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位天才
初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为了我下半年上高中的方便,家里凑了一百多元钱添置了一台红色的凤凰牌自行车,那也算是当时家里最豪华的家电吧,于是我很早就成了有车一族。
自行车买回来后,才有机会学骑车。原来听会骑车的人说,第一要找人扶一扶,第二要有做好摔倒几次的准备。家里人说,等有空暇时再找个人教教我。
可我已等不及了,趁大人不在家,悄悄地把崭新的自行车推到家傍边的马路上。马路刚好有一段长长的小坡,我准备骑车往坡下滑去。我一只脚踩到踏板上,另一脚往后轻轻一蹬,扶稳龙头,车子依靠人与车的重力往前慢慢滑动起来。不用反复踩踏板,车子很平稳前行,先尝试着轻轻拐一拐龙头,再反向调正,再尝试坐到座板上,也很平稳。一直下滑了约二里多路,我又尝试加速、刹车,一切都很顺利。终于成功了,一次都没有摔倒。后来又掉头往回骑,这次可要用力踏着上坡了。来回骑了几趟都很顺利。到此我基本找到了感觉,学会了骑自行车,并且是自学成功的。前后不到半小时。后来又练习了占道,让道,错车。
学自行虽属雕虫小技,但是我常常向小伙伴们夸耀我的成功,自诩为天才,有些人不相信,有些人也真佩服我,因为比他们学得都快。
后来我总结了那次快速学会自行车的经历,发现并非我是天才,而是因为以下四点的原因:
一、有了浓厚的兴趣。当时自行车的社会占有量很少,七十年代中期以前还凭票供应,后期普通人才有权购买,一个村里也只有2、3台。我很羡慕别人骑自行车,做梦都在想学,并常常请教已会骑的人,同时也在脑海里模拟驾车。所以在未学之前就奠定了一点理论基础吧,一旦真真学习起来会在潜意识里指导自已的行为。
二、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当时我一旦拥有了自行车就迫不及待地想上路试驾,同时也做好了挨家里人训斥的准备,另外也做好了摔倒摔伤的准备。也就是说,先期已进行了风险评估,有能力承担尝试失败带来的后果。勇于尝试是学任何技艺之必经之路,正如不管你把游泳的理论研究得多么透切,而不到水里去扑腾几下,永远也学不会游泳一样。
三、选择正确的练习方法。除了前期的知识储备之外,我无意识中或天才般地采用了一套正确的练习方法,也就是借助了家门口那条有一定坡度与长度的马路,并且又没有行人与车辆的干扰,这样自行车就能够依靠重力自动滑行很长的一段距离,让我有充分时间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去用心体验核心要点,所以这条马路让我能以最少的尝试次数在大脑中找到了平衡的感觉,并较轻易地建立了必要的条件反射。如果第一次尝试找的是一段平路,那么你的许多注意力将会集中到如何用力前进的问题上,一踩踏板就容易失衡,也容易摔倒,同时也将会打击你的自信心,这样就需要尝试许多次才能学会调节平衡。如果是找的是一段上坡路,那么学习的效率就会更低了。
四、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首先要有一辆自行车,才有实践的机会,纯粹靠模拟是学不会的。这也许需要一定的运气。
许多所谓的天才,也正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以上四点运用到各种学习上,才取得了卓而不凡的成绩。
人生一辈子有许许多多的技艺要学习,同时生命的有限性又决定了学艺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失去了意义,所以高效率的学习才是我们追求的极致。
天赋是必然存在的。比如印刷厂有个工种叫调色师,不需要有很高的文凭,好的调色师月薪可达几万元。他有一项本能非常人所企及,若将黑色从白色到黑色等分一百个色阶,他能分辨出几十种灰色并能顺序排列,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估计他的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比普通人丰富许多,并且灵敏度也高许多。反面证据是有些人天生就有红绿色盲,红绿在他眼里都是灰色。
当然,除了少数特殊技艺需要天赋之外,大部分技艺普通人只要按着正确的模式去训练都能高效地掌握,也就是:浓厚的兴趣,反复的尝试,正确的方法,适当的运气。
学习写作也应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