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与人

【原创】化解“中年失业风险”的两个关键词

2019-06-20  本文已影响0人  嘉天

中年失业是一个让人焦虑的风险,但又是很多人不得不去面对的风险。

化解它有两个关键词词——趁早、坚持。

1.宏观层面:趁早意识到这个风险。

能够意识到这个风险,积极的面对它,就是成功的一半。千万不要总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就淡漠这个问题。人一旦有了家庭、就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孩子、老人、工作、家庭、身体……总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就像《潜伏》里吴站长那句名言:“时间就像是一头野驴啊,跑起来就不停……”等到醒过来面对这个风险时,已经来不及了。

无论自己在什么年纪,只要是迈过30的,都应该严肃的思考这个问题。尤其对于我们这样没有特殊资源,也没有特殊禀赋的普通人,更要提早思考。

早思考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不是的,早思考,是能够尽早带来其他六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早转型,抓住有利条件和机会,走上新的岗位或者领域;

二是早准备,早一点积累资源,特别是人脉资源;

三是早定位,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牢牢地坐住;

四是早离开,趁船还没有沉,趁风向还没有完全改变,赶紧主动撤退去寻找新的机遇;

五是早调整,调整自己的心态与为人处世的方式,就算不能“仁者无敌”,也该保持个好人缘,永远不要太嚣张,也不用孤芳自赏;

六是尽早理解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能接受什么,真正擅长什么。这才是早最关键的要素。

例子:

有个朋友毕业于顶尖大学电子系,当年也曾是一位大家眼中的天之骄子。毕业后入职某外资通信企业,本以为一切顺风顺水,然而行业变化,外企的好日子也到了头。他不得不以40岁的年龄出来找工作。由于工作期间他的工作内容相对封闭,接触不到外部的变化,也没有结交什么好朋友,领导走马灯一样的变化,对他的触动也不大,他从来也没留意过单位的新机会(本有机会可以转成咨询的)。结果出来之后却发现,新用人单位所需的经验他多数都没有,他所熟悉的那套已经没有市场了,一般的公司觉得供不起这样的大神仙,而原来的老领导也长期没有联系。偏偏他又不是很善于言辞,能够做好培训或者投资的那种人,最终的结果……他选择了回家,带娃、炒炒股票和期货,好在家底还算厚实,只是每次见面仍然难免长吁短叹,后悔当初没有及早改变。

我觉得他是个可以活的更好的人,只要他早一点思考,早一点改变,早一点行动。

2.微观层面:坚持发挥好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能够做好的事,坚持把它做好。

不管思考的多早,有些东西是避免不了的,比如人的年纪大了,就不爱折腾,就会讨厌不确定性,就会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

因为确实工作疲了,身体吃不消了,也学不动了。但是至少有一个方面,我们应该坚持下来。就是一定要找到,哪怕只有一件我们可以做好的事情——无论是出于热爱也好,是多年的积累也好,还是偶然的机遇也好——只要这件事能够发挥我们的长处(天赋、经验、资源、热情),就要尽全力去把它做好。因为这才是能够证明自己价值的事情,再多的早,最终也要归于这一点。毕竟有为才有位,40岁的人有他独到的价值,这种价值是用长期的经验、专注换来的,不是其他人听听课,看看书,吹吹牛就能获得的。重要的是得持续的把这个价值输出出来,让它始终能够为组织发挥作用。

反过来说,如果以为自己够聪明,够运气,很早就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上,或者攀附上某个人物,就可以不努力、不付出了,就可以不用再夹着尾巴做人了,想当然的觉得其他人都应该把他当元老、当专家、当宝贝,那抱歉,失业风险其实就离这种人不远了。

例子:

有个朋友毕业于普通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相貌平平,专业知识一般,但是他很有亲和力,很能团结身边的人,大家都很喜欢他,尽管换了多个岗位,每个岗位也不是大家眼中的精英或者专家,但是每个部门都喜欢他的“粘合剂”作用。公司大调整3轮了,但他的位置始终很牢固,前年还分到了股权,分红也很可观。他没有对于行业、公司那么了不起的判断,他也不是经常熬夜去学习新知识的人,但是他生活的很乐观,很踏实,很勤奋,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他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擅长什么,所以他总是来的很早,走的较晚;当饭桌上那些年轻人开他玩笑的时候,他总是笑呵呵的;他比人力还记得同事们的生日;当那些年轻人离开的时候,他会自掏腰包请他们吃饭,还帮忙介绍工作。他所在的团队,氛围总是比较好。问他为什么,他说相识是缘分,每天最重要的是,就是让大家能够一起开心工作,其他的他也不太懂得。

我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因为他的早,在于很早的理解了自己,他的坚,在于他能坚持做好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事。

宏观层面上有个“趁早”的判断,微观层面上能够“坚持”做好一些有价值的小事。这两方面都做好其中之一,这个风险就能化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