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在这里,写完就丢
![](https://img.haomeiwen.com/i7461769/e5aa555b50207c70.jpg)
态度
近日变得慵懒,整理笔记,想把一些理念放在一篇文章内,免得四处翻看,麻烦。周国平说,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我说,不论你感到多无聊,去做对自己的未来有益的事。
二十四小时,每个人如此。若非将近死亡,你仍有时间善待自己。精力是有限而珍贵的,应尽快停止无谓浪费时间的行为。即便每个人对“浪费时间”的定义不同,但若你有几分增值意识,也会察觉到无目的地刷微博,抢几毛钱的红包,用表情包引战,网上情绪化地撕骂等盲目廉价的事是不值得做的。你的大脑每天都会处理大量信息,但与你无关的信息太多,接触它们不仅伤脑,而且污染心灵。
尽量不要消耗他人的精力,专注于自我教育。多数人把时间当太阳能,今天用完明天还有。你不是太阳,活不到上万岁,时间减少,生命流逝,多珍惜吧。很多人说利用碎片时间,那么主要时间你在做什么?当你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剩下的才算碎片时间。你想做一件事,不是没有时间,只是你不够重视。应对自己的工作保持敏感,专一,集中精神,思维才会活跃。
做事要找杠杆点,最核心的20%,更有20%内的20%,即杠杆中的杠杆。用80%的精力做最重要的20%的事,用20%的精力做不够重要的80%的事。
利用头部效应找自己的优势,其三大原则是:从价值出发而非从优势出发;思考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从最近的头部做起。即明白做什么能够收获最大价值;更擅长工作领域的哪一方面;把精力投入到能做的改变中。
兴趣与努力是很廉价的,它们很容易就可以生出,难的是懂得所作所为的正确并坚持下去。
行动
根据巴菲特的说法,写下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25个目标,再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5个, 除了这5个,其他的全部要竭力避免去做。即只在最重要的事上做选择,其余不重要的事尽量不做。同时注意时间与精力的分配,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按注意力分配应该是能力>难度>努力>运气。如果实在不知做什么,就做对自己的未来有用的事。
人的精力有限,不要高估意志力,最好做到内在驱动,用目标,动机激励自己。列出做一件事的原则,重要的认知,常犯的错误,比如写作时不能看动漫,不用看电影的方式学英语。再是找到自己的黄金时间,深度思考学习。不要纠结每天完成多少工作,产出的价值大小才是最重要的,即以结果为导向。
有人容易陷入死循环:瞎忙——没空思考——焦虑——瞎忙,这是负循环,要做的是搭建正循环,破坏负循环。
写下目标,但有的人不愿实行。原因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懒惰拖延,一种是视界太窄。拖延的原因有几种,一是对他人强加的意志的反抗,二是想表达“我做主”的意愿,三是在截止日期完成会有快感,四是拖延者大多完美主义。视界太窄是因为人喜欢追求“即刻满足”,沉迷于游戏也是这个道理,升级给人及时的快感,令人满足于虚幻的积淀。有言“让你感到快乐的大多是有害的”,让人轻易满足的,通常没有深刻的实质,最好有选择地避开。
关于习惯养成,习惯由“信号”,“反应”,“奖惩机制”组成。信号与反应是连接的,例如感觉精神状态不良,便听歌放松。或者察觉自己的无知,便学习知识。可以列一张计划表(最重要/爱的事),完成一个便可奖励自己,这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目的是形成“习得性勤奋”。即从不愿做到不做就不舒服到主动找时间做。
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不论做多少,都不会有太多回报,所以很多人说做难做的事才能让自己进步。学习是一个把知识从恐慌区拉到学习区,再拉到舒适区的过程。你要找到最能激发你的价值的工作,自律,刻意练习,不断反思,及时反馈,寻求帮助。
利用smart原则制定计划,即目标清楚,如每天背20个单词。可衡量,通过提问或其他方式检测学习是否有效。可实现,欲速则不达,定量合理。关联性,你学习的知识应该与你当前的需要挂钩。时限性,设定时限。
理时
人脑有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网络思维模式。专注模式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发散模式是放松注意力,大脑处于松弛状态,思维处于宏观视角,为我们提供灵感的一种模式。
进入专注模式能使人的精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但发散模式也能使人捕捉到灵感。学会在工作或学习中进行两种模式的切换。切换到发散模式的方法有洗澡,睡觉,散步,聊天,听歌,涂鸦,运动……只要你认为能放松的都能做。放松时间约为专注时间的三分之一。
有些人很难进入专注模式,建议找个恰当的环境工作,排除一切干扰,手机电脑之类的不要放在面前。可以使用番茄钟计时,工作一段时间,再休息五到十分钟。这个时间需要自己去测量,能集中多长时间就设置多久。专注模式内可以切换专注任务,期间遇到干扰等问题就记载下来,之后设法解决。
再是利用暗时间。暗时间是指人在思考过程中进行的逻辑推理,它不会因为我们在做别的事情而停止,占据人一生中很大的比例。走路,吃饭,坐车,刷牙等时间都能够成为暗时间。若能在这些时间内反思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能够让你联结更多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是在于它能否在恰当的时间被提取出来。如果它们在你的脑海里是孤立的存在,那你迟早会遗忘它们。
利用暗时间,有五个方法。
第一,养成回顾学习到的知识的习惯。毕竟温故而知新,还能强化记忆。
第二,创造回忆的机会,把你学到的知识讲授给他人,或者勤做笔记,加深印象。
第三,属于经验知识的学习,需要你设想自己经历他人遭遇的事,把它与你的感受和情绪挂钩,
日后容易回忆起来。
第四,抽象和推广,将特例中得到的规律推广到一般情况。
第五,联系和比较自身的经历。将别人的经历和自身的经历进行比较,辩证分析优劣之处。
针对自制力的问题,人天生难以抵抗诱惑,对付这种本能的机制,最有效的方法是知识而非自制力。了解一些常见的行为陷阱和心理弱点,便能帮助我们避免很多的失误决策。
我们还能使用各种认知方式来诱惑或迫使自己行动。比如在朋友面前给出承诺或加入训练营,借用外界压力完成这件事。
然后是写作输出,这是对思绪的整理,把脑海中的念想具现化,强化印象。你思考的问题和答案,对生活各方面有趣或无趣的想法和吐槽,阅读笔记和书评,学习收获和感悟,对新闻热点的看法,对经历的事件体验,都可以用语言表述,成为你的积累素材。
思维
人容易陷入一些思维陷阱,一是逃避问题,比如明知不愿工作,二是否认新想法的可能性,比如友人邀你出游,你不去,但去了可能有意料外的收获,三是盲目听从他人意见,他人说课本知识无用,你就当真并且不学习,四是轻信各种结论,如有人说吃什么补什么,值得反思,五是不愿改变自己,有人抗拒改变,宁愿止步,这是危险的,六是在琐屑之事上耗时间,对工作狂而言吃饭睡觉购物都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别人真的只是把你喝咖啡的时间用来思考了,七是闭门造车,不懂借助网络或人的帮助,看不见自己拥有的资源,陷入思考-无解-思考的怪圈。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再有成长性思维模式与固定型思维模式。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智力是可以提高的,容易产生学习的欲望,会倾向于迎接挑战,勇面困难,认为熟能生巧,能从批评中学习,从他人的成功中学到新知,获得灵感,因此他们能获得更高的成就。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是不变的,会避免挑战,自我设限,认为努力无效,忽视有效的负面反馈信息,感到他人的成功是威胁,因此他们止步不前难有大作为。
有三种重要的意识。一是“自我觉察”,即对自己保有客观的反思,审视思想与行为,可以追溯到过去。二是“保持好奇心”,对外界的人保持好奇,适当地接触提问。三是“时刻关注事实是什么”,即简单审视何为事实,以及事实所证实的真理。
阅读
读书不是越多越好,理应针对感兴趣的部分集中研究,或找自己缺少且重要且紧急的去阅读。而时间与效果未必成正比,理解知识,懂得运用才是重点。
在互联网时代,更多地应学会调用知识而非记忆知识,除非它的操作性太强。
古典的《跃迁》提到了“联机学习”,他把信息分为四类,一手信息是知识的源头,常为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二手信息是转述知识源头的著作,如《刻意练习》。三手信息是为传播而简化或极端化的陈述。四手信息是充满动机的情绪化表达。要有目的地学习一二手信息,少碰三四手信息。
人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以及确定接触到的信息是否有内涵。把孤立零散的知识纳入你的知识体系,需要经过观察,分析,预判,行动,矫正,结果,反馈七个步骤。读了和没读一样是因为你没有建立知识体系,把接触到的知识分类
阅读时,可以找相同种类的书进行交叉阅读。先写下你想解决的问题,带着目的看书,然后做笔记。笔记内容分三种:你不懂的知识,作者的观点,优秀的文段。通读一遍时留意这些内容,重读,同时用彩色笔标记不同内容,使用“日期+书名+作者名+我认为重要的内容(摘抄)+我对文章的见解(评论)”。提问,解答,阅读完后回想每一章讲了什么,做思维导图,可以写书评,书评的内容有:这本书讲了什么,你认同与反对的部分,它对你的影响,书的用途与优点。
根据遗忘定律,人脑经过七轮复习会完成一个循环,这个复习时间是十分钟,三十分钟,一天,四天,七天,十五天,三十天。而且反复记忆比长时记忆更好,最好能找到人分享你的感受,或者写作输出。根据学习保持率的方法,把你学到的知识讲授给他人,对记忆的保持率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这是主动学习的结果。
广泛阅读,涉猎不同学科。学习没有界限,没说你是艺术生就不能学营销。理解一门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对某一现象或知识,应挖掘不同的方法事例,比较,对照,洞察它的本质,联想,跨领域运用,把它们与生活联结,强化迁移的能力。搜集素材加专项研究。
沟通
有一个原则是,如果你对答案并不期待,就别提问。围绕“5W1H”六个方面,对谁讲,讲什么,为何讲,何时讲,何地讲,如何讲。针对具体状况进行对话。
同理沟通是,先付出,你是什么反应,对方自有对应的回答。如果那人真诚,内在纯净,沟通便比较轻松。如果那人复杂,内在不纯,那么远离便好。重要的是尊重对方的观点,不直接否定。若要提出意见,可用“如果我是你,我会……”或“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的形式,能够降低对方的心理抵触。
不喜欢的是,并非所有观点都是人的真情实感,也许是从众跟风,也许是盲目随口一说。不要轻信他人的言语,心念总会改变,能够长久地保持内心平淡稳定的人,着实难得一见。需要警醒的是恶念,哪怕转瞬即逝,它也是确实的存在,积攒过多,容易使人生出破坏心。有人需要被人关注,无法认清自己的价值,缺乏自信。
共情交流寻求的是理解,我承认被理解被同情被鼓励对许多人而言是必要的,但“理解”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理解你的人未必关心你,你可能在错误的人身上用错心。圣人度人,愚者自救。我就是愚者,因为身边的圣人不多,除了自救别无他法。
一旦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人就会开始思考诸如“活着有何意义”等哲学式的问题。也许学到的知识太少,但想得太多,一直处于无解的状态。有时人不应多问原因,有一个最优答案是好的,答案过多便会迷乱。阅历不够丰富的人,对世界的广阔与高深匮乏认知,局限于自身的知识层面,容易自我满足,也许是一种悲哀。
很少向人倾诉情绪,快乐与痛苦都是自己的事,分享出去未必得到宽慰。而且有时理解无用,得到他人一句“我懂你的感受”最多能让我喜悦一瞬,心绪转眼平复。问题仍旧摆在面前,只能自己解决。
不排斥与人沟通,但对人事缺乏兴趣。人与人来往,无非是为了各自的需求,满足某种目的,得到,付出,在这寻世找到某种安慰,其诉求仅此而已。
你认识的自己,只是你以为的自己。人需要镜子来照见自己的缺陷。但不要过于相信镜子里的像,它终究只能显现表面样貌。应当先改变自己。
尽量不说刺伤人的话,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不要学他人的口头禅。遇到冷场状况,保持沉默,或者转移话题,不要扯及伤痕或隐私,更不要吐露无缘由无意义的废话。
避免争吵,既耗费精力又无法解决问题。对于发生事件,有人容易陷入沟通误区。一是创造意图,认定对方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行事,把自己想象的性质强加到他人身上。二是设定过失,断定造成损害是某人的责任,转而陷入攻击他人过失的境况。三是忽略事实,只讲对错,“你是错的我是对的”,争输赢却不处理问题。
不爽
以上是近来的笔记,源自各类书籍书评,有《跃迁》《暗时间》《终身成长》,还有一些作者的文章精义,整理了很久,但感觉用处不大。很多时候看似知道很多理论,但自己仍旧无知。断绝显眼的“干货”阅读已有一两个星期。觉得看那些充满各式理解的文章,不如直接去看原著,即一二手信息。至于我写这些文字,完全是因为它们占据我的手机空间,杂乱零散,于是整理出来,终于干净。
尤为不爽的是,我无法对写下的笔记视而不见,一旦我记录下什么,若不保存下来,便会恍然若失,觉感极糟。更可怕的是,我记录的速度远超过整理的速度,经常被自己写下的信息扰得心绪崩溃。觉得自己极有可能成为史上第一个因为做的笔记太多却整理不过来而进精神病院的人。而且最近脑子清晰明白,顿悟一般收获了更多的想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某天我真的会“求索”,把自己吊死在树上。
不论如何,崩溃归崩溃,日子照样过。只求不要猝死,还能多蹦跶几年。祝我活着快乐吧。安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