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行孝的"色难"问题?
如何解决行孝的"色难"问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和颜悦色的行孝确实是很难。那么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论语》也给出了几招。
如何解决行孝的"色难"问题?首先劳不怨。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父母唯其疾之忧。有吃的喝的,先想着让父母吃;有脏活累活,自己抢着替父母干;父母年纪大了,总担心他们会有灾有病的。这些事都是作为子女应该为父母先劳先忧的分内之事,不应该做了就抱怨累,没做抱怨忙,做不好抱怨父母不行,换位想一想,父母为我们做了多少这样的事。"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想想父母之劳,子女之劳又何足挂齿。看过一个广告,老年痴呆的父亲在饭桌上偷偷把饺子放进兜里,说"我儿子爱吃这个",即使父母老的痴呆了,他们依然记得孩子爱什么。作为儿女的我们看到这一幕是不是会被一种触心的情感打动?还看过一个小短片,一个年迈老父亲坐在屋外的长凳上,看着麻雀叽叽喳喳的嬉闹,问身边读报的儿子,"这是什么",儿子头都没抬说"这是麻雀",父亲问了三遍"这是什么",第三遍儿子急了,大声嘲父亲喊"这是麻雀,这是麻雀,这是麻雀"……老人没有说话,翻开日记递给儿子,"某年某月某日,儿子指着麻雀问我这是什么,我告诉他这是麻雀,儿子问了21遍,我不厌其烦地跟他说了21遍,儿子真的很可爱……"儿子读完什么也没说,紧紧地搂住了身边的老父亲。
其次事几谏。父母也会经常犯错,尤其是随着他们慢慢变老,似乎他们毛病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毛病多半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有主见了,觉得父母过时了,落后了,迟缓了,啰嗦了,总之随着变老,事也多了。仔细想想,其实是我们没有耐心。当父母犯错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经常像训斥孩子一样训斥他们?如果父母真的错了,我们首先要告诉自己,这是"父母",不是孩子。作为子女不应训斥,应该"几谏",委婉的劝说。因为他们至少是我们的长辈,长者为尊;即使不行长者尊,也应该想想他们是生我养我的父亲母亲,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就凭这一点,千万个借口也不足以让作为子女的我们训斥他们。其实时时想想父母怎样深爱着我们,我们自然就会怎样反爱父母。乌鸦反哺,羊羔跪乳,难道我们还不如动物?"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真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父母,自然会流露出和言,悦色,哪里还会生出斥怒之情,露出烦怒之色,发出训斥之声?作为儿女,时时检查一下自己对父母的爱是否还精诚如初,一如儿时?不忘初心,方得终始。
最后敬不违。不违,非不辨是非,一味顺遂之愚孝,是生养以敬,死葬以敬。所谓敬,非晨昏定省,恭维诺答之形式,乃发乎情止乎礼,生于心显于行之谓。一切从心自然出。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养父母和养犬马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敬"。怎样区别犬马养和父母养?孟子讲了曾子养曾皙和曾元养曾子做对比。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养志就是敬养,养父母之养;养口体就是食养,养犬马之养。曾子养曾晳,就是典型的敬不违——不违父志,不违己心,不违人道。
行孝,是天下儿女必尽的义务,但此义务与别义务不同,此义务是全己,成己,为己,一旦失掉行孝的义务,为人子女将终生抱憾,"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深深地自责和难言的遗憾。"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是孝子失养的仰天浩叹。趁着父母健在——以自己的温温和言报答父母的蔼蔼庭训;以自己的暖暖悦色报答父母的浩浩亲恩。
爱父母,像春风一样温暖,不难!
如何解决行孝的"色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