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点滴文化品读

2021-12-27  本文已影响0人  橘右京下的希望

中外宾客走在太原的大街小巷, 常常会看见一种叫作“栲栳”的莜麦蒸制面食。莜面栲栳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食的普通食品, 至今已有1 000余年的历史。

据传, 隋朝末年, 奸臣当道, 谄佞专权, 贤路闭塞。隋文帝杨坚偏信奸佞之言, 要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唐国公李渊力谏不从, 反而被杨广陷害, 贬为山西留守。在携家迁往山西的路上, 身怀六甲的李渊夫人要临盆, 只好借宿于附近的古刹盘谷寺, 生下四公子李玄霸。一日, 李渊与老方丈闲聊, 谈到吃食时, 方丈岫渊看出留守饮食不甚如意, 便下厨房安排, 很快用莜面做出了一种面食, 其外形如圆筒, 洁白素净, 薄如铜钱。每个圆筒的一侧有一尖端, 筒筒排列如同蜂窝状, 因此又叫“莜面窝窝”。李渊尝罢, 胃口大开, 啧啧称赞。不久, 盘谷寺主持带领部分僧人去五台进香, 路过静乐县时, 看到当地盛产莜麦, 便把技艺传给静乐百姓。从此, 莜面窝窝就成为静乐人民待客的美味佳肴, 静乐人又称其为“莜面栲栳”。随后, 莜面栲栳在晋北一带广为流传, 成为家常面食。佛教圣地五台山的教徒们利用当地特产——台蘑, 制成台蘑汤, 蘸泡栲栳而食, 味道十分鲜美。民间流传着“莜面窝窝台蘑汤, 一家喝汤十家香”的民谣。据传, 清康熙皇帝数度朝台, 总以品尝台蘑汤泡莜面窝窝为快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