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凡人屋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即使她单亲受歧视,也不曾报复社会

2015-11-13  本文已影响787人  十年后

十年前的一个下午,她所有的书、绘本、画笔都被同学丢进了男厕所里,为了一个很荒唐的理由。

二十年前的一个冬夜,她小姨仓促地叫醒她说,梦梦去看一眼爸爸吧,那晚父亲永远离开了她和母亲。

可今天,她淡淡地说:总是贩卖不幸遭遇是很可悲的事情,那说明你除了天灾人祸之外没有其他的特别。但我想我有。

今天采访到的女生,是一个朋友的姐姐。

她在二十大几快三十的年纪放弃了高薪工作去中央美术学院读本科,念她最喜欢的专业,现在偶尔给别人画些插画、去美术培训班教孩子,一个人住在北京10号线草桥地铁站附近的复式公寓里。

你问她为什么住那么远,她笑说因为上央美之前在北京工作,跟朋友一起合租,在那一住就是好几年,有感情了。朋友买了房搬走了,她就一个人留了下来。

她的五官不属于很美的那种,但气质浅淡如菊。肤色里透出一种天生的苍白,身子骨薄弱。她喜欢扎个发髻,露出的后脖子修长白皙,笑起来会轻微眯眼睛。

看上去就像个富裕家庭的女孩子啊,很多人这样说。可她出生在小县城,单亲家庭,专科毕业后自力更生了快十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学最喜欢的专业,没有任何引以为傲的背景。

“不啊,我还是挺幸运的,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小姨父是绘画老师,五岁就教过我画画,对我影响特别大。”

她不同意自己的家庭背景毫无益处。


现在她身边的所有人都觉得她是一个正能量满满的女子,有着非常明确的未来规划和非常自由的生活方式,对朋友温柔有力,像个知心姐姐。没有人能想到她从前有过那样的故事。

“但谁没有几个叛逆的青春故事呢?”

在她小的时候,单亲家庭是极小概率的背景,一个年级不会有几个,会被同学老师另眼相待的那种级别。

她家庭本身就不大富裕,父亲意外过世之后,家里背了一身债务,母亲几乎一夜白头。

她好像突然要学会面对很多事情,家里的亲戚也无时不刻地提醒她要懂事要听话。亲戚的话听多了也会觉得烦,乃至生发了叛逆心理,不愿意和任何人来往。在30多平米的小屋子里,她度过了她的少年时光。

她性格里有些偏执,迷恋绘画到可以不吃不喝的地步。高中的时候说服了妈妈让自己念了绘画特长班,那一届小姨父是班主任。

特长生耗钱,动辄大几万出去,家里过年都买不起年货。她爷爷奶奶重男轻女,很长一段时间也没登过她们家的门,因为一走动就意味着要花钱在她身上。

她还审美观特别超前,总是穿一些在那时候的校园里看比较出格的衣服。

在学校,孤僻、特别又有点背景的人自然多被排斥。虽然总被班里一些同学背后碎语,但她一直沉浸在自己世界里毫不在乎。

直到她的书被扔进男厕所的那一次,是优秀特长生去省会城市培训,被分配和她住一个房间的女生一向对她不满,找老师要调换房间却不成,就闹了这么一出。

那时候她回到教室,莫名其妙发现自己东西都不见了而班里同学都默不作声看热闹的时候,突然觉得恐惧又悲哀。妈妈担心她,强迫她换去了普通班级,但文化课欠了太多,没能考上一个大学。

打击和压力都很大的情况下,她一度胖了二十斤蓬头垢面窝在家里不愿见人,母亲很痛心,打了她几巴掌送她去服装工厂打几天工,正是那一段时间,她突然醒悟了。

“一天工作那么久都没关系,可是我这一双绘画的手,不能就这么糟蹋了。”

就好像以前的生活一直往下掉啊掉,突然有一天触底了,她一下子明白过来,如果就这样下去,自己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七八线城市的小民工,肥胖臃肿,和一个粗鲁庸俗的男人度过一生。

这很可怕,而她清楚地知道,再不改变,就真的没有人能够拯救自己了。


她没有复读,为了不给家里增添多余的经济负担,通过其它渠道念了一个专科类学院。

她很有想法,上学的时候就借钱在学校附近开了一间服装店,不少衣服都是自己设计的,很受同学们的追捧,一度刚上新第一天就能卖出大部分衣服。

不仅还清了自己债务保障了生活,还有余力帮助妈妈,人也渐渐开朗了很多。

毕业之后她去了北京,很快找到了一个销售类工作,做到了主管级别,顺便开着自己的文艺范儿淘宝店,收入颇丰。

她还清了家里的债务,在老家给妈妈换了所大房子,还定期给曾经轻视她的爷爷奶奶生活费,并请护工照顾他们。

她对朋友极好,所谓“温柔有力”,就是平时很有原则,但只要朋友遇到什么事儿,能够立马挺身而出,并总是比别人多些主意。

尽管过得不错,但她忘不了四岁那年在一家装饰品店里,她盯着一副“一帆风顺”刺绣里的船看入了迷,大人们调侃她让她画,她稚嫩的手还不会写几个汉字,却奇迹般地画下了那艘漂亮的船。

尽管年纪小,大人们惊叹的目光却还一直记得,并引以为豪。

如果你从来都像是为了什么而生一样,那么做别的都是错。

她知道自己努力实现财务自由都是为了继续绘画,所以在二十多岁的尾巴里,她选择辞职考美院,在考上的那天给母亲打电话,像个孩子一样一直在笑。

“如果连我自己都不重视这件事情,那它真的能说没就没了。”


为什么多数人无法欣赏某些青春忧郁友情爱情类型电影?因为在这类电影简单暴力的价值观里,所有的人格属性都是由最简单的表象臆想出来的。

换句话来说就是,太浮夸了。

一个人孤僻冷漠腹黑到要逼死身边人,就一定是父母从小离异,或者幼时被坑蒙拐骗;

一个人高冷骄傲理智到总秒杀所有人,就一定是家境优渥或者遗传性智商超群;

一个人是无条件帮助人们的圣母,一个人是全世界都要爱的玛丽苏,一个人是哥们儿都是渣自己也不抛弃不放弃的王子。

价值观是会潜移默化的,看这类青春小说多了点的孩子,容易把自己臆想成为主角,从而套入这种模式,认为出生这样家庭的人,就应该有这样的成长轨迹。

可现实生活里,正是因为受过苦难的她们不曾活成婊,遭遇折磨的他们也不曾活成痞,所以世界才有源源不断的正向力量促使人们向前不是吗?

如果人类对于出生境遇的奋斗力只有青春言情片里那么一点,那恐怕人类世界早已被更强大的动物秒成渣。

因为受过苦难的他们都不曾作恶,所以如今的我们更不应该放弃优秀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尤其不该放弃的,是你对自己与众不同的那一点坚持。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