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八年,是个花生年
二零一八年,是花生年。
二零一八年,人生的第二十二个年头,我第一次对外宣称我这辈子最爱的食物是花生。
你仔细品味过圆滚滚的花生滚过你的舌尖的感觉吗?
我可能是为了花生而活的。
公元二零一八年,花生年所发生的事。
一
不会用牙咬开花生壳的时候,我都是用脚去踩碎的,等到硬壳被踩破,红色的皮或是白胖胖的花生露出来,就欢欢喜喜地捡起地上的果实一口塞进嘴里。
只用仰头坐等吃喝的年纪,我就知晓结果论思维法,千方百计想达成目的,并且一旦下定决心,势必完成。
这种执念,体现在逢遇到花生树,必去采摘的道理一样。
公元二零一八年,爬花生树三次,疯狂摇花生树五次,在地上挖花生两次,喂朋友吃路上捡的花生十次,以身试花生零次。
在某个从Denis家吃到酒足饭饱回家的路上,远远就看到一棵花生树在晶莹的月光下待人采摘。我在满月下嚎了一声,二话不说便开始往上爬。我的夏洛克同学习以为常,还借力给我把我往上推去摘花生。于是那么多曼妙饱满的花生就开始往下掉,我用衣服兜了一筐,强塞了一颗在夏洛克同学的嘴里。
-这家伙是个可靠的人,非但没阻止我,还帮我。还是没有道德观的人深得我心。
我心满意足地牵着他的手走过铺满花生的小路,花生壳一个个破裂开来,和心跳的声音合为一体。
二零一八年,嘿,我想换学校换专业换城市,我要新生活。然后继武汉法语专业后,图卢兹某预科跳到了安纳西IAE市场营销,成功解决了各种行政手续问题。
努力和辛酸绝不应该省略,那个考了四门试,其中还跑到另外两个城市去考试的是我,那个投了几十份简历申请遍了法国IAE的是我,那个为了能被IAE录取去找学校开实习证明,孤身一人北上巴黎做了四个月实习的是我,那个用沙发客的故事征服面试官的是我,那个第一次进阶梯教室发现自己是唯一的中国人被小家子气吓到的也是我。
二零一八年,嘿,我要在巴黎挣够来年生活费,来年叉开胯子玩。于是九月心满意足开始度假,随后安享小镇生活。
于是那四个月,我做两份工,晚上十二点累到坐过地铁站,再等十分钟重新出发,被午夜进车厢的黑人大哥吓到的,最后哼着歌一路狂奔到家也是我。
二零一八年,嘿,我要坐火车走遍法国。
我终于开始了人生意义上的第二次独自旅行,一日城市游。在蔚蓝海岸兜了一圈,当了沙发客,在Nice学印度语,在Antibes,Cannes和法国人踢着拖鞋过海岸,在Marseilles和墨西哥小哥暴走马赛海岸线。
二零一八年,嘿,不得了啊,那个下车的男孩一眼看过去就是我喜欢的类型啊,mince,大概是一见钟情了。没错,和夏洛克同学的故事可以写成一本书了。
从登山技巧聊到专业学习,从专业学习到李小龙水的哲学,从哲学聊到个人风格,从个人风格聊到中法美食,偶尔透露自己路痴风范,骑自行车回家总是迷路,偶尔会爆胎,爬完山腰酸腿痛如何拉伸,晒伤了可咋办。我做了个中华美食月饼(我用平底锅煎的),您要不要尝一尝。聊天的范围已经广到天际,不能再等了!我没有耐心再等下去了!不成功便成仁!
结果你们都知道了。
二零一八年,嘿,又是一年一度要找实习的时候了。最后找到理想的实习。
我们三人都不靠谱,不按常理出牌,Sarah去里昂看演唱会,Salma在下着微雨的校门口神神叨叨地说“我这次感觉非常好,我的感觉很准的。”,我“其实我们三个长得都比其他人漂亮,我们一定会赢的!”于是三人集体缺席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却因为其他的场合获得了实习机会。
去公司的大巴上遇到变态,和司机大叔一起去质问当事人,通过面试在公司门口手舞足蹈,Salma一脸骄傲地对当时不看好我们三个外国人找实习的老师说:“您当时觉得我们找不到实习,结果我们找到了,还是加大公司”,我笑弯了腰,超爱我勇敢的摩洛哥女友们。
如果求别人帮忙剥开花生可能会更轻松,但是,那种花生碎在脚底一塌糊涂又轰轰烈烈的美,怕是见不到的。
二
我在二零一八年遇到了一个同样爱花生的人。此人每顿早餐都要用某BIO的花生酱抹上面包片biscotte,最后搭配上草莓酱(据说他实验了所有的果酱,只有草莓酱配花生酱才最好吃),还得要两罐小原味酸奶(petitsuisse 10.4% Mat.Gr.)
还真是第一次遇见可能比我更会吃花生的人,花生酱配草莓酱,加原味酸奶,简直是红蓝经典CP。
有时候觉得像是找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有时候又觉得我一直在和他一起爬山,偶尔回头伸手拉我一把,我拍山河,拍野生动物,拍天空,拍云雾,然后他的眼睛就进了我的镜头,这种相互依赖又相互成长的感觉非常神奇。
三
我吃花生多年,酒鬼花生,麻辣花生,咸干花生,盐焗花生,蒜香花生,带壳花生,酱香花生,五香花生,鱼皮花生,奶油花生,焦糖花生,怪味花生,还有我最爱的牡丹亭多味花生。
吃花生是门艺术,是门学问,懂得欣赏花生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在当今鼓吹如QUINOA藜的时代。
因为在法国花生种类贫乏(目前为止吃过最好吃的是一种蒜香味花生),二零一八年,是吃花生种类最少的,却是接受所有观点混合最多的一年。
时常因为接受的信息量太大而停止思考,一度消化不良,只能通过爬山来疏解苦闷(其实主要是为了和夏洛克同学在一起)。也会因为思考过多,行动太多而分裂严重,偶尔不能暂停说话,偶尔当众献丑式口出阿拉伯脏话,偶尔走路带风,偶尔抽风大笑打人拍公交车爬树丢雪球往雪地上滚,偶尔突然安静下来,把身边的人吓得措手不及。
-运动
之前一直坚持的运动是跑步,偶尔游泳,都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来安纳西后才真正开始享受运动,虽然略微遗憾还没有开始接触滑雪。
第一次接触爬山,和国内有人造阶梯的爬山完全不同,身心俱疲,各种困难挑战,曾经在某座TOURNETTE的山上,下山时滑倒六次,惨叫声声声不息。但也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美丽的山景,我从来不知道原来山的颜色竟能如此丰富,青,黛之间的细微差别如此之大。每逢爬到山顶都不禁向大自然俯首称臣,更神奇的是,登山的时候捡了个男朋友,还有两个好朋友。
同样第一次接触腹部臀肌训练,觉得改变身体的形态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要继续坚持下去。
和夏洛克同学办了游泳卡,偶尔去游泳,在这位教练的指导下纠正了一些基本动作,他迫不及待地想教我各种蝶泳自由泳,我:“等我先把蛙泳练好了再说,来日方长。“
至于VTT山地自行车,因为夏洛克同学实践多年,很期待他能教我入门。
-酒
一直不懂酒,不耐酒。圣诞节是去斯特拉斯堡和夏洛克同学的妹妹Aurélie家过的。Aurélie爱喝vinblanc白葡萄酒,恰好阿尔萨斯省以vinblanc白葡萄酒为名,她为我们准备了特用的白葡萄酒杯(郁金香形,脚跟细长)。我一不能品尝出几瓶白葡的区别,二觉得太过于甜腻,于是只是皱着眉头抿了一口。
Aurélie说:“你应该品尝所有的酒,最好去品尝那些好酒,这样自然而然你就会找到喜欢的酒”
我觉得说得太对了,不能因为潜意识里一直觉得不喜欢喝酒就排斥,而应该去尝试所有的酒。同样的道理,在我们小的时候是很难接受咖啡的苦味的,为何长大后就转变态度?
酒如此,很多事情皆是这样的哲学。
-信仰
我的室友MOMO是突尼斯人,严格遵守穆斯林教,不喝酒不抽烟不吃猪肉,经常劝我不吃猪肉不喝酒不化妆,每周五去清真寺(我一直想跟他去看看)。人生目标是找一个穆斯林女孩,幸福地在法国安居,生三个娃,最好是男孩。
我的好友Salma,Sarah,Mahmoud是摩洛哥人,Salma不喝酒不抽烟,只吃清真肉,不爱法国,迷恋亚洲(曾去中国当英语老师,极受欢迎)。
Mahmoud类似,但是偶尔喝酒,之后会回到家乡首都。
Sarah是我见过最酷的女孩,喝酒偶尔抽烟,吃我做的青椒肉丝(猪肉),无禁忌,双性恋。是个理想主义,实践派,改革派,梦想家,目标是回到自己的国家,“如果所有的人都离开摩洛哥,那么谁还会去改变国家呢“。
我所在的学校因为和北非三国有协议,所以录取了大量穆斯林学生,我大概也是第一次这么大范围地看到穆斯林学生,他们真的要比傲娇从不主动和你说话的法国人要友善太多。但是不同朋友的不同选择也让我明白,即使是来自同一个国家,个人的选择也是多样化的。
至于我,因为身处国外,较以往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宗教,于是开始尝试用另一种视角去了解。例如基督教,在图卢兹和巴黎时都去参加了当地的华人教会(常达四个月)。
因为从未接触,所以分外好奇。感恩认识了很善良的人,也感恩每一次的诵经,和吟诵颂歌。曾经有机会接触FLG,也觉得好奇,可惜因为换城市了没有机会接触。
以上的种种尝试,正如我所言,因为不了解,所以很好奇。就像不是每个人都是基督教,但是大多知道些圣经故事一样,作为文化常识一般,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另外越觉得因为身处国外,越觉得信仰是接触,融入一个群体最好最快的方法,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捷径。被巴黎温州教会的规模和成员吓到。
-语言
首先谈语言学习,仍然处于很艰苦的阶段,听不懂别人说话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可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甚至是我自己都开始麻木,不求百分之百听懂别人说话。
上课听不懂,偶尔举手麻烦老师,“不好意思,我听不懂“,但是也不能全程发问,还好我身边有小伙伴可以骚扰。
朋友聊天听不懂,人一多就不能集中注意力,闹了不少笑话。举例,不记得为何有一次他们聊到toucherectal(直肠按钮),我听成toucheraclette(奶酪),感觉小伙伴们已经疯了。但是仍然坚持打断他们的聊天“什么是XX?“。
就算是和夏洛克同学交往,也经常因为听不懂,误解闹笑话,他经常偷笑,导致我的口头禅变成了:“De quoi ?!“(你想干哈)
身边基本没有中国朋友,觉得中文能力下降,法语也说不好,英语也不行(身边的朋友英语都基本上是母语水平,一个比一个厉害),觉得人生很复杂哈哈哈。
还好自己是个话痨,并且不准别人打断自己长篇大论的演讲,有很多表达机会。尤其是和夏洛克同学交往后,词汇量上升了不少,提议每天一起看新闻,被迫看法语电影和电视剧。曾经一起看《我的天才女友》纯法语无字幕版,夏洛克同学言之灼灼:“你自己解决“,这本书里面用了相当多的意大利俚语,翻译过来就是法语俚语,我可是学了三年莫里哀式法语的人,听不懂,开始嚎叫,于是夏洛克同学就按暂停键给我解释。最后两个人都快看哭了,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剧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强推哦)
-学习
我学习的态度一直不太端正(只求平淡通过考试,毕竟生活开心就好啊)。再加上潜意识利用自己是外国人的优势,逃避承担责任,身边的朋友又很善良给力,一直是这样浑浑噩噩学习的状态。但是慢慢地因为身边的大神转变了很多。
先说困难,因为语言加专业难度,我根本没学过这些课,完全无基础,再加上第一学期学了很多通用课程(基础的金融,会计,信息技术等),每天都很痛苦。
例如公司法这门课程,老师喜欢满阶梯教室转,不放PPT课件,考试全靠笔记。我是不可能记下笔记的(因为听不懂),最后全靠求法国同学发笔记,以及考试前求夏洛克同学给我疯狂补习(全部重讲),我才明白这门课到底讲了什么。
这种疯狂不息的状态持续了接近两周,补到这个法国学霸都要吐了:“我不是中国人,我不能一整天从早学到晚,我需要高效学一段时间,然后休息,然后再学习“可能很多人和他是一个状态,但是我从小到大都是临时抱佛脚,从来不高效学习的类型。所以临近考试,我只能从早夯到晚,如果我的补习老师不能跟随我的节奏,我是要原地爆炸的。最后夏洛克同学跟我全部重新讲解了五门课程。他调侃自己修的是个双学位,上的是研究生二年级,结果也上了研究生一年级的课。(他有工科背景,直接申请得研究生二年级)
夏洛克同学是个效率很高的学霸,目标是当第一(放在以前我是要鄙视的,没错,我三观不正)。
每次被逼急了的时候开始质问:
-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为什么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
-因为只有你做到你的极限,你才会得到最理想的结果,这样你才能知道这个结果和你想象的是否有差距,你是否做了正确的选择,你是否喜欢。最关键的是整个过程中,你对这件事的feeling感觉,动力motivation等是否和谐统一。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我是搞市场营销的,这门课对我一点用处都没有。
-怎么会没用?如果你升职到一个高级职位,但是读不懂年度报表,不懂财会内容,你怎么评判你的下属是否做对了呢?另外你自己也可以评估公司的未来,选择更加努力工作还是跳槽。
-你为什么要保留所有的课程资料,还分门别类整理在电脑里,并没有什么用啊?
-不啊,你现在学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对你有用。假如你工作的时候需要用什么东西,你就可以重新看这门课程,总比自己去网上找不确定的信息源要好。
-为什么小组作业的时候,有些人不认真,但是你都做?
-因为你可以通过小组作业了解自己承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责任,你是那个分配工作的人,还是那个按时完成任务的人,这样你才能对自己的身份有一定得了解,也能知道自己工作的时候适合做什么。
-那我完了,我一直是插科打诨,提问题,只想和所有人搞好关系,有这种非正式处理人际关系的职位吗?
-那你就是更注重humain人性这一方面,这也是我缺的,我喜欢你的地方。
以至于次次都被成功说服,暗想:“如果真的像夏洛克同学这样学习,尽善尽美,是不是会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更有自信,不至于总是怀疑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也会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更明确。“
偶尔狗腿问他:“你能不能跟咱们系主任说一下我是你女朋友?或者咱们牵着手在这个老师面前走一走?“
他倒也总是配合我的演出:”一般情况下,他周五有课。“
另外和一位在法的学姐聊学习困境,她说了一句话“不要错失锻炼自己的机会,要因为自己是外国人,所以要比别人更努力啊。“醍醐灌顶,感恩。
再加上乐乐姐,KUMA桑,一位博士,一位未来博士的榜样作用,她们一直都在努力践行她们的目标,越发觉得要端正学习态度。
-艺术
我对音乐一无所知,这让我在很多和朋友聊天的场合都很尴尬,虽然他们没有卡拉OK,但是人家有youtube,似乎没有人是不懂音乐的,每逢聚会都要听歌唱歌跳舞。也有如夏洛克同学,Adrien,Denis这样的朋友,电脑,外接硬盘里分门别类下载了不同的音乐,给你放他们去听过的现场,家里藏着一大堆碟。
我对音乐敏感度很差,关注歌词甚于关注旋律,不懂乐器,喜欢嚎,唱歌跟不上调,可接受的音乐种类很有限,太吵的音乐听着会觉得很烦躁。最喜欢的音乐种类是电影里的歌,因为听的时候会有画面感。于是2019年对自己定的主题之一是音乐,广泛听所有种类的歌,以及音乐电影(如果你还没看《波西米亚狂想曲》《一个明星的诞生》,上次在公交上和Sarah对唱《Shallow》)。
在法国有太多跳舞的机会了,基本上每个人都能跳,我时常因为身体僵硬而十分尴尬,事实上一进酒吧就觉得很尴尬。我第一次偷偷摸摸看到夏洛克同学在bar里跳舞的时候,很难过,觉得我们两人的差距太大,虽然我们都爱爬山,但是我不会跳舞啊(这种小女生的心思很复杂,具体而言就是,原本我把你当我目标对象,我们什么都聊得来,但是其实在某些方面你和我是两种类型)!!!夏洛克同学就在极其典型喧闹的舞池里尽兴舞蹈,我觉得他离我太远,抓不住。
后来心有不甘,反复和他谈到这种感受。他就给我放《低俗小说》里那段舞蹈,给我介绍了舞蹈的种类,电影里插曲是爵士,舞蹈是摇摆舞。当时看电影时就印象深刻,又重新看了舞蹈片段,觉得实在是太喜欢。觉得舞蹈是一定要学的,已经相约以后一起参加舞蹈社团吧。
跳舞,是对音乐,个人情绪的一种表达,他是表面上很克制冷静的人,但是骨子里热烈,甚至是另一个SheldonCooper。这种人,是可以因为开心听着音乐在公交车上摇头晃脑的,更别说跳舞了,据说他某次旋转跳跃地时候吓到了同学,因为反差太大。还有一方面我所不了解的是,其实很多法国年轻人是不会跳舞的,或者是不跳舞。
以上,关于音乐和舞蹈,两方面都是因为局限没有接受过系统学习,没有熏陶而造成的如今近音乐变情怯的状态,会一步步发掘欣赏的。
-美食
我一度受主流观点蛊惑,吃的“健康无味”,生活状态很差,也一直没有养成过良好的饮食习惯。
每次做饭给朋友吃,都是做一些稀奇古怪的菜给他们,倒是因为身边朋友个个都是大厨,尝遍了法国美食,阿拉伯美食。经常被邀约去别人家吃饭,长期被投食,另外夏洛克同学在厨艺和健康生活方面造诣很高,我适应能力极强,饮食习惯变了很多。但是对于奶酪,最喜欢的还是硬奶酪,最爱的是Beaufort,Conté也行。
公元二零一八年,跟着夏洛克同学开始做蛋糕,自制披萨,自制汉堡,因为他经常换花样想让我尝遍美食,导致两人一度消费过多,而且增重不少。还有感恩小伙伴们,品尝到了从摩洛哥寄来的橄榄油,香料,来自Adrien家乡的小扁豆,各种奶酪,各种酒,甜点,冰淇淋。觉得之前的自己真的都是在乱吃。
于是新的一年,要健康饮食,短期不会再践行当下流行的一些营养观点,尽量饮食多样化,规律化。享受做饭带来的快乐。
-消费观
消费观在某些方面一直没变,最重要的开支一定是学习和旅行。因为身边的好友没有特别热爱逛街购物美妆,甚至经常从中国买廉价衣服哈哈哈哈哈,再加上受“消费降级”影响,小城市所有人都随随便便穿衣服(我随便穿都能被夸一直很有型哈哈哈哈),暂时基本上没有护肤美妆服饰开支。甚至是某一次裤子破了,本来准备丢的,夏洛克同学(他对服装时尚很感兴趣,曾经自己亲手缝制过一件外套)坚持给我缝上了,还说很酷,那好吧。
至于文娱消费,除了运动(登山游泳体育课)这一块,基本上没有消费,原因如去一次电影院12欧,实在是太贵。
至于健康,去年做了一次免费的全身体检,HIV及乙肝疫苗检查,最近一直在骚扰社保机构去申请免费医疗报销(还没有办下来),充分享受法国的社保政策吧。
-我所观察到的人生状态及思考
1.封闭与开放
大多数法国人是非常封闭的,尤其是安纳西这样的小城市,同学基本上都是这个HAUTSAVOIE大区的,有的人本科就在这里。学校一方面拼命争取国际化,另一方面从老师到学生都是非常封闭。老师基本上和学生没有交流,上完课就走,同学也是小团体分化,法国人扎堆,外国人扎堆。曾经在上学第一周就去找系主任,妄求解决方法,解决方法是没有方法,也就作罢。
我在此期间略微难受,究其原因,是因为我认识的所有人都太善良太开放了,生活里一下子多了那么多封闭的人会觉得很不适应。
有一次Denis家来了沙发客,邀请我和夏洛克同学去他家吃披萨,还有另外两个沙发客朋友。回去的路上,夏洛克同学感慨,这是他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人,这些人都不是典型的法国人,一个是学动画设计的,去巴黎工作,现在又来安纳西面试,面试完准备搭顺风车去瑞士旅行。一位狂侃自己和朋友去科西嘉岛骑行的经历(显然路况不好),上周末刚去马赛参加完黄背心运动。另一位原是摩洛哥记者,现在专职写作,拿着法国的失业补助金,在意大利过着悠闲的生活,另外聊去巴黎参加黄马甲运动的混乱。我却觉得这些人再普通不过,我遇到太多太多这样有冒险精神,不安稳一直在路上的人了。
夏洛克这才总结:你认识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都是因为你参加的活动与众不同。做沙发客,登山(登山的时候是要和别人打招呼的),参加各种活动,主动和别人叫朋友。这些场合遇见的人其实都已经是不太平常的人。但是大多数真实的法国人,像学校里的学生,每周末回家,放假回家,朋友都是从高中一直到研究生的那几个,从没有想过要去交新的朋友,以后的工作生活大都会继续停留在本大区。真实的法国人是很封闭的。
包括夏洛克同学为代表的开放,来源于家庭教育,从小就看纪录片,旅行。再如Salma和Adrien都是广交世界好友,到处旅行的人。Denis不用说,沙发主,时常收到沙发客寄来的礼物。Sarah曾经问我,在中国的穆斯林现状,和我聊女性权利,改革,关注弱势群体和LGBT,以及各种非常新颖的观点,也均来自于家庭影响(她爸曾经法国留学,回摩洛哥后搬离原先宗教气息极浓的家乡,弃教),自己的爱好(喜欢看纪录片,推荐我看以色列的食人部落==)。
2.逃避或是回归故土,赞扬与批评
Franchesca告诉我马上要举家搬到Irlande爱尔兰定居,Adrien从小就想去澳大利亚,Salma是要去亚洲的,夏洛克同学的妹妹要去加拿大,这一年我听到的都是法国人对本国的批评,剩下唯一的骄傲就是他们的美食了。
以上例子中去参加黄马甲运动的恰好是没有稳定工作的年轻法国人,但恰好是这一类对社会并没有做出大贡献的人进行抗议(不代表大多数情况)。
教育制度所存在的伪善,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但是潜在的差距,商校私立学校学医工程学院和公立大学的差距是很大的(感兴趣的可以去看法国电影《大学一年级》),这种区别在于可能第一轮面试筛简历就能决定。以及关系网根深蒂固,但是这也是普遍现象。因此教育双背景(例如理工科+商科)或许能在某些领域胜于前者。
对本文化的认同,逃离,都是一个人对自我认同思考成长的某种证明。
-友谊/感恩
友情于我而言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感情,在圣诞节期间给国内的好友,图卢兹的小伙伴寄了明信片,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变动,无论这种变动是上升或是下降,作为朋友,我也会一直陪伴在你们身边的。
吃花生要配黑巧克力,到现在吃花生都记得那种在舌尖混合摇摆的味道。
倒像是我第一次见夏洛克下公交车时的那个瞬间,我眯着眼睛想:公元二零一八年是个丰收年。
附录(随月写的一句话总结):
一月,从巴黎回来,拿着Roger赠我的书和收音机,那九个小时的路途,南下,阳光沉入群山,反复问自己,是否下定了决心。
二月,一个人去游泳,站在两米深的泳池边大口喘气,落地窗影射的自己不太真实。
三月,乱糟糟的学校罢工,所谓的民主和自由都超出了我的想象。
四月,暴走了四个小时去附近的小镇,发誓要成为大自然最虔诚的信徒。
五月,做了一个决定,在阳光灿烂又拥挤难忍的巴黎开始新的冒险。
六月,孤独吗?孤独吧。
七月,在疲惫中沉睡和苏醒,人生只有盛夏苦,还是22岁都苦?记忆里的自己只有19。
八月,只有三十一天,我就要走了啊,巴黎。
九月,环法归来,高山和大海,你还是选择了高山。
十月,你好啊,从来都在思考又自称éclectique的夏洛克同学。
十一月,入了宝山怎么能空手而归?你是我在法国寻到的宝藏。
十二月,去斯特拉斯堡和我一起过圣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