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课:当我在谈论小说时,我在谈论什么(2)

2022-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啄木鸟的卓

成为小说家,你需要有什么?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最多的问题,直到现在我仍在不停地思索。我像个迷路的小男孩走进了一片黑黢黢的森林里,到处都是树干,到处都是树叶,甚至还会有猫头鹰在咕咕地惨叫。

我一个作家一个作家地去研读。学习鲁迅的冷厉,欣赏老舍的幽默,惊叹余华的欧化,折服于贾平凹的文笔,徜徉在叶广芩的文化底蕴里,徘徊于苏童、叶兆言的叙述之中,在王安忆的《长恨歌》里哀叹,在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里沉默。

我甚至去一本一本地去读王安忆的谈话录,张炜的文学讲话,莫言的长篇大论……希望在他们书中的序言、后记、对话、回忆里能寻找到小说创作的“秘籍”,想要参透,成为一个小说家,到底需要什么?

也许需要人生阅历。人到中年,我渐渐明白,有些人就是很晚熟。我在三十岁之前几乎对人生没有任何看法,更无法把生活的感受融入创作中。于是,我的小说带着酸不拉几的学生腔,就好像为赋新词强说愁一样。对生活,对人生,对自己都是隔膜的,仿佛拿着一个模子印刷出来的一般,稚嫩和无病呻吟。

这也更让我佩服那些早早成名的小说家,他们并不因为年纪小,而对生活的感触粗制滥造,相反,他们敏锐地进入到生活中去,更早地触摸到,小说,或者说,写作,其实乃是写自己的。

你也许会认为这是老生常谈。但谁能说自己的作品里“有自己”呢?那些写的日记,写的生活的琐碎,写的脑子的故事,真的有自己吗?我觉得,“自己”少的可怜,有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情绪要成为小说的素材,必须先让笔下的人物感受到和你一样的痛苦。

也许也需要一些技巧。什么“贴着人物写”,什么“推着写”,什么“带着问题意识去创作”,什么“从故事的三分之二处开始写”等等,不一而足。每个作家都很多的创作经验分享给你,每条经验都震耳发聩,醍醐灌顶。

但你就是不明白,什么才叫“贴”着人物,什么才叫“推着”。你心里一定有千万个疙瘩,自己明明已经贴着啦,已经推着啦,就差每个人代词都是“主角”了,为什么小说中的人物一副死气沉沉的模样?眼神暗淡,满脸无光,如同提线木偶。

甚至到了最后,作家说,文无定法,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时候,你会不会崩溃呢?

于是,有人觉得成为小说家,确实需要天赋,将一切不明白之处,全当作天赋使然。但是在我看到作家的创作经验来看,提到天赋的并不是很多,反而,几乎每个作家都提到了“勤奋”。

现代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在他的书《写作这回事》里就很通俗易懂地说过:“多读多写,写作就是这样一件苦差事,毫无捷径可言。”

什么叫“多”?也许我们现在的这些几万,几十万的字,不叫多吧,何况里面还可能参杂着其他并能称为“作品”的文字。

然而,我更想说,成为小说家,比阅历、技巧、天赋、勤奋更重要的,是勇气。

缺乏勇气,简直能把一个人逼死。也许你会害怕提起笔写下第一个字、第一句话,也许你害怕自己写不完这个作品,也许你害怕你写得不够完美,也许你害怕别人嘲笑你的用词……我想说,你为什么不害怕自己的辜负了上天为你打开的写作之门呢?你为什么不害怕自己如果这样终将失败呢?

难道失败的人生比失败的作品,更让人容易接受吗?

就像徐则臣说的:写作的勇气比写作的才华更重要。没有人一生下来脑门上就印着“作家”两个字,肯定没有,都是在不停地训练,不停地鼓起勇气去尝试以后才慢慢发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训练重要的原因。

关键是,你有勇气成为小说家,去经历不厌其烦的、痛苦的、心酸的,甚至不断被批评的训练吗?

你有勇气去写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