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别人说什么都对,因为缺少这种思维
有一种人,别人说什么他都觉得对,甚至一个问题有相互矛盾的答案,他听甲说非常赞同;转头听乙说也觉得是非常有道理。可是怎么也想不明白是为什么,暗暗责怪自己立场不坚定,等等,自己有立场?好像没有,只是一味的接收别人传递的信息。
之前有个非常火爆的综艺节目,是以辩论为主,辩论双方非常精彩,我觉得双方说的都很对,不知道应该支持谁。现场的观众在两队之间摇摆不定,而不去思考他们的漏洞。
仅仅在娱乐节目中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也就罢了,毕竟是图一个消遣,可是在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不能做出判断,被一些信息所迷惑,就会给自己造成损失。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的我们,比较倾向于被动接收,不会去反思、探究,所以我们应该看看《学会提问》,针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信息,要以批判性思维来看待,当然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要批判一切,这个是一种思维工具,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学会提问》围绕提问这一目的,讲述如何提问,从根源出发,层层递进,找到让我们感觉“不对劲”的谬误,通过一些信息帮助我们发掘真相,擦亮双眼看世界。
本书的作者是尼尔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一位经济学教授,一位心理学博士,两位合作编写《学会提问》,结合彼此的长处,信息判断对于经济学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人们在心理方面人们都有一定的共性,可谓是强强联合。
提问的意识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讲完课之后问,“还有人有问题吗”,我是自然想不到的,这时有同学举手提问,听完他的提问,我想这个问题我也不会,但是我怎么就想不到呢,怪不得我学习不好。我以为会回答问题才是聪明的体现,可是现实告诉我,会提问题远比会回答问题有智慧。
我们要有提问的意识,这是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我们看到一则信息,“教师不应该做有偿家教”,要想到这个信息的论题,“教师应该不应该做有偿家教?”结论是“应该”或者“不应该”,那么理由呢,这则信息有没有给我们交待清楚。要确定这三点才能继续向下思考,分别是论题,结论,理由。
分析的能力
根据对方给出的理由,我们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用词的含义是否明确,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逻辑推理是否存在谬误。“高收入能否带来幸福感?”在这个论题中,“高收入”“幸福感”词语的含义有些模糊,这两者的有标准的定义吗,对于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体验,月入5000的人认为月入50000就是高收入,月入50000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低收入家庭,这里的50000不能成为标准,“幸福感”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问题都不明确,指望有怎样明确的答案。提问者在问题中的假设是默认大家都知道的,其实是提问者自己的认定标准,假设大家都认可他的假设。在逻辑推理中经常出现一些谬误,甚至理由和结论毫无关系,或者提供“虚假证据”,就是证据算数的前提是结论本身的成立,一定要检查推理结构。
缜密的态度
当有人说出结论,必然有证据去证明,证据的效力并非百分百,每一种证据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需要根据呈现的证据判断它的效力。“我认为法律系的学生参加难度极大的考试时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因为律师都能使用电脑来查阅资料。”律师使用电脑查阅资料这个证据并不能作为证据推理出法学学生考试可以使用电脑,因为学生接受考试是要测验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证据中的数据使用有时能欺骗人,使用者会“错误的”使用数据来当做证据,迷惑我们。省略数据也能欺骗人,造成信息的不均衡,有些重要信息被省略或者遗忘。我们要时刻警醒,“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吗?”时刻有着批判性的思维。
在充斥着各种信息的今天,《学会提问》告诉我们要锻炼批判性思维,对周围一切抱有好奇之心。我们知道大米是在超市购买的,也要知道大米是从播种到收割的成长过程。我们在接受信息时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力图找到更好的结论,更好的看法,更好的决定,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向着明亮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