……”爸爸一直坐在我旁边,温柔地看着我。我渐渐平静下来,迎着老爸那么温柔的目光,我也不好意思再抱怨了。“好吧,其实我就是不太能理解这篇古文,不太背得下来。”我有点沮丧,又有点懊恼地垂下了头。

“没事,刚开始学习古文,学不来也很正常,”老爸温和地看着我,“要不爸爸给你讲讲《曹刿论战》好不好?”

“那太好了!”我高兴地抱了老爸一下,和爸爸并排坐在了沙发上。

“嗯,首先,你能不能告诉我这篇古文具体讲了什么内容?”老爸问道。

“很简单呀,就是一个叫曹刿的人指挥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国的军队。“我自信地答道。

“还有吗?”爸爸用他特有的提问方式问道。

“还有?”我有点惊讶,低下头想了想,又回答:“最后,曹刿还把他打赢齐国军队的原因告诉了鲁公。”

“还有呢?“爸爸接着又问道。

“还有?!”我不禁吃惊地喊了出来。“打仗、打仗后……对了,还有打仗前的分析!”

“对了!”老爸也笑着鼓励我,“这篇古文就是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打仗前,打仗时和打仗后。其中打仗前庙堂对话的一部分,我认为是最精彩也最有价值的部分,我就先和你聊聊这部分吧!”

“你能不能先告诉我,曹刿向鲁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爸爸问道。

“他问了三遍同样的问题——‘何以战’?“我说。

“没错!”爸爸赞许地看着我,“那你能再说说鲁公是如何回答的吗?”

“鲁公先说:‘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曹刿回答说:‘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意思是说,鲁公把衣食分给周围的人,只是小恩小惠,不足以让百姓信服。”

“非常好!然后呢?”老爸鼓励我继续。

“鲁公又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回答:‘祭祀的时候,不随便虚增贡品,只是小信用,神不会保佑的。’”我又回答道,“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很奇怪:打仗怎么还和鬼神有关系吗?鲁公为什么还会提到祭祀呢?而曹刿为什么还煞有介事地回答他?要是我,就会直接告诉鲁公:‘你跑偏了。’”

“你说的挺有道理的,”爸爸停顿了一下,又接着慢慢地问我,“不过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神吗?”

“八成没有吧?”我迟疑了一下,又补充说,“大多数神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吧。”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想象出一个强大的神,还要祭祀他呢?”爸爸接着问。

“为什么?……”我念叨着,“强大的神……噢我明白了!是因为人们希望得到神的保佑呗!”

“那你说,曹刿所说的‘神弗福也’是真的说神不会保佑,还是指老百姓不相信神会保佑呢?”爸爸接着问道。

“明白了!原来曹刿说的还是百姓不相信神会保佑,也就不相信能打赢战争。说明鲁公还是没有得到民心。”我开心地答道,好像作出一道难解的数学题一样兴奋。

“太对了!”爸爸赞许地说,“那么鲁公第三次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鲁公第三次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忠之所属,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说鲁公虽不能保证绝对公正,但可以以情理认真判案子,是一种忠于职守的表现,可以以此一战!”

“那么,为什么鲁公前面的两个答案都被曹刿否定,但这个答案却得到了曹刿的肯定?“爸爸问道。

“因为曹刿觉得前两个答案不能赢得民心,而第三个答案可以赢得民心呗。“我有点奇怪老爸怎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你说的不能说错,但其实是句废话。“爸爸有点严肃地点评我的回答。

“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就可以让人民信服?”爸爸接着又问道。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冥思苦想了很久,仍然没有想法,“我,我不知道……”

“咱们一步步地看。”爸爸耐心地说,又抛出一个问题,“你说权力是什么?”

“嗯,权力就是能掌握别人生死、富贵的能力吧。”我回答道。

“这样吧,我们先来聊聊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吧。”爸爸放慢了节奏,“你说权力是从哪里来的?”

“从哪里来的?权力本身就存在吧!”我脱口而出。

“其实权力就是从每个人身上来的呀。”爸爸说。

“权力怎么会是从每个人身上来的呢?”我疑惑的问道。

“就拿鲁公的例子来说吧,”爸爸缓了一口气,“国君掌握审判案子的权力,如果没有国君做这件事,百姓有了矛盾就要靠自己解决,有时候甚至使用暴力解决,就不存在什么公平和秩序了,谁的拳头硬,谁就占便宜。而国君是把每个人自己解决矛盾的一部分权力收集上来,归到自己手里了。”

“也就是说百姓们认可鲁公判案公正,所以才会拥护他的统治,是这样吗?”我小心翼翼的回答。

“没错!”爸爸高兴地拍了一下手。

“原来是这样!”我也豁然开朗。

“还没完,曹刿为什么又加了一句‘战则请从’呢?”爸爸又问。

“是因为他要帮鲁公打仗。”我回答。

“鲁公自己不能打仗吗?”爸爸又问。

“不行吧。曹刿说他们‘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我回答。

“如果鲁公打不赢,那他缺什么?“爸爸接着问。

“他缺一个能‘远谋’有智慧的人。“

“这种人,就是将!将,是谋划全局的人,可不是什么莽夫。“爸爸解释说。

“这么说,曹刿就是一名良将啊!“我叹道。

通过上面的对话,我已经在爸爸的帮助下,基本消化了第一部分的内容。

“我们再来看看他们打仗的这一部分。“爸爸接着说道。“‘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这句没啥好解释的,就是交代了人物和地点。下一句说‘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这句话可以说说。曹刿后面也解释了‘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就是以逸待劳的道理。”爸爸解释道,“你能理解吧?”

“嗯,可以理解。“我点头。

“那来看这一句——‘公将逐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这句话言简意赅,写出了曹刿的谨慎。但谨慎还不是曹刿最可怕的地方,”爸爸长久地一顿,“最可怕的是他胜而不骄的冷静!”

我点点头,期盼地看着爸爸。

“别看只有四个字——‘齐师败绩’这可指的是一支军队的溃散。这时,基本上胜负已定,但曹刿仍能冷静地观察战场上的局势,冷静地发布号令。”爸爸又是一顿,“像他这种将才,真是百年难得一遇啊!”

爸爸长长呼出一口气:“这篇古文算是讲完了,但是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去了解,比如齐鲁两国为什么要打仗?当时两国的兵力如何?等等”

我也如释重负,使劲的点点头。

“还有,学习一定要学会问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学透,学懂。”爸爸意味深长地看着我的眼睛,“你现在可以试试,你一定可以把《曹刿论战》背下来了。”

爸爸又补充:“爸爸今晚给你讲了很多,你一定要自己再梳理一遍哦。”

于是就有了这篇随笔。


《曹刿论战》,是大家在初中就学过的文章,可惜的是大部分老师不了解《曹刿论战》的内涵,只是讲解了字词的表面意思,很少深入到内容部分去解读曹刿对鲁公提出的那些关键问题。其实曹刿的三问都指向《孙子》计篇中所说的“五事”中“道”,他不断的问鲁公问题,直到鲁公说他自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时候,才认为可以与齐国一战。而这里曹刿所问的就是“道”,而道在孙子中是有特定含义的 。指的是“上下同欲”。而曹刿在战场上的冷静和智慧也充分体现了“将”这个要素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而在我和儿子的对话中,我有意识的使用了“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让我很惊讶的是,13岁的孩子居然可以对很多问题能有很良好的直觉反应,并且能够和我进行深入的探讨。看来孩子都是好材料,要看家长和老师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启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