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诗词谈七夕情人节
七夕现在被人们公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然而在中国古代,其实我国是有地道的情人节的,这一天并非是农历七月初七,而是上元节,即元宵节。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他的《青玉案·元夕》里描述他和情人约会的情景: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大概描述的情景是这样的: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东风吹起烟火,像千树繁花散落,像下了一场流星雨。豪华的马车驶过,带着芳香,笙箫齐鸣,四处回荡,明月皎皎,舞了一夜鱼龙灯。美人头戴着亮丽的发饰,打扮得花枝招展,微笑着在我面前走过,身上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我在人群中找了她千百回也没找到,不经意间回头一看,惊喜地发现她站在灯火零落处呀。
人们对这首词其实并不陌生,特别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句,被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推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后人也以此引申至众多领域;另外百度李彦宏当年给百度取名字,也是得于此词。
其实,辛弃疾这首词只是描绘了元宵节热闹的街市繁华,男男女女出门约会舞灯的情景,哪里会想到是被后人用作人生之最高境界呀。
古代女子深居闺中,不可随意出门,而元宵节这一天正好给年轻的男女提供了机会,他们相约在月下、在亭子、在柳下、在池边......彼此交换信物,谈情说爱。千古以来,以元宵节为题材的爱情故事不少,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终成眷属。
再举个例子,大文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另有一说是南宋女词人朱淑真所写):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去年的元宵夜,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亮爬上柳树枝头,他约我在黄昏以后互诉衷肠。今年的元宵夜,月亮、灯光和去年一样,只是看不到去年的情人,眼泪湿了衣裳。
明月、柳梢、彩灯、花市都是词中男女爱情的见证,前两句情意绵绵,后两句惆怅伤感,忽而有太多的遗憾,有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爱情啊,自始至终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古人如此,后人依然。
苏道味的《正月十五夜》,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唐伯虎的《元宵》,李梦阳的《汴京元夕》等等,同样的,也都描绘了元宵夜街市热闹,男女约会的场景。
如今的正月,始于春节,终于元宵,已然没有古时“情人节”的影子了。而七夕由来已久,但把七夕当情人节,很多说法是企业为了商业利益宣传出来的,后来便约定俗成了。
七夕实质上是乞巧节,意思是妇女乞求心灵手巧的节日。很多资料都记载乞巧节起源于汉代,因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个时候七夕和牛郎织女扯不到啥关系。
《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说明在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有了,此时的牛郎织女为星辰;
到东汉时,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这样描写: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此时牛郎织女为一对恋人;
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中描绘的牛郎织女和现在人们口中的传说是最接近的:
“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此时,牛郎织女是夫妻了,而且他们的故事越来越丰满,情节也越来越丰富,所以,很多人都把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起源假定在南北朝时期。
到了唐宋时期,百姓生活富裕,人们更加向往爱情的自由,牛郎织女的传说逐渐流传至今,故事里他们是天上的一对恋人,冲破重重阻碍,虽然被王母娘娘以银河相隔,但还能七七鹊桥相会。
那么,七夕被赋予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是什么时候呢?我查了很多资料没有找到确切的说法,不过,因唐宋时期牛郎织女的传说与现在最接近,又唐诗宋词里屡屡描写七夕节坐看牛郎织女星的情景,我推测这个时间节点应该在宋朝。
中国古代诗词讲究押韵和意境,而词最开始是用来给身份低微的歌妓弹唱出来的,词文化到宋朝达到了顶峰。诗词里面所描绘的意境有些是用现代白话文表达不出来的,透过古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日常,包括像元宵节和七夕这样特别的节日。
元宵节相关的诗词在开头已经有所阐述,我挑了几首比较经典的描写七夕节的诗词来欣赏一下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这首是描述七夕的诗词里面我最喜爱的。古时妇女的自由被深深束缚,这首诗描写一个宫女孤独失意的生活情景,女子拿着轻罗小扇扑打萤火虫,坐在冰凉的石阶上看天上的牵牛织女星,以此来对比自己身世的不幸,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古代常以秋扇比喻弃妇,你看,诗人仅仅抓住几个细节就将女子内心的感受全部表达了出来,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古代诗人词人都喜欢用云呀星星呀风啊露水啊等等来寄托感情,比如说这里面“金风玉露”放在这里妙不可言,每句末尾的“度”、“数”、“路”、“暮”,押韵压得也是相当规范,后人读来朗朗上口。“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写相逢一刻值千金,更胜过人间长相厮守的寻常夫妻。“忍顾鹊桥归路”,恋爱时的男女感觉相聚太短,别离太长,这句写出了相聚又不忍离散的无奈啊。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唐•李商隐•《辛未七夕》
诗里又再一次提到“金风玉露”、“银河”、“鹊桥”等用来描写景色,最后一句“蜘蛛”、“乞巧”透露了古时七夕节有“喜蛛应巧”和“穿针乞巧”的民风民俗,你看,虽然古人没有像现代人们那样拥有较多的玩具,科技也没那么发达,但古人都是回归于自然的啊,他们玩蟋蟀、扑萤火虫、抓蝴蝶啊,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未必不好呢。
好佩服古人,游山玩水、夜观天空或者游园赏花,都能吟诗作画,借以抒情。诗人词人通过对文字的即兴组合,便是一副美景图,后人是怎么也超越不了前人吧?
最后摘录一些描写七夕的诗词吧,如你有兴致,即便做不了古人那样“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的境界,那就自己把玩着图个乐趣吧。
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晋•《七夕夜女歌》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唐•杜甫•《七夕》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唐•李贺•《七夕》
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唐•刘禹锡•《七夕二首 》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唐•白居易•《七夕》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 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昔秋水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我获得授权,写字不易,喜欢就给我点赞和关注我吧,谢谢你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