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转型中的企业家:如何面对变革带来的焦虑
前些天和一位企业家朋友交流对变革的看法,老孙的企业原来是做传统机械设备的生产销售的,现在想往设备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这个方向转型,目前正好处在变革期了,但是他却非常苦恼和焦虑,他用这么一段话来概括这个阶段的心路历程,
“感觉就像漂泊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时常在不经意间出现,从公司转型开始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基本没睡过一个踏实觉!”
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的因素,一般都会产生担心或者焦虑的情绪。
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因为一般而言,人们更喜欢确定性。就好像,在面对电击时,人们宁愿马上接受一下电击,也不愿意等待一段时间去接受一次可能会有,也可能没有的电击。
而且,人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重要性的大小:当一件事的重要性越小时,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会让人兴奋,人们对不确定的容忍度也就越高,反之则不然。比如,在观看电影或者追一部电视剧时,我们通常讨厌剧透,有滋有味地等待结局。
但是像企业变革这种充满风险、重要性很强的事情,人们往往就会因为不确定而陷入焦虑。
当对企业变革产生不确定性的担忧时,企业家容易产生自我质疑甚至否定自己在这件事情中的价值和作用,产生消极无助感。甚至会出现“认知闭合”,也就是无法进行理性思考,只能凭借简单的认知结构做出快速的决策。而这种决策又往往会引发后续的后悔。
像老孙这样的企业家,不是个例。
“转型不一定能活,不转型一定会死!”这句具有煽动性的口号,更加重了传统企业家们的焦虑。互联网大潮蜂拥而至,对于传统企业,无疑是场暴风雨式的变革,而大多数的转型,却是被动转型、不得不转型。
然而,对于转型方向、转型结果,他们往往又没有什么预判,这种惶恐感就会充斥整个变革周期。
当企业变革/转型,企业家该怎样克服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
一、要以积极的态度来拥抱变化
让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其实不确定性对于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非常精彩的事情呢?
首先,不确定性就等同了一切的可能性,正因为有了不确定性才使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有望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其次,不确定性可以让我们对未来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充满期望地等待,有时候比直接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要更有趣。体验一场由变革带来的“惊心动魄”,也许会成为你生命中最璀璨的星光,甚至成为你老去之后的谈资。
被誉为“中国企业家教父”的柳传志先生,就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不确定性是常态,我们要永远关注形势,以研究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挑战之中,与其说是挑战,不如说蕴藏着机遇。挑战和机遇是互相连着的。”
对于企业变革的时机,他则认为应该“碗里的饭吃到嘴里,就赶紧做锅里的饭”。比如联想在2000年的时候就开始了变革,尽管那时的联想刚登上国内第一,正是一路向上最好的时候,然而正是在最志得意满的时候,部署了变革战略,才使得今天的联想有着巨大的生机。柳传志将其总结为:恰恰是做得最好的时候,联想开始了转变。
二、去行动,去面对和经历
具体应该怎么做?可以参考“20英里法则”。
这个法则的内容是:如果你要徒步一段3000英里的路程,这段路程的地貌非常复杂,而且经常会遭遇天气变化。那每天该走多少英里,才是一个合适的速度呢?
答案是日行20英里,即26公里。
对于这个答案,很多人会觉得诧异,因为人们认为如果在天气晴好,地势平坦的时侯,是可以多走点,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少走点,干嘛这么教条?
事实上,如果以这样的速度开始走的人,往往是不能够第一个到达终点的。因为当道路不顺、天气恶劣时,这些人会想等到天气好转了才出发。而实际上在这段路上天气好、路又顺的情况非常少。那些天气好就多走点,天气不好就少走点的人,往往因为长时间的停留,最后被那些坚持每天走20英里的人超越。最终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这就告诉我们,在外部的条件有诸多不确定的情况下,答案就是保持内在的确定性,将你的内心变得稳定而持续。顺境不骄纵,逆境不退缩,执着无畏。
在不确定的环境里,理解外部条件的不确定,相信不可控是常态,不要让随时变化的天气和路况,来告诉你做什么,而是要让自己来告诉自己做什么。从自己可以掌握和控制的事情开始,做好应对外界变化的一切准备并坚持下去。
结语
这是一个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时代,如果想在这个时代,保持住企业的持续发展,就需要企业领导者能够清醒地识别不确定性。
在面对企业变革的未知因素时,我们可以把不确定理解为人生的精彩,把不可控看做是常态,以自己内心的确定和稳定的状态,来对待外界的变化。
不妨把不确定性当做“机会”,而不是“挑战”。
漫漫创业路,创始人思想汇愿与你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