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华四阶课程工作坊

用科学的方式去思考

2018-10-28  本文已影响56人  染尘思_8a35

  两天的学习结束下来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之中的是这样两个关键词“差异化”和“高效”。王绪溢博士用一个数据让我们明白,原来在课堂上大约有1/3的孩子在上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要学,有1/3的孩子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听不懂,大部分时候课堂上和教师对话的只是班级中的1/3。班级教学中教学组织这一项常常就让我这样的新老师感觉到有些捉襟见肘,课堂上学霸的回答特别的具有掩盖性,孩子们的真实学习境况常常被替代和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很难把握。在《计时法》和《确定位置》这两堂课上,学生的发言和质疑,以及学力单的呈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一个展现。与此同时,课堂上学生手里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投票终端,在恰当的时候非常有用。学生参与的同时,也呈现给了老师一个反应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让老师能够学生的学习情况数据更科学进行决策,从而使课堂决策更加的高效。“同侪教学法”结构图的出现,也让我觉得豁然开朗(可惜没拍到图,不然我就插入一张)。正确率在40%~75%之间问题,这种出现分歧的问题是最有价值,最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需要学生展开对话,相互启发。而正确率百分百的问题,是属于无效问题。同时,基于数据决定请起来发言的学生,也非常的精准,很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课堂决策在数据的支持下更加科学,进而更加高效。

        其实在此之前教研中,我对数字化工具很有疑惑,不明白它怎么就能实现教学的一对一。在使用目的并不明确时,工具甚至有时显得有些负累。今天我明白了,在工具之前是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教,而后是教什么,再是怎么教,最后再是思考技术可以能够在什么地方提供帮助。有信息工具的课堂不见得就是好课堂,但目标清晰,设计科学的课堂也可以是好课堂。犹记得几年前,松林哥带着我们一起思考了2个问题“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教育学到底算不算得上是科学?”最后,大家一致认同教育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在彼时彼刻,我只是对这个结论有这逻辑上的认同,能够触摸到的只有空洞的骨架,而这两天学习,从备课的圈理拎,烧脑1,2,3,对学科思想,学科本质的追问,再到各种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模式(如:同侪教学法,精熟教学法,小组创作研讨模式,五三三教学模式)以及基于数据的课堂决策,都让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科学教育的血肉。同时也鞭策着我去思考:应该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更科学,同时又能把科学思考的方法带给孩子们。

用科学的方式去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